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支撑“中国力量”
Alu · 2008-04-25 19:17 · 42359 次点击
正在举行的2008(第十届)北京国际汽车展上,国内所有汽车厂商均以超过往届的强大阵容参展。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所有890辆展车中,自主品牌汽车的数量占据了1/3的比例。不仅上汽、广汽、一汽、江淮、华晨、长安等这些老牌劲旅都拿来了各自最新研发的自主车型,而且奇瑞、吉利、长城、长丰、海马等这些新锐也将他们的自主新车悉数呈现。
有媒体评论说,仿佛是听到了一支“集结号”,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齐聚本届北京车展,在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新车型、新技术、新面孔的同时,也汇集成一股令人惊叹的“中国力量”,对车展中的国际汽车军团发起了挑战。
事实上,随着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由“市场拉动型”向“市场拉动型”和“创新推动型”的双驱动方向、由满足国内市场向出口和“走出去”国际化发展方向的转变,经过数载卧薪尝胆,自主品牌汽车的脚步也越走越稳健,国内消费者对自主品牌汽车的认同度也越来越高,已经积累起绝对不容小觑的“中国力量”。毫无疑问,在本次北京国际车展上,这股“中国力量”得到了全面展示。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目前我们所感觉到的这股“中国力量”,即使足够令人震惊,但若将其放置到市场进行实战,恐怕依然还不足以对国际汽车巨头和合资品牌构成实质性的威胁,问题在于,这股“中国力量”尚缺乏坚强的支撑基础。如2007年自主品牌销量下滑,“碰撞门”、价格战、出口秩序等问题,一时间,自主品牌汽车备受争议。这里面既有市场、营销策略及汽车政策的原因,更与自主品牌自身积累的问题有关。
而在本届北京车展举办的前几天,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研究性年度报告《中国汽车产业蓝皮书》发布。《蓝皮书》指出,尽管多数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已经有能力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整车集成和车身开发,但是新技术的开发能力和应用能力仍然很弱,对已有能力的技术掌握深度也十分有限。而发动机总成开发技术和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是我国自主品牌汽车技术中的最薄弱环节。
其实,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目前所面临的真正问题,除技术方面外,更重要的还在质量上。质量决定市场,细节决定成败。现在自主品牌和洋品牌在细节上的质量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比如在水平路面、干燥路面、沥青路面、水泥路面不同驾驶感受的掌握方面,在车门门缝大小这样的细微之处,自主品牌还无法做到完美,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需要一批人通过多年的积累得到经验。
自主品牌第一轮崛起正好与国内汽车市场全面苏醒重合,因此当时什么车都能卖掉。这一信号曾被自主品牌误读,一些企业大多埋头扩大产能,无暇顾及在质量上精益求精,在服务体系上精细入微,更不在新车型上大力投入,也更不急于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然而今天,消费者的消费观日趋理性,他们不仅追求价格便宜,而且对质量要求也很高。
和家电行业一样,汽车产品到了今天,消费者对质量的追求已经到了吹毛求疵的阶段,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没有质量,不能取信于用户不行。如果自主品牌过不去质量这个坎儿,以后就是做无效劳动,甚至今后的发展也维持不下去。如果说自主品牌已经积聚了足够大的“中国力量”,那么现在正是通过真正把质量做到更好来为这股力量提供坚强支撑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