毛细管电泳

  Aaron ·  2010-08-07 00:10  ·  42269 次点击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53427xhk8zxuz184v9k1a.jpg毛细管电泳
毛细管电泳(capillaryelectrophoresis,CE)又称高效毛细管电泳(highperformancecapillaryelectrophoresis,HPCE),是一类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的新型液相分离技术。
毛细管电泳实际上包含电泳、色谱及其交叉内容,它使分析化学得以从微升水平进入纳升水平,并使单细胞分析,乃至单分子分析成为可能。长期困扰我们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的分离分析也因此有了新的转机。
目录
基础理论
分类
特点
仪器系统
影响分离因素
测定药物与蛋白结合常数
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
微全分析系统
应用
参考文献
基础理论
1双电层
双电层是指两相之间的分离表面由相对固定和游离的两部分离子组成的与表面异号的离子层,凡是浸没在液体中的界面都会产生双电层。在毛细管电泳中,无论是带电粒子的表面还是毛细管管壁的表面都有双电层。
2Zeta电势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53427c0gcgagzrikjahzq.jpg毛细管电泳书籍
电介质溶液中,任何带电粒子都可被看成是一个双电层系统的一部分,离子自身的电荷被异号的带电离子中和,这些异号离子中有一些被不可逆的吸附到离子上,而另一些则游离在附近,并扩散到电介质中进行离子交换。“固定”离子有一个切平面,它和离得最近的离子之间的电势则被称之为离子的Zeta电势。
石英材质的毛细管是毛细管电泳中最常使用的毛细管,管子内表面在pH>3情况下带负电,当其与溶液接触时,会形成紧贴内表面的和游离的两部分离子。这两部分离子组成的与表面电荷异号的离子层,即为双电层,其中第一部分又称之为Stern层。第二层为扩散层。扩散层中游离部分离子的电荷密度随着和表面距离的增大而急剧减小。在Stern层和双电层的游离部分的起点的边界层之间的电势称之为管壁的Zeta电势。典型值大体在0-100mV之间,Zeta电势的值随距离增大按指数衰减,使其衰减一个指数单位所需的距离称之为双电层的厚度(δ)。熔硅表面的Zeta电势与它表面上的电荷数及双电层厚度有关,而这些又受到离子的性质、缓冲溶液pH值、缓冲溶液中阳离子和熔硅表面间的平衡等因素的影响。
3淌度、绝对淌度和有效淌度
带电粒子在直流电场作用下于一定介质(溶剂)中所发生的定向运动称为电泳。单位电场下的电泳速度称为淌度。在无限稀释溶液中(稀溶液数据外推)测得的淌度称为绝对淌度。
电场中带电离子运动除了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外,还会受到溶剂阻力的作用。一定时间后,两种力的作用就会达到平衡,此时离子作匀速运动,电泳进入稳态。实际溶液的活度不同,特别是酸碱度的不同,所以样品分子的离解度不同,电荷也将发生变化,这时的淌度可称为有效电泳淌度。一般来说,离子所带电荷越多、离解度越大、体积越小,电泳速度就越快。
4电渗、电渗流和表观淌度
电渗是推动样品迁移的另一种重要动力。所谓电渗是指毛细管中的溶剂因轴向直流电场作用而发生的定向流动。电渗是由定域电荷引起。定域电荷是指牢固结合在管壁上、在电场作用下不能迁移的离子或带电基团。在定域电荷对溶液中的反号离子吸引下形成了所谓的双电层,致使溶剂在电场作用(以及碰撞作用)下整体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渗流(毛细管中的电渗流为平头塞状)。
毛细管区带电泳条件下,电渗流从阳极流向阴极。电渗流大小受到Zeta电势、双电层厚度和介质粘度的影响,一般说来,Zeta电势越大,双电层越薄,粘度越小,电渗流值越大。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53427s3gzvuz0gusg3sye.jpg毛细管
在毛细管电泳中,样品分子的迁移是有效电泳淌度和电渗流淌度的综合表现,这时的淌度称为表观淌度。在多数的水溶液中,石英(或玻璃)毛细管表面因硅羟基解离会产生负的定域电荷,产生指向负极的电渗流。在毛细管中电渗速度可比电泳速度大一个数量级,所以能实现样品组分同向泳动。正离子的运动方向和电渗一致,因此它应最先流出。中性分子与电渗流同速,随电渗而行。负离子因其运动方向和电渗相反,在中性粒子之后流出。电渗流与pH的关系十分密切。电渗受Zeta电势的影响,Zeta电势由毛细管壁表面的电荷决定,而电荷又受到缓冲溶液的pH值影响,所以电渗流的值是缓冲溶液的pH值的函数,一般随pH值的增大而增大,到中性或碱性时,其值会变得很大。此外,任何影响管壁上解离的因素,如毛细管洗涤过程、电泳缓冲液组成、粘度、温度等都会影响或改变电渗流。电磁场以及许多能与毛细管表面作用的物质如表面活性剂、蛋白质等,都可以对电渗流产生很大影响。
