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济慈先生谈国际单位
Aaron · 2013-09-22 09:02 · 74401 次点击
1988年6月,时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严济慈先生因原南京工学院改名为东南大学来南京,由中国五笔汉字发明家王永民同志陪同。王永民与我是在中国科技大学同一专业学习时的挚友。
我在中国科技大学读书时,严先生是我们一年级至三年级两年半普通物理的教授。严先生的名言是“从我这里主要不是学到多少学问,而是学会做学问的方法。”
1988年6月5日晚,王永民邀我一起去见严先生。当时严先生住在南京东郊宾馆。见面后,严先生问我:“张腊狗(张恒烈原名),你现在在干什么?”我说:“在搞计量工作。”他说:“好!我给你讲讲,计量就是过去的度量衡。”我说:“计量这几年正在推行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法定计量单位制度改革。”
严先生说:“计量单位制一直是件大事,全世界各国都是这样的。1935年年初,我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论公分,公分》的文章,主题内容是当时一米的百分之一为一公分,一千克的千分之一也为一公分,混淆不清。尔后,汪精卫找我谈话,他说他看了这篇文章,很好!问我中国怎么办?”
严先生说:“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的功绩,现代计量就是从古代度量衡发展来的。现在国际交流多了,一定要采用国际单位制,学生读书背不同单位制的公式很困难,如厘米克秒制、高斯制、中国的旧杂制……公式前的系数很难记住,也不利于科学进步和学术交流,不利于国际贸易交往……”
汪精卫听了觉得很有道理。1928年,国民政府下令在中国推行“米突制”(中华民国权度标准方案)。
严先生说到了汪精卫,我插话说:“汪精卫不是汉奸吗?”严先生说:“汪精卫是个有学问的人,他当时也不是汉奸,在南京国民政府负责计量工作。”
严先生还和我们谈了许多做人、做学问、做事的人生哲理。晚上10点才离开他的住处,我觉得受益匪浅。后来我听刘达同志说:“严先生为我国《计量法》的制定、颁布、实施是作了贡献的。他极力在中国推行国际单位制。”
人物简介:严济慈(1901~1996),字慕光,号厂佛,浙江省东阳人。法国国家科学博士。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开创人之一,中国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研制工作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应用物理所所长、东北分院院长、技术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及名誉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及名誉主席。
原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张恒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