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充斥大量伪专家
XZKL1234 · 2013-08-06 08:59 · 48314 次点击
“‘专家’这个词快被叫滥了。”重庆市养生保健学会副会长、第三军医大学教授吴力克担心,大量“伪专家”、“砖家”充斥社会,时间一长,我们的社会可能会从“迷信专家”这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专家队伍权威的集体失信。
继李一、张悟本之后,近日又一位“大师”王林被赶下神坛。有人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一方面怀疑专家和权威人士,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与个人决策中,又会过度迷信专家,致使大量“假大师”、“伪专家”频频得手,损毁专家队伍公信力。
上周,某媒体舆情调查中心对2005名重庆居民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84%的受访者直言身边不少人过度迷信专家。受访者中,17%的人表示,在日常生活与个人决策中会听专家的观点。
超六成人迷信养生专家
“只要还有迷信与盲目,‘假大师’们还会‘继往开来’。”近来,有关揭露王林骗术的新闻、热帖尽管铺天盖地,但在重庆大学研究生张卫的心中,并没有一丝快感,“有多少人去认真反思我们的社会为什么有生产‘假大师’的土壤?只要这个土壤还在,闹剧还会一场接一场。
”重庆市养生保健学会副会长、第三军医大学全军感染病研究所微生态中心主任吴力克教授透露,重庆市养生保健学会最近就打掉多个“假专家”。吴力克发现,在“假专家”队伍中,“养生专家”占比较高,真假难辨,一些关注健康的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很容易陷入“过度迷信”。人们在哪些方面过度迷信专家?调查中,66%的受访居民首选“养生”,其次是“如何成功”(49%),排在第三位的是“创业就业”(40%)。其他还有“购房”(31%)、“化妆美容”(29%)、“婚恋”(27%)、“早教”(25%)、“健身”(18%)等。
社会存在“头衔崇拜”之风
“‘假专家’越来越多,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众普遍缺乏常识以及科学素养。”吴力克指出,像乙肝、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疾病,在国外被划定为“终生慢性疾病”,只能调理,无法根治,但在我国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越根治不了的病,这方面的“专家”就越多,关键是很多人还会相信。
为什么一些人过度迷信专家?63%的受访居民将原因归咎为“缺乏利用常识思考与判断的意识和能力”;47%的人觉得原因是一些人盲目追捧专家名号,缺乏独立判断;还有39%的人直指“整个社会存在‘头衔崇拜’之风”。张卫说,他经常听身边人提到“专家说应该这样教育孩子”、“业内人士说房价要降”、“权威人士说这只股票要涨”……但其中有很多言论经不起推敲。
市民应提高思考能力
对于专家言论,调查中,70%的受访居民认为,民众应培养利用常识思考问题的意识与能力;39%的人建议大家独立判断,避免“头衔崇拜”。但也有6%的人相信专家就是权威,值得信任。吴力克建议老百姓在鉴别专家时,不仅要看其从业资格,还要看他的相关资质,学会刨根问底。比如,时下有些小医院很会包装小医师,让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主任医师”。其实,在卫生局的职业查询系统网上,是可以查到每位医师的相关资质的。
专家权威面临集体失信
“‘专家’这个词快被叫滥了。”吴力克担心,大量“伪专家”、“专家”充斥社会,时间一长,我们的社会可能会从“迷信专家”这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专家队伍权威的集体失信。本次调查的结果,验证了吴克力的担忧八成受访居民(80%)认为,当前“专家”这一概念已被滥用。
另外,21%的人觉得,专家言论完全不值得信赖。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殷俊认为,当下社会诚信体系建构存在缺失,缺乏对专家学者不当言论的追责与道德拷问,“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个诚信计分系统,对专家学者的诚信度进行计分,从而规范专家言行。”什么样的人堪称为专家?调查中,62%的受访居民认为,专家应有社会责任感与知识分子的良知,不为利益集团代言;另有59%的人觉得,专家应专业知识扎实,不信口开河;35%的人指出,专家应起到引导舆论、启蒙公众、监督政府的作用;33%的人选择专家应“反映民意、心系民众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