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趋势原理

  管理百科 ·  2011-11-27 08:14  ·  27918 次点击
目录
原则
主要运用
发展方向
原则
控制趋势原理流程对于控制全局的管理人员来说。重要的是现状所预示的趋势而不是现状本身。控制变化的趋势比仅仅改善现状更加重要,当然也更困难。趋势通常是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趋势的形成需要一段长时间的积累,并对管理工作的成效起着长期制约作用。趋势往往被现象所掩盖,它不易发现也不易被控制。当趋势发展到可以明显地描绘成一条曲线或可以描绘成某种数学模型时再控制则为时已晚。因此控制趋势原理的关键在于从现状中揭示倾向,尤其是在趋势刚刚显露苗头时就能发觉。
原则通常指贯彻问题、解决问题的准绳。内部控制原则则是指对建立和设计内部控制制度具有指导性的法则和标准。内部控制原则回答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应当如何科学地建立和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没有正确的原则指导,就不可能设计出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通常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合规、合法性原则。
合规、合法性原则指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当遵循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的要求,保证每一项经济业务能够在合规、合法的状态下开展。比如,对货币资金的控制应当保证符合国家有关货币资金管理制度、结算纪律和账户管理的规定;对产品控制,应当保证生产销售的产品必须符合质量标准要求;对会计凭证控制,应当保证会计凭证都经过会对不合法规要求的经济业务进行披露与制止等。
2.目标性原则。
目标性原则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必须依据企业总目标以及有关具体目标来确定经营活动应采取的方式、方法、措施和应当遵循的程序。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目标,目标是控制活动的起点与归宿,明确的控制目标有助于实际操作和考核检查。所以在进行控制活动时,要善于在特定的时期和条件下,去发现违背计划与规则要求的偏差来作为控制的具体目标。
3.全面控制原则。
全面控制原则的含义有二:一是全过程控制。即对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过程进行全面的控制,它包括企业管理部门用来授权与指导经营管理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即进行报告的程序和步骤等。二是全员控制。即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控制。企业每一成员既是施控主体,又是受控客体,保证每一员工,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到基层执行操作人员都受到相应的控制。
4.相互制约原则。
相互制约原则指凡是办理具有固定风险的经济业务事项设计的不相容职务应当严格加以分离,不得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包办到底。所谓固定风险又叫原发性风险,即在缺少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下经济业务事项本身客观上发生错弊的可能性,对此如不加以控制就会导致错弊的发生。凡属于具有固定风险的经济事项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如不予以分离而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独断行事,就等于没有任何控制。所以,相互制约原则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应当遵循的又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
5.适用性原则。
适用性原则指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当适合具体企业的应用。由于企业在性质、行业、规模、组织形式和内部管理体制及管理要求方面往往存在差异,这就构成了各个企业不同的特点。所以企业应当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设置适用控制措施才能发挥应有的控制作用,满足管理需要。
6.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含义有二:一是企业的各项控制手段和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内部控制本身既是预防性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确保其他预防性控制实现的进一步控制。二是企业应当定期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出现的违法、违规现象及时加以处理,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完善措施。
7.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指设置内部控制制度的成本应该低于制度带来的预期收益。内部控制制度设置过程中应树立成本收益观念,避免控制制度的繁琐与复杂。那种不顾企业实际,过分强调所谓的“严密”要求,而设计出十分庞杂的控制制度的做法,不但浪费企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也会导致员工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
主要运用