电渗在电泳分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伴随电泳产生的一种电动现象。多数情况下,电渗流速度是电泳速度的5-7倍。因此,在毛细管电泳(CE)中利用电渗流可将正、负离子和中性分子一起朝一个方向产生差速迁移,在一次CE操作中同时完成正、负离子的分离测定。由于电渗流的大小和方向可以影响CE分离的效率、选择性和分离度,所以成为优化分离条件的重要参数。电渗流的细小变化将严重影响CE分离的重现性(迁移时间和峰面积)。所以,电渗流的控制是CE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用来控制电渗流的方法主要有改变缓冲溶液的成分和浓度;改变缓冲溶液的pH值;加入添加剂;毛细管内壁改性-物理或化学方法涂层及动态去活;外加径向电场;改变温度等。
中性物质可以用作测定电渗的标记物。例如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亚砜(DMSO)、β-萘酚、丙酮、甲醇和乙醇等,均可作为电渗标记物。
分类
1.分离模式
毛细管电泳根据分离模式不同可以归结出多种不同类型的毛细管电泳,见表1。毛细管电泳的多种分离模式,给样品分离提供了不同的选择机会,这对复杂样品的分离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表1毛细管电泳类型
类型缩写说明1单根毛细管毛细管区带电泳CZE毛细管和电极槽灌有相同的缓冲液毛细管等速电泳CITP使用两种不同的CZE缓冲液毛细管等电聚焦CIEF管内装pH梯度介质,相当于pH梯度CZE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CC在CZE缓冲液中加入一种或多种胶束微乳液毛细管电动色谱MEEKC在CZE缓冲液加入水包油乳液高分子离子交换毛细管电动色谱PICEC在CZE缓冲液中加入可微观分相的高分子离子开管毛细管电色谱OTCEC使用固定相涂层毛细管,分正、反相于离子交换亲和毛细管电泳ACE在CZE缓冲液或管内加入亲和作用试剂非胶毛细管电泳NGCE在CZE缓冲液中加入高分子构成筛分网络2单根填充管毛细管凝胶电泳CGE管内填充凝胶介质,用CZE缓冲液
聚丙烯酰胺
毛细管凝胶电泳
PA-
CGE管内填充聚丙烯酰胺凝胶琼脂糖毛细管凝胶电泳
Agar-
CGE管内填充琼脂糖凝胶填充毛细管电色谱PCCEC
毛细管内填充色谱填料,
分正、反相于离子交换等3阵列毛细管电泳CAE利用一根以上的毛细管进行CE操作4芯片式毛细管电泳CCE利用刻制在载玻片上的毛细通道进行电泳5联用毛细管电泳/质谱CE/MS常用电喷雾接口,需挥发性缓冲液毛细管电泳/核磁共振CE/NMR需采用停顿式扫描样品峰的测定方法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CE/LIF具单细胞、单分子分析潜力
2.操作方式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53427ncjjszbpzj9f1yjj.jpg毛细管电泳仪
毛细管电泳可以按操作方式重新分为手动、半自动及全自动型毛细管电泳。
3.分离通道形状
按分离通道形状分为圆形、扁形、方形毛细管电泳等。
4.缓冲液的介质
根据配制缓冲液的介质的不同,可以把CE分为水相毛细管电泳和非水毛细管电泳(NACE)。NACE是以有机溶剂作介质的电泳缓冲液代替以水为介质的缓冲溶液,增加了疏水性物质的溶解度,特别适用于在水溶液中难溶而不能用CE分离的物质或在水溶液中性质相似难以分离的同系物,拓宽了CE的分析领域。
特点
毛细管电泳通常使用内径为25-100μm的弹性(聚酰亚胺)涂层熔融石英管。标准毛细管的外径为375μm,有些管的外径为160μm。毛细管的特点是:容积小(一根100cm×75μm管子的容积仅4.4μL);侧面/截面积比大,因而散热快、可承受高电场(100-1000V/cm);可使用自由溶液、凝胶等为支持介质;在溶液介质下能产生平面形状的电渗流。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53427qnmytola25hgl25o.jpg毛细管电泳色谱图
由此,可使毛细管电泳具备如下优点:
(1)高效塔板数目在105-106片/m间,当采用CGE时,塔板数目可达107片/m以上;
(2)快速一般在十几分钟内完成分离;
(3)微量进样所需的样品体积为nL级;
(4)多模式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分离模式且仅需一台仪器;
(5)经济实验消耗不过几毫升缓冲溶液,维持费用很低;
(6)自动CE是目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分离方法。
毛细管电泳的缺点是:
(1)由于进样量少,因而制备能力差;
(2)由于毛细管直径小,使光路太短,用一些检测方法(如紫外吸收光谱法)时,灵敏度较低;
(3)电渗会因样品组成而变化,进而影响分离重现性。
