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定额管理制度
仪器信息网 · 2011-11-10 22:29 · 46547 次点击
定义
劳动定额管理制度是指为保证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程序而制定的有一系列规范的总称。
内容
劳动定额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工作程序化、制度化,以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其主要内容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主管领导(厂长、科长)的分管责任制
2.定额管理机构和定额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责和岗位责任制
企业根据生产规模和工作量应建立有关人员组织的劳动定额管理小组。劳资科是劳动定额管理的职能部门,应根据生产规模配备几位熟悉生产、管理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负责劳动定额的日常管理工作。
(1)劳动定额管理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
·决定和批准劳动定额的制订与修订。
·批准劳动定额的实行范围。
·决定劳动定额与奖励形式奖励原则。
·研究处理劳动定额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协调部门之间的不同意见。
(2)在劳动定额中劳资科的主要职责是:
·负责组织制订与修订劳动定额。
·对单位劳动定额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负责劳动定额业务技术培训和组织系统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经验。
·审核和核发劳动定额的奖励。
3.定额的制订、修改的分工权限、时间、方法、程序以及定额水平的管理的规定
劳动定额的制订,当以上级制订的定额标准为依据,由劳资科提出方案,报劳动定额领导小组批准。对于没有规定劳动消耗量的设备,参照历史最好水平和同行业的实际情况制订、制定劳动定额,既要考虑当前技术装备水平,工人技术熟练程度,管理基础及充分挖掘劳动潜力,提高劳动效率的可能性,又要考虑近期现代管理技术的运用工、机具的革新。劳动定额已经制订,不得随意改变,二至三年修订一次,局部修改一年一次。劳动定额的修订要考虑以下情况:
(1)生产设备、性能有较大变化时;
(2)革新成果、新操作方法得到推广时;
(3)劳动组织形势、综合工种平均技术水平有明显变化时。
4.处理定额日常管理问题的责任、权限、原则、办法、程序的制度
劳动定额经批准执行时,各有关部门及各级客额人员要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以保证措施落实。
5.工时记录、统计、分析与信息反馈的作法、要求、程序与信息传递的制度
6.定额管理部门与有关职能部门和车间的业务联系制度
企业只有建立并认真执行了这些制度,才能被认为是确立了定额管理工作的基本秩序,奠定了搞好定额管理工作的基础。
为了搞好劳动定额工作,加强定额管理,一些企业在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以后,把劳动定密工作纳入有关领导、主管部门和主管人员的经济责任制,规定了工作标准、业务程序和考核办法把定额工作的成效与主管部门和人员的工资乡金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促进了劳动定额工作的发展,加强了定额管理工作。
(1)如有的企业在劳动定额工作的“工作右准”中规定:
·定额面。19××年达到70%,19××与达到80%,到19年达到凡是能够计量和考核女岗位或个人,都全部实行劳动定额。
·定额水平,必须贯彻平均先进的原则。l9××年要有85%达到本企业历史先进水平,l9××年要有90%以上达到本企业历史先进d平,到19××年力争突破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2)在“业务程序”中规定:
·劳动定额的制定与修订,包括定额的修了时间、应该具备的资料、制定或修订定额的方法具体工作程序、定额水平的确定与说明、参与制定或修订定额的单位和人员,以及定额方案的审批等。
·劳动定额的贯彻执行,包括召开由有关领导人员参加的会议进行布置,各单位提出贯彻执行新定额的具体措施,掌握新定额的试行情况并向主管领导提出报告等。
·工程任务书(工票、工作卡)的管理,包女工程任务书(工票、工作卡)的签发、填写、验收结算等具体规定。
·劳动定额的统计分析,包括定额的完成情况、工时利用情况以及材料、设备、其他生产条件等对定额的影响等;并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E定额员按规定的时间写出报告。
·劳动定额的检查,包括检查的时间、内容提出检查报告等。
·建立健全各种台帐和统计报表,包括各自主管单位应建立的台帐与统计报表的名称,登记与填报的时间等。在“考核办法”中规定:凡没有达到上述“业务标准”和“业务程序”的规定的,对有关人员(包括主管领导和定额专职人员)按其所负的责任,分别扣发一定数额的奖金。对于不如实反映定额执行情况或弄虚作假者,要扣发其当月奖金;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
怎样建立定额管理制度
1.企业一般可以根据主管部门颁发的定额管理制度(办法),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制订;在拟定时,决不可只作一些原则性规定,而不结合本企业的现实生产条件和管理工作水平,从而成为只团虚名而无其实,对定额工作开展起不了作用的空洞文件。
2.企业内部各有关车间(尤其是辅助年间),又可根据全厂的制度规定,结合本车间的情况拟定实施的细则,但要报送厂部审查批准后方可执行。实施细则不能与全厂的管理制度相抵触。
3.由于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定额管理制度也不能长久不变,经过一段时间执行后,根据存在的问题,应对管理制度作适当的补充和修改。特别是机构体制或工作分工有较大变动时,管理制度就要修改。一般情况下,每年修订一次为好。
4.定额管理制度的建立,要有利于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劳动定额管理制度的意义
1.劳动定额管理制度,就是企业在开展定额工作方面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有了这样“纲领性”的文件,定额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的、原则和工作方向,整个企业的定额工作有章可循。
2.可以明确各级定额管理机构的职责分工,加强岗位责任制,协调定额工作各个环节,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保证定额工作的顺利开展c
