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管理

  Van ·  2011-11-13 09:02  ·  23595 次点击
定义
制造管理就是对制造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是企业生产单位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应计入产品或劳务成本但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各项生产费用。
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成本。制造费用包括产品生产成本中除直接材料和直接工资以外的其余一切生产成本,主要包括企业各个生产单位(车间、分厂)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一切费用,以及各个生产单位所发生的固定资产使用费和维修费,具体有以下项目:各个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的工资、职工福利费,房屋建筑费、劳动保护费、季节性生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等。制造费用一般是间接计入成本,当制造费用发生时一般无法直接判定它所归属的成本计算对象,因而不能直接计入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中去,而须按费用发生的地点先行归集,月终时再采用一定的方法在各成本计算对象间进行分配,计入各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中。
为编制预算,制造费用通常可按其成本性态可分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和混合性制造费用三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可在上年的基础上根据预期变动加以适当修正进行预计;变动性制造费用根据预计生产量乘以单位产品预定分配率进行预计;混合性制造费用则可利用公式Y=A+BX进行预计(其中A表示固定部分,B表示随产量变动部分,可根据统计资料分析而得)。对于制造费用中的混合成本项目,应将其分解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两部分,并分别列入制造费用预算的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
制造资源
广义制造资源是指完成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所有生产活动的软、硬件元素,包括了设计、制造、维护等相关活动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元素。狭义制造资源主要指加工一个零件所需要的物质元素,是面向制造系统底层的制造资源,它主要包括机床、刀具、夹具、量具和材料等。
可将制造资源分为人力资源、制造设备资源、技术资源等九大类。
(1)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就是在整个制造系统的全生命周期中具有丰富经验的领域专家。他们能够为资源使用者提供专家咨询、专家诊断等服务。根据制造系统的知识结构,可将人力资源细分为设计专家、工艺专家、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等。
(2)制造设备资源:制造设备资源是在车间层具有具体制造能力的资源的抽象,它们主要为资源需求者提供加工制造服务。可以根据功能将制造设备资源进一步细化为加工机床、刀具、量具以及工装等加工制造资源。
(3)技术资源:技术资源是在企业制造过程中固化的设计制造、工艺技术、管理、营销等技术知识的集合。它包括企业所具有的制造技术、工艺技术、企业产品知识库、实例库等技术资源。
(4)应用系统资源:应用系统资源是在制造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用到的所有应用资源的集合。它从功能的角度可细分为设计系统、分析系统和管理系统等,其具体如CAD/CAM、CAE、CAPP等应用子系统。
(5)物料资源:物料资源就是指在制造系统中制造某种产品所需的原材料、毛坯和成品等。
(6)用户信息资源:用户信息资源记录资源提供者和资源使用者的一些基本信息,如用户的身份,权限以及资源访问的历史记录等,它为以后的资源评估、发现和调度提供依据。
(7)计算资源:在制造网格环境下,企业的设计计算,仿真计算、存储器等资源也将成为制造资源的一部分,因此将这类资源划归为一类,并统一归口到制造网格资源中。
(8)服务资源:服务资源为资源使用者提供各种信息的咨询、培训和售后服务等,同时也包括对系统和资源的使用帮助。
(9)其他相关资源:不属于上述资源里的所有资源的集合,如用户自定义资源以及将来可能新增加的资源等,它为系统的可扩展性提供保障。
这九大类制造资源共同构成了一棵以制造网格资源为根节点的、多层次的、动态的、分布异构的资源分类树。
模式
制造模式是指企业体制、经营、管理、生产组织和技术系统的形态和运作模式。
(一)精益制造(LP)与独立制造岛(AMI)
20世纪9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精良生产(LP)概念。它的特征是:(1)重视客户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和适宜的价格提供质量优良的适销新产品去占领市场,并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2)重视人的作用,强调一专多能,推行小组自治工作制,赋予每个工段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权,运行企业文化。(3)精简一切生产中不创造价值的工作,减少管理层次,精简组织结构,简化产品开发过程和生产过程,减少非生产费用,强调一体化质量保证。(4)精益求精、持续不断的改进生产、降低成本、零废品、零库存和产品品种多样化。
独立制造岛是张曙教授根据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必须改革生产组织的角度提出新的生产模式。独立制造岛的技术构思是:以GT为基础,以NC机床为核心,强调信息流的自动化和以人为中心的生产模式,它的特征是:组织、人员和技术三者的有机集成,面向车间、权力下放、综合治理,并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AMI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工厂自动化的重要途径,它的推广对中国机械制造业转向市场机制,参与国际竞争意义重大。
(二)敏捷制造与虚拟制造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与里海大学于1988年提出了敏捷制造(AM),AM是在不可预测的持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取得繁荣成长,并具有能对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驱动市场做出迅速响应的生产模式。AM的特征是:(1)制造资源的集成性,企业间联作集成。充分发挥各企业的长处,针对限定市场的目标要求共同合作完成任务。(2)具有需求响应的快捷性和高度的制造柔性。制造柔性是指制造企业对市场要求迅速转产和能实现产品多品种变批量的快速制造。(3)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素质和教育水平,优化人机功能分配。
虚拟制造(VM)是国际上提出的新概念。VM与AM联系密切。VM的特征是:当市场新的机遇出现时,组织几个有关公司联作,把不同的公司,不同地点的工厂或车间重新组织协调工作。在运行之前必须分析组合是否最优,能否协调运行,以及投产后的效益和风险进行评估,这种联作公司称虚拟公司。虚拟公司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通过虚拟制造系统运行,包括物理基础、法律保障、社会环境和信息技术。因此研究开发虚拟制造技术(VMT)和虚拟制造系统(VMS)意义重大,美国称AM为21世纪制造业发展战略。
(三)集成制造与智能制造
美国哈林顿博士在“计算机和集成制造”一书中提出计算机和集成制造(CIM)的概念。集成制造的核心内容是:制造企业从市场预测、产品设计、加工制造、经营管理直至售后服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需要统筹考虑。整个制造过程的实质是信息采集、传递和加工过程,最终生产的产品可看作是信息的物质表现。集成是CIM的核心,这种集成不仅是物的集成,更主要的是以信息集成为特征的技术集成和功能集成,计算机是集成的工具,计算机和辅助各单元技术是集成的基础,信息交换是桥梁,信息共享是关键。集成的目的在于制造企业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合理化和最优化,以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动态响应速度,并追求最高整体效益和长期效益。
智能制造(IM)是美国出版研究IM和IMS书籍中首先提出的。它的特征是:在制造工业的各个环节的高度柔性与高度集成的方式,通过计算机和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旨在取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并对人类专家的制造智能进行收集、存储、完善、共享、继承与发展。
除此之外,还包括:离散制造、连续制造、仿生制造、同步制造、单元式制造等制造模式。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