仪器系统
毛细管电泳系统的基本结构包括进样系统、两个缓冲液槽、高压电源、检测器、控制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如图1所示。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534274kzppwoee7qow6pp.jpg
图1毛细管电泳仪器简图
1-温度控制系统;2-高压电源;3-高压电极槽;4-毛细管;5-检测器;6-低压电极槽;7-铂丝电极;8-记录/数据处理
检测器
由于毛细管内径的限制,检测信号是CE系统最突出的问题。紫外可见法(UV)是CE常用的检测方法,但是受到仪器、单波长等因素的限制。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二极管阵列(PDA)检测器。常规的检测器还有灵敏度很高的激光光热(LIP)和荧光(FL)检测器。近些年,在实际应用中还产生了激光诱导荧光(LIF)、有良好选择性的安培(EC)、通用性很好的电导(CD)助以及可以获得结构信息的质谱(MS)等多种检测器。迄今为止,除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和红外(IR)技术没有和CE联用,其他的检测方法均和CE联用并且大部分实现商品化。使用CE时应该根据所分析物质的特点,选择相应分离模式和检测器,以扬长避短,得到最佳分析效果。
影响分离因素
1缓冲液
缓冲试剂的选择主要由所需的pH决定,在相同的pH下,不同缓冲试剂的分离效果不尽相同,有的可能相差甚远。CE中常用的缓冲试剂有:磷酸盐、硼砂或硼酸、醋酸盐等。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5342749xg31gt130zp3f9.jpg毛细管电泳仪
缓冲盐的浓度直接影响到电泳介质的离子强度,从而影响Zeta电势,而Zeta电势的变化又会影响到电渗流。缓冲液浓度升高,离子强度增加,双电层厚度减小,Zeta电势降低,电渗流减小,样品在毛细管中停留时间变长,有利于迁移时间短的组分的分离,分析效率提高。同时,随着电解液浓度的提高,电解液的电导将大大高于样品溶液的电导而使样品在毛细管柱上产生堆积的效果,增强样品的富集现象,增加样品的容量,从而提高分析灵敏度。但是,电解液浓度太高,电流增大,由于热效应而使样品组分蜂形扩展,分离效果反而变差。此外,离子还可以通过与管壁作用以及影响溶液的粘度、介电常数等来影响电渗,离子强度过高或过低都对提高分离效率不利。
2pH值
缓冲体系pH的选择依样品的性质和分离效率而定,是决定分离成败的一大关键。不同样品需要不同的pH分离条件,控制缓冲体系的pH值,一般只能改变电渗流的大小。pH能影响样品的解离能力,样品在极性强的介质中离解度增大,电泳速度也随之增大,从而影响分离选择性和分离灵敏度。pH还会影响毛细管内壁硅醇基的质子化程度和溶质的化学稳定性,pH在4-10之间,硅醇基的解离度随pH的升高而升高,电渗流也随之升高。因此,pH为分离条件优化时不可忽视的因素。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534277tbvtat17tk969ia.jpg毛细管
3分离电压
在CE中,分离电压也是控制电渗的一个重要参数。高电压是实现CE快速、高效的前提,电压升高,样品的迁移加大,分析时间缩短,但毛细管中焦耳热增大,基线稳定性降低,灵敏度降低;分离电压越低,分离效果越好,分析时间延长,峰形变宽,导致分离效率降低。因此,相对较高的分离电压会提高分离度和缩短分析时间,但电压过高又会使谱带变宽而降低分离效率。电解质浓度相同时,非水介质中的电流值和焦耳热均比水相介质中小得多,因而在非水介质中允许使用更高的分离电压。
4温度
温度影响分离重现性和分离效率,控制温度可以调控电渗流的大小。温度升高,缓冲液粘度降低,管壁硅轻基解离能力增强,电渗速度变大,分析时间减短,分析效率提高。但温度过高,会引起毛细管柱内径向温差增大,焦耳热效应增强,柱效降低,分离效率也会降低。
5添加剂
在电解质溶液中加入添加剂,例如中性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有机溶剂等,会引起电渗流的显著变化。表面活性剂常用作电渗流的改性剂,通过改变浓度来控制电渗流的大小和方向,但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高于临界胶束浓度时,将形成胶束。加入有机溶剂会降低离子强度,Zeta电势增大,溶液粘度降低,改变管壁内表面电荷分布,使电渗流降低。在电泳分析中,缓冲液一般用水配制,但用水一有机混合溶剂常常能有效改善分离度或分离选择性。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53427e1iwx1e91gblp4eb.jpg毛细管电泳处理软件界面
6进样
