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水龙头质量好的出口 质量差的内销
XZKL1234 · 2013-08-10 07:53 · 61922 次点击
在此次水龙头铅超标事件中,深圳成霖洁具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卷入的唯一一家上市公司,该公司董事会办公室主任曹国祥向媒体提出“铅含量超标水龙头不会销往国外,仅在国内销售”这一说法,迅速成为众矢之的。水龙头“铅超标”事件逐步揭开该产品生产的种种潜规则。作为国内水龙头三大主产区之一的广东一带分布着众多五金卫浴企业,走访了佛山、江门多家卫浴企业调查了解到,水龙头质量问题,除了与国内生产水龙头行业规则不一、国标过低相关外,也与该行业在出口困境下面临的转型阵痛密不可分。
出口与内销双重标准
“他毫不夸张地说出了行业的潜规则。”对于成霖公司的“坦白”,佛山市某五金机械厂一位管理人士杜先生如此回应道。他带领到相熟的五金经销商店铺,展示出几款型信号接近的水龙头产品。“这几款的外表,外行人看上去差别确实不大,事实上,里面隐藏的差异十分大,包括材质、生产工序、安全标准等等,外行人更是不得而知。”杜先生称,这几款看似相近的产品,售价从20元至800元不等。
“进口欧美的产品准入要求高,须有面对欧美名目繁多标准严格的各项认证。”江门某卫浴设备厂家赵先生说,虽然国内也有生产标准,但并非像国外一样有强制执行标准、检测严格、准入门槛严格,而国内更类似于“建议执行标准”,不仅检测缺乏监管制度,即使产品没有达到标准,企业也有办法找到销路。此外,赵先生称“行业最大的毛病”是,很多企业的生产线都是按照标准设定的,但内销和出口产品的执行力却不一样,“质量好的产品出口,质量差的内销,这种做法一点也不奇怪。”
另外,受金融危机影响,大部分无法挤进欧美出口市场的出口企业,则选择通过扩大销路寻找出路。从这类企业了解到,不少企业通过价格战在内销市场迅速扩大销量,并抢占市场占有率。然而,这些内销的水龙头产品价格不断降低并非通过改进技术或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而是在原材料、配建和生产程序上不断地严控生产成本来实现,以至于产品质量急剧下降,且同行恶性竞争激烈。
价差高达百倍
据悉,上世纪90年代国内水龙头生产市场迅速崛起,美资品牌开始在内地投资建厂,国内最初生产水龙头从OEM代工开始。目前国内公认的龙头产区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广东产区、浙江产区和福建产区。其中,广东产区以出口为主,因为它直接针对国外高端市场出口,参照国外标准,起点比较高,所以产品品质高、价格高。浙江市场则主要针对中东、南美、非洲、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出口,以出口为主,产品偏低端且价格很低。福建产区也多以内销为主。即使中国产品市场在国外有一定的占有率,不过依然以中低端产品为主。记者从业内了解到,在中国出口产品众多质量问题中,重金属超标成为了中国众多水龙头等水暖洁具的“最尴尬的软肋”。
在今年广交会上,某洁具出口企业的销售总监向本报记者诉苦,要保持达到重金属不超标的标准,首先要在原材料上考究。而生产成本逐渐提高,要采用十年前的优质铜材料,企业需要承担高昂的原材料费用,在出口代工企业如今不景气的行情中“更是难上加难的事”,因此,杂铜等劣质金属材料的使用更为广泛。“同样的款式,因材料不同,出口商品和内销商品的成本价已经相差悬殊,数百倍的差距也很正常,而且出口售价也更高。”赵先生提出,出口国外产品的电镀标准超过国内标准的两至三倍,把除铅技术、工艺、多重检测等下工夫的花费计算在内,产品的成本增加15%以上。
“出口欧洲的产品售价是同样质量水平的国产产品三倍以上,比低于该质量水平的一般国产产品高出数百倍不止。”杜先生强调,企业要持续投入巨额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来申请认证和维持认证资格。因此,杜先生一直否认“出口转内销能够保持产品质量”的说法,“出口上千元的产品真的会在内地出售数百元?”
上述销售总监透露,在出口行情不景气的压力下,企业在出口转内销的过程中,用低生产标准的产品利润补贴出口订单萎缩的损失。了解到,出口企业将产品转内销后,将降低生产标准的产品依然当作高端产品出售,价格与出口价格持平。通过这种出口转内销的办法,企业在降低了生产成本之后,盈利空间逐步增大,甚至出现了盈利空间较出口要大的情况。因此,这吸引了出口企业加入了对内销售这些看似符合出口标准的水龙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