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与中国古代计时法

  Aaron ·  2013-09-22 08:57  ·  65720 次点击
中国古代历法包括天干地支与十二生肖,十二生肖用于记年,天干地支计时。
十二生肖简介
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按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是由十一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即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所组成,每个中国人无不与十二生肖有关联。自古至今人们以为人生于某年就肖某物,如2006年是丙戌年,今年出生的人就属狗。因此,十二生肖又称为“十二属相”。
十二生肖的起源
人们一直将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名著《论衡》视为最早记载十二生肖的文献。《论衡·物势》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以上引文,只有十一种生肖,所缺者为龙。该书《言毒篇》又说:“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这样,十二生肖便齐全了。《周礼·春官·冯相氏》载:“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时间的分割以十二累进,一纪十二年,一年十二个月,一日十二时辰。
十二生肖的产生,有着天文学的背景。在原始时代,先民们体验着寒暑交替的循环往复。后来,又有观天者发现月亮盈亏周期可以用来丈量岁的长短,发现十二次月圆为一岁,这一发现,是初期历法成果之一,“十二”便视为传达天意的“天之大数”。天干需地支为伴,日月相对,天地相对,就非“十二”莫属了。
十二生肖与十二时辰的对应:
子时对应(鼠):午夜23时至1时(夜半)
丑时对应(牛):凌晨1时至3时(鸡鸣)
寅时对应(虎):凌晨3时至5时(平旦)
卯时对应(兔):清晨5时至7时(日出)
辰时对应(龙):清晨7时至9时(食时)
巳时对应(蛇):上午9时至11时(隅中)
午时对应(马):上午11时至下午13时(日中)
未时对应(羊):下午13时至15时(日昳)
申时对应(猴):下午15时至17时(哺时)
酉时对应(鸡):下午17时至晚上19时(日入)
戌时对应(狗):晚上19时至21时(黄昏)
亥时对应(猪):晚上21时至午夜23时(人定)
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运用十二生肖纪月:阴历正月,寒冬未尽,冰天雪地,山野空旷,很少有动物活动,惟有老虎出没山林觅食,虎的吼叫声传遍四野,人们把正月定为“虎月”;阴历二月,春风送暖,大地复苏,小草拱破地皮,绽露新绿,兔子此时开始活跃起来,人们称二月为“兔月”;三月多雾,有了雷声,神龙显现,叫“龙月”;四月天暖,蛰蛇出洞,叫“蛇月”;五月草长,人欢马叫,谓“马月”;六月草茂,羊群遍野,称“羊月”;七月树茂,群猴出没山间,称“猴月”;八月中秋,杀鸡饮酒,称“鸡月”;九月秋收,防盗要狗,叫“狗月”;十月秋凉,肥猪满圈,称“猪月”;十一月下雪,屋内多鼠,谓“鼠月”;十二月风寒,老牛归棚,称“牛月”。
有了十二生肖纪月,接着人们又创造了用十二生肖纪日。《北齐书·魏收传》中记载:“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少数民族彝族纪日亦与动物相联系,依次是虎日、兔日、龙日、马日、羊日、猴日、鸡日、狗日、猪日、鼠日、牛日。
一昼夜有十二个时辰,我国古代在十二生肖纪时方面有着别出心裁的创造。《清异录》中云:“唐朝国库中有一只十二时辰盘,四周有十二生肖像,辰时到,花草就绕着龙转,巳时到,花草又绕着蛇转。”由此可见,唐代已出现了运用十二生肖纪时的工艺品了。
古人还把一夜分成五更,也称“五鼓”。如:林觉民的《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古时计时用“壶漏”,报时用“时牌”,所以也常用“时牌”、“申牌”等说明时间。《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却要辰牌起身。”“辰牌”就是指“辰时”。
天干地支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因为生肖的十二个顺次恰好和地支相配,所以将十二生肖和年号结合起来可以准确纪年如:“贞观鼠儿年二月二日”就是指唐朝太宗皇帝时期的贞观元年,即公元627年。
那么,干支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呢?
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来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认为,以往人们对干支的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十天干”纯属十进位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创制。至于“十二地支”,起源于古巴比伦,在比较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和古巴比伦的十二宫后,指出中国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其传入中国的途径,可作大胆推测,也许商民族“本自西北远来,来时即挟有由巴比伦所传授之星历知识,入中土后而沿用之”,或许“商室本发源于东方,其星历知识乃由西来之商贾或牧民所输入”。
一些学者从我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这一特有现象。为驳干支外来说,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郑文光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起源于我国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纪时中的反映,应当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所以,郑文光推断:“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杜石然等则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
十天干的含义
天干地支的含义,在《史记》、《汉书》中均有部分记载,大体含义是:
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
由此可见,十天干与太阳出没有关,而太阳的循环往复周期,对万物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十二地支的含义
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丑是纽,阳气在上未降。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始生寅然也。卯是茂,言万物茂也。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巳是起,指阳气之盛。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未是味,万物皆成有滋味也。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酉是老的意思,万物之老也。戌是灭的意思,万物尽灭。亥是核的意思,万物收藏。
地支纪月法就是古人常以地支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杜甫《草堂即事》:“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照周朝纪月法是农历十一月。庚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就是农历十月。
古人也使用干支纪日法,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即农历四月十三日;苏轼《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古代还用天干地支来表示特别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yue)。”“子卯”代指恶日或是忌日。
六十甲子顺序
以天干地支按顺序相配,可以配成60个干支数: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这60个干支数,叫做“甲子”或“六十花甲子”。“甲子”周而复始,成了一种可以循环的计数方式。
湖北十堰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质量保证部计量测试中心冯俊杰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