CE的常规进样方式有两种:流体力学和电迁移进样。电迁移进样是在电场作用下,依靠样品离子的电迁移和(或)电渗流将样品注入,故会产生电歧视现象,会降低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此法尤其适用于粘度大的缓冲液和CGE情况。流体力学进样是普适方法,可以通过虹吸、在进样端加压或检测器端抽空等方法来实现,但选择性差,样品及其背景同时被引入毛细管,对后续分离可能产生影响。通过进样时间也可以来改善分离效果,进样时间过短,峰面积太小,分析误差大。进样时间过大,样品超载,进样区带扩散,会引起峰之间的重叠,与提高分离电压一样,分离效果变差。
另外,毛细管电泳技术的高分离性能以及消耗试剂少等特点使其分析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其常规分析的灵敏度不能适应痕量分析的要求,限制了它的应用和推广。样品前处理技术可以提高样品通量或将痕量分析物进行预富集,去除样品基质,将其与毛细管电泳技术联用不仅可以提高分析的灵敏度,同时也消除了大部分可能的基质干扰,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富集分离检测技术。常用的有CE一流动注射联用技术、固相萃取-CE联用技术、固相微萃取-CE联用技术、液相微萃取-CE联用技术、微透析-CE联用技术和膜萃取-CE联用技术。
测定药物与蛋白结合常数
生物体内,蛋白质是必不可少的生命物质,是药物的重要靶点之一。研究药物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运输和分布的情况,对于阐明药物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以及药物的毒性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药物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相互结合的主要部位是蛋白质上的碱性氨基酸残基,相互作用力主要有静电作用、氢键、疏水作用、范德华力和电荷转移作用,通常药物与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一种作用力的单独作用,而是多种作用力的协同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量化参数就是药物与蛋白的结合常数Ka。
结合常数Ka的测定方法现主要有:荧光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毛细管电泳法,核磁共振法,以及电化学等方法。其中毛细管电泳法以其效率高,速度快等优点,已被较多采用。Scatchard模型是现在公认的测定药物与蛋白结合参数的理论模型。
区带毛细管电泳法是利用蛋白质与药物的结合产物同游离的药物或蛋白的淌度差异来研究相互作用的。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53427lf4svr5iglvrxxgr.jpg
区带毛细管电泳在生物碱类成分测定中的应用
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
Olivares,Smith和Henion等分别在1987-1988年提出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CE-MS)技术,在CE中,紫外检测器由于通过样品的光程较短导致灵敏度较低,特别对一些紫外吸收较弱的化合物的检测。近年由于大气压电离(API)、电喷雾电离(ESI)及新型质谱仪的快速扫描等新技术的出现,足以满足CE窄峰形的特点,使得CE-MS,CE-MS-MS均得到快速发展,并正在成为实验室的重要常规分析方法之一。
质谱检测器有如下特点: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53427vsejstzbb2oibsdj.jpg毛细管电泳仪
1)与紫外,激光诱导荧光和电化学检测器相比,更是一种通用型检测器;
2)由于质谱的选择性和专一性,弥补了样品迁移时间变化的不足;
3)质谱检测的灵敏度优于紫外分光光度法;
4)质谱在检出峰的同时还能给出分子量和结构信息;
5)某些质谱技术可以给出多电荷离子,对分析大分子如糖,蛋白质等与CE联用更有利。
CE的许多模式,如CZE,MEKC,CITP,CGE和ACE以及CEC等都能与质谱检测器成功地连接,其中应用较多的仍是CZE-MS。MEKC由于添加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胶束会抑制样品离子的信号,所以MEKC-MS使用较少。与CE相连的MS最常用的电离方式是ESI,可以直接把样品分子从液相转移到气相,而且可以测定分子量较大的样品。与CE相连的质谱仪主要有三元四极(QQQ)质谱仪,离子阱(TTT)质谱仪,傅立叶转换离子回旋加速器共振(FT-ICQ)质谱仪和飞行时间(TOF)质谱仪等,前两者较为常用。CE-MS常用的接口有无套管接口,液体接合接口和同轴套管流体接口等三种,后两种接口均在毛细管流出部分引入补充流体,以维持一个稳定的电喷雾流。