3.因为定额工作和企业业务部门联系广泛,建立了定额管理制度,能明确各种资料的供需关系和j比务联系。
4.由于定额工作和职工的切身利益有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完不成定额或修改定额而影响工人的收入时,就会出现种种矛盾,这就要有处理各种问题的原则、方法、权限等的明确制度,才能保证定额工作的顺利开展。
5.有了定额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劳动定额员履行自己的职责。
企业劳动定额管理制度是企业定额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文件,也是企业的根本制度之一。建立定额管理制度的本身,就是定额管理的重要的一环。
制定劳动定额管理制度的依据
1.制定劳动定额的依据和要求
如上所述,劳动定额管理制度在企业制度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劳动定额管理制度建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定额制定的正确与否。为此我们就制定劳动‘定额的依据和要求做一简单的阐述。
(1)制定劳动定额的依据
企业在制定劳动定额时,必须使定额具有科学的依据,即要全面地综合考虑对定额水平有影响的各种问素。企业制定劳动定额的依据有:
·技术依据。它包括:第一,生产条件。如设备和工具的技术性能、原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工艺加工的特点等。第二,对工作地的供应服务和组织的状况。第三,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经验和技术等。充分把生产的技术潜力、工艺潜力和组织潜力估计在内的劳动定额,才是有技术依据的定额。
·经济依据。它包括:第一,劳动者在一定的工作时间内工作负荷程度。如工作范围和职务范围是扩大厂还是减少了、是否兼职兼岗作业、是否实现多机台看管。第二,整个生产周期和产品总劳动量—、如是否缩短了工期、总产品中包含的活劳动量是否节约了等等。尽可能地把提高劳动经济效益考虑在内的劳动定额,才是有经济根据的劳动定额G
·心理、生理依据。它包括:第一,劳动环境和生产环境条件对操作者的影响。如劳动者的负重、体态、神经紧张程度、工作地照明度、操作速度,温度、湿度、热辐射、噪声、振动等。第二,工作时间的长度和休息时间的比重。第三,劳动分工和协作的状况。如工作单调性会引起劳动生产率下降。只有采用有效的措施,减少上述不利的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建立必要的劳动休息制度,保护劳动者心理、生理健康,提高工作兴趣,使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劳动定额,才是有心理、生理科学依据的劳动定额。
企业在制定劳动定额时,必须从上述三点科学依据出发,才能保证劳动定额的先进合理。
(2)制定劳动定额的要求
“快、准、全”地制定劳动定额,这是企业管理对劳动定额工作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o
“决”是时间上的要求,就是定额的制定应该迅速及时,以满足生产和管理的需要;“准”是质量上的要求,即制定的劳动定额应该先进合理,同时在不同产品、不同车间和工种之间保持水平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使劳动定额在生产和分配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全”是定额制定范围上的要求,即制定劳动定额应该完整齐全,凡需要和可能制定劳动定额的产品、车间、工种、岗位都要有定额,即使是一些临时性任务,也应该尽可能地制定劳动定额。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所有能计算和考核作业量的人员和班组,都实行劳动定额。
在“快、准、全”三个方面,“准”是关键。如果制定的劳动定额的准确性差,那么制定得再快、再全也发挥不了定额的积极作用。因此,制定定额时,要注意提高定额的质量,以满足生严相管理上的需要。
2.制定劳动定额管理制度的依据
(1)企业在制定自己的劳动定额管理制度时要以综合管理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制定和颁发的劳动定额管理制度为依据,遵循它规定的有关原则和要求。综合管理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的劳动定额管理制度我们在讲述劳动定额管理制度的含义时已做了阐述,在此不再赘述。
(2)企业在制定劳动定额管理制度时以企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量为依据,力争做到实事求是,切实可行。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制定劳动定额管理制度时,应照顾到与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管理工作的密切关系。并且有一定的政策稳定性相连续性,不能朝令夕改,自相矛盾。
制定劳动定额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制订定额的有关部门,应经常深入车间、工段、班组和各工作地点,熟悉和了解各生产工艺、技术要求、产品性质、设备能力、资金使用、物质储备、消耗、能耗利用等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作为制订定额的资料依据。
加强对各种原始记录的工作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凡属业务范围内的各部门,应对本部门的原始记录及时进行检查、分析、整理、汇总、确保统计数字的真实性、可靠性,做好统计资料的积累。
制定定额要本着科学性、先进性、群众性的原则。所谓科学性,就是有代表性资料作根据,有数据论证,不凭主观臆断;先进性就是有同行业先进水平,因地制宜,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在正常条件下多数人经过努力能够达到,部分人能够超过,少数人能够接近,确实达到先进合理,积极可靠,留有余地,便于调动职工积极性的目的;所谓群众性就是广泛发动职工讨论,积极争取各部门意见,反复酝酿,上下协商,有利于职工自觉接受,积极争取,努力实现。
对于核定的各类定额,经过在实施考核过程中,确与实际情况有偏差,有出入时,有关部门必须经过认真审查,指明原因,确立调整尺寸,及时提出调整方案和意见。
由于工艺改变,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调整产品品种等诸因素时,对各类定额要立即作发展性修改,以便适应客观条件变化后实际情况。
定额制订和定额调整是否合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条件之一。因此必须报请厂十审批后方可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