控制趋势原理原理可表述为:对控制全局的主管人员来说,重要的是现状所预示的趋势,而不是现状本身。控制变化的趋势比仅仅改善现状重要得多,也困难得多。一般来说,趋势是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逐渐形成的,并对管理工作成效起着长期的制约作用。趋势往往容易被现象所掩盖,它不易觉察,也不易控制和扭转。当趋势已经形成规律,再控制就已经迟了。关键是在趋势初露端倪时就敏锐地发现并采取措施进行纠偏。因此,有效的控制系统应该在控制标准中体现预警功能,在出现某种危险信号时就迅速采取措施。一家生产高压继电器的大型企业,当年的统计数字表明销售额较去年增长5%。但这种低速的增长却预示着一种相反的趋势。因为从国内新增的发电装机容量来推测高压继电器的市场需求,较上年增长了10%,因而,该企业的相对市场地位实际上是在下降。同样是这个企业,经历了连续几年高速增长后,开始步入一个停滞和低速增长的时期。尽管销售部门作出了较大的努力,但局面却仍未根本扭转。这迫使企业的上层主管人员从现状中摆脱出来,把主要精力从抓销售转向了抓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因而从根本上扭转了被动的局面。通常,当趋势可以明显地描绘成一条曲线,或是可以描述为某种数学模型时,再进行控制就为时已晚了。控制趋势的关键在于从现状中揭示倾向,特别是在趋势刚显露苗头时就敏锐地觉察到。这也是一种管理艺术。
发展方向
一、控制形式将由传统的“树状”结构向“网络化”结构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在作战指挥领域的应用,将会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组织而成的“树状”控制结构模式,使之向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这种“网络化”的指挥控制将是一个以计算机为中心,由探测系统、通信系统、武器系统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从而可以实现各级指挥员、指挥机构之间,分布于各维战场空间中的各类探测器之间,各种作战平台之间,乃至最高指挥员与单兵、单件武器装备、单个作战平台之间的“无缝隙”联接。相比传统的“树状”指挥控制机构只能自上而下地逐级了解情况、下达指令,再自下而上地逐级反映情况,“网络化”的指挥控制机构不仅使指挥员可以实时全面地了解战场各个角落、各作战集团的情况,部队在对敌情了如指掌的同时也能及时了解上级的意图,从而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战场信息共享,将会极大地提高作战指挥的时效性。
二、控制过程由传统的“指令式”向“双向互动式”转变
传统的指挥控制过程主要是以下级贯彻落实上级指挥员和指挥机关的指令来体现的,尽管期间也需要听取下级的意见和建议,但往往时效性差,不能很好地适应战场态势快速发展的要求。如果信息化条件下指挥控制可以通过指挥信息网进行“节点访问式”传递战场信息,则不仅指挥员可以实时了解战场情况,实时监督和检查各部队的进展情况,并可对其作战行动予以及时指导;各部队也可实时通过指挥信息网给上级提出合理化建议,或直接向上级提出有关需求,实现作战控制的双向互动,使作战指挥更加符合战场实际,并能充分调动下级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指挥控制效能。
三、控制方式将由传统的“直线式”传递指令和反馈情况向“节点访问式”实时传递信息转变
“网络化”的指挥控制机构不仅使战场成为一个互联互通的大系统,而且把单兵、单件武器和单个平台都作为一个子系统而不是单个实体。从网络技术的角度讲,这就使得从最高指挥员到单兵、单件武器和单个平台都成为整个战场信息网中的一个相对平等的节点,从而有别于传统的只能“直线式”传递指令和反馈情况的控制方式。不论处于那一级,大家都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地访问网上的任何一个节点,这样就可以实现指挥的实时化,确保及时控制各个作战空间部队的作战行动;可以实现指挥的精确化,能够及时针对当前态势发展给部队以恰当的指令或指示;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的作战指挥难以及时全面了解战场情况的问题,使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在及时全面了解情况、权衡利弊的基础上作出科学的分析判断,确保指挥决策的科学化;从而保证控制的全面化、有效性,提高作战指挥的整体效能。
四、控制方法由以发布命令为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传统的作战指挥中,控制方法主要是发布指令,即指挥员和指挥机关根据任务、企图和态势发展,不间断地以指令的方式调控部队行动。由于网络化指挥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战场信息共享、上下左右之间互联互通,控制的方法也将由以发布指令为主向网上协调指导、监督执行、检查评估等多元化方向转变,以更好地适应信息条件下作战指挥控制的特点和要求:一是网上协调指导。实施网络化指挥,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可以通过指挥信息网实时调控部队行动,网上调控对情况把握更加及时准确、指令更加方便快捷,因而控制的时效性强。二是网上监督执行。网络化指挥控制过程中,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可以全程通过网络监督部队作战情况,而且可以随机与任何单位进行直接联络。这样,通过网上监督执行可以确保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对战场态势发展了如指掌,以便随时根据发展变化了的情况采取应对措施,从而可以确保控制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三是网上检查评估。有效地控制战场、调控部队行动,需要对部队作战效果作出科学准确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对策,以确保指挥控制的针对性。因此,充分发挥网络化指挥上下互联、实时互通的优势,随时根据需要对部队作战情况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情况进行效能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分析判断作战进展情况、部队战斗力发挥程度及目标毁伤程度,就能有针对地确定下一步应采取的措施,增强指挥控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并为下一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