CE-MS所使用的缓冲液最好是易挥发、低浓度,可获得较好的离子流响应。与质谱相连的CE中常使用加入较高含量的有机溶剂(例如甲醇、乙睛)的缓冲液或者使用非水毛细管电泳,有利于离子喷雾过程,可以增进检测的灵敏度。天然植物药各组分之间以及药物与其代谢产物之间往往结构比较相似,用CE-MS无论对分离及鉴定都显示了优势。Henion等用同轴套管流体接口,全扫描质谱方式分离了8种合成的异哇琳生物碱,对威氏黄柏(Phenllodendronwilsonii)树皮中的8种组分进行了分离并鉴定了其中的6种。Unge等用同样接口将卢竹碱等巧种叫垛类生物碱和生物胺基线分离。此外,离子喷雾(Ionspray,ISP),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等也被应用在CE-MS中。
微全分析系统
1990年瑞士Ciba-Geigy公司的Manz和Widmer首次提出微全分析系统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53427w8wjqm4pyzjg44xl.jpg毛细管电泳书籍
(Miniaturizedtotalchemicalanalysissystem,a-TAS)的概念和设计,把微全分析系统的主要构型定位为一般厚度不超过5mm,面积为数平方厘米至十几平方厘米的平板芯片(包括微阵列生物芯片和微流控分析芯片)。1994年始,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Ramsey等在Manz的工作基础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微流控分析芯片获得了重要发展。微流控分析系统是将常规CE的原理和技术与流动注射进样技术相结合,借助微机电加工技术的手段,在平方厘米级大小的芯片上刻蚀出矩形或梯形管道和具有其它功能的单元,通过不同的管道网路、反应器、检测单元等的设计和布局,实现样品的采集、预处理、反应、分离和检测,是一种多功能化的快速、高效、高灵敏度和低消耗的微型装置;是一个跨学科的新领域,其核心是将所有化学分析过程中的各种功能及步骤微型化,包括:泵、阀、流动通道、混合反应器、相分离和试样分离、检测器、电子控制及转换点等。
微流控分析系统可大大提高分析速度和极大地降低分析费用,微流控CE分析系统通常也被称为集成毛细管电泳(Integratedcapillaryelectrophoresis,ICE)。微流控分析系统开创了分析科学历史的新篇章,使分析科学进入了一个微型化、集成化和自动化的崭新世界。
应用
CE具有多种分离模式(多种分离介质和原理),故具有多种功能,因此其应用十分广泛,通常能配成溶液或悬浮溶液的样品(除挥发性和不溶物外)均能用CE进行分离和分析,小到无机离子,大到生物大分子和超分子,甚至整个细胞都可进行分离检测。它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医药科学、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法庭与侦破鉴定、化学、环境、海关、农学、生产过程监控、产品质检以及单细胞和单分子分析等领域。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5342727eyrl2qr78j00jl.jpg荧光检测器
目前,CE分析技术被药物分析工作者在药品检验领域迅速推广应用。药物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原药的定量、原药中杂质的测定、药剂分析以及对它们稳定性的评价等以药品质量管理为目的的测定方法。这些方法要求有良好的选择性、适当的分析灵敏度和可靠的准确度等;二、对进入人体内的药物或代谢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体内动态的研究,即临床药物分析。这两部分的测定一般需要分离和检测手段相结合。
1CE在药物制剂分析中的应用
药物制剂中成分复杂,除含有有效成分外,往往还含有一些有效成分的稳定剂或保护剂,一般几毫克的有效成分需要几十毫克的基体。CE法具有能排除高含量复杂基体干扰、检测痕量成分的能力,且样品只需经简单预处理即可分析其有效成分含量,现已广泛应用于片剂、注射剂、糖浆、滴耳液、乳膏剂及复方制剂等各种剂型中主药成分的定量测定。
2CE在药物杂质检查中的应用
药物合成中带入的杂质和药物的降解产物通常与药物有相似的结构,而且一般含量很低。CE作为药物的杂质痕量组分分析方法,具有多组分、低含量和同时分离分析能力,故可以用毛细管电泳作为药物杂质的检测手段。CE也可以用于药物生产过程全方位控制与检测,以保证药物质量,提高工艺水平。己有文献报道用NACE法测定己烯雌酚片及其降解物;CE法定量分析盐酸罗匹尼罗及其潜在杂质;CZE法分析伊班磷酸盐及其相关杂质;CZE和CITP法检测高舍瑞林中缩氨酸和反离子物质的含量;CZE法定量检测半胱胺钠磷酸盐中的杂质。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53427rowpwrrxewxsycww.jpg毛细管电泳仪
3CE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
中药品种繁多、药材产地各异、成分复杂,无论是药材还是成药的分析,都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任务。中药分析工作用现代化仪器设备和科技手段(如薄层色谱、HPLC等)虽取得巨大进展和成就,但往往只是对药材和成药成百上千个成分中的一个或几个成分的分析,实际只是一种象征性的代表式分析,与之起化学和药理效应的实际组合成分(起码是有效成分)相比,仍有相当大的距离。随着CE技术对中药材及其有效成分的鉴别与分析的快速发展,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中成药和中药复方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已有进展,且有希望解决长期困扰中药质量控制中的重大难题。近年,报道CE分析中药材已有18种、成药70种和有效成分120个以上。
毛细管电泳法已经日益广泛的应用到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和含量测定中,分离测定的成分包括生物碱、黄酮类、有机酸类、酚类、苷类、蒽醌类、香豆素类等。
4CE在手性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53427uii34uuoe9ohbu5a.jpg毛细管电泳色谱图
手性药物的每个对映异构体在生物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药效作用,在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方面存在立体选择性差异。为了能准确地了解药效和安全用药,发展和建立简单、快速的手性药物对映体的奋力分析方法,并用于临床研究和医药质量控制,显得日益迫切。CE因其高效、快速、选择性强的特点而成为目前最有效的手性拆分方法。各种CE分离模式皆可用于对映异构体分离,因此手性拆分成为CE应用最活跃、最独特的领域。其中,添加剂法只需向电泳缓冲液中加入合适的手性试剂,经过一定的分离条件优化即能实现手性分离。目前,主要的手性添加剂有环糊精类(CDs)、冠醚类、大环抗生素、蛋白质等。
5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分析
生物体内药物及其代谢物的随时间与位置分布研究,即药物动力学分析,在临床医学中有重要意义。在非水溶剂中可降低被分析物与管壁的作用,降低由于吸附所引起的峰拓宽并改善拖尾,同时可显著提高被分析物的回收率,降低用管壁面积较大的毛细管进行分析时被分析物的损失。近年来,用毛细管电泳法进行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分析已成为研究热点。已有文献报导用CE法监测腺昔及其代谢物含量变化;用CE法测定人血浆中的优降糖、甲福明二甲双肌、苯乙双肌含量;用CE一化学发光法检测人尿中儿茶酚胺的含量;用CZE-安培法测定尿中的L-酪氨酸及其代谢物浓度;用CZE法测定人尿中两种巴比妥盐的浓度;HPCE法测定头抱克罗血浆浓度;CE法测定血浆中蛋氨酸的含量;用CE-电导法检测血清中的丙戊酸含量。
CE分析速度快,有良好的时间分辨性,能为治疗机制与用药水平提供可靠的分析,将来一定会加深在此领域内的应用。
data/attachment/portal/201111/06/153427wdob8mmww8qs7wmq.jpg毛细管
6展望
CE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给药物分析领域和药品检验工作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无疑将对该专业技术的发展及提高起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尤其以对基因工程药物、中成药复方制剂的分析和中药材种属的鉴定,令人瞩目。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它也有弱点和不足,如有的药物用CE分析精确度还不够高;有的灵敏度很高,但专属性界定尺度又不易掌握;CE仪器昂贵,很难普遍推广等等,都需要不断研究解决。尤其以如何巧妙地与其它方法和技术(如HPLC、MS等)联合使用,以收到更好的效果,是今后CE技术研究、完善的方向和课题。可喜的是,这方面的工作已开始启动,CE一HPLC、CE一MS联用己取得高效率、高质量的分析成果。经过科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一个药物分析领域的新技术快速发展时期即将到来。
参考文献
朱建中,周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进展传感器世界,1997,(04).
吕亚萍,周永列.高效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快速测定尿液中的肌酐分析试验室,2006,(02).
蔡梅,安登魁.毛细管电泳的柱上浓缩技术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9,(01).
陈华,章竹君,付志锋.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扑热息痛分析化学,2002,(11).
陈建,朱化雨,陈常兴.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中的葡萄糖分析仪器,1998,(02).
王铮,张惠新.聚砜中空纤维超滤膜的制备及应用工程塑料应用,2002,(08).
周伟红,吴明嘉,汪尔康.高效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的进展分析化学,1995,(03).
吴明嘉,许莉娟.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装置的研究分析化学,1995,(05).
李慧琴.微透析技术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0,(03).
赵燕燕,杨更亮,李海鹰,陈义.高效前沿分析的发展及在药物-蛋白结合研究中的应用化学通报,2003,(05).
袁道强.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奶粉中的镉、铅和铜食品科学,2002,(01).
李玉珍,尹洧.毛细管电泳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生命科学仪器,2005,(03).
杨冰仪,莫金垣.肉类中己烯雌酚的高速毛细管电泳安培法测定分析测试学报,2003,(03).
舒友琴,袁道强.饮料中六种金属阳离子的毛细管电泳分析食品工业科技,2000,(02).
张国华,王延琮,张永友,王磊,张玉奎.高效毛细管电泳测定黄连及成药中小檗碱型生物碱的含量色谱,1995,(04).
丁永生,林炳承.人血清白蛋白与手性药物相巨作用的毛细管电泳研究Ⅰ.液相预柱毛细管电泳技术定量可靠性的考察色谱,1999,(02).
刘志松,方肇伦.高效毛细管电泳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色谱,1996,(05).
周大炜,李乐道,李发美.药物-蛋白结合作用的分析方法研究色谱,2004,(02).
潘文.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在药物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湖南大学,2007.
郭岳.黄连及复方中药生物碱有效性的毛细管电泳分析吉林农业大学,2006.
李美林.稀土离子与微过氧化物酶-11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6.
周维.毛细管电泳技术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研究汕头大学,2005.
ChesterT.L,PinkstonJ.D,RaynieD.E.Supercriticalfluidchromatographyandextraction.Anal.Chem,1998,70(12):301-319.
GaillardY,PepinG.Gaschromatographic-massspectrometricquantitationofdextro-propoxypheneandnorpropoxypheneinhairandwholebloodafterautomatedon-linesolidphaseextraction.Applicationintwelvefatalities.J.Chromatogr.B,1998,709(1):69-77.
DebetsA.J.J,MazereeuwM.,VoogtW.H.etal.Electrophoreticsamplepre-treatmenttechniquescoupledon-linewithcolumnliquidchromatography.J.Chromatogr.A.1992,608:151-158.
QuirinoJ.P,TerabeS.On-lineconcentrationofneutralanalytesformicellarelectrokineticchromatographyI.Normalstackingmode.J.Chromatogr.A.1997,781:119-128.
http://baike.baidu.com/view/1217032.htm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