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百年的公平秤

  XZKL1234 ·  2013-10-12 07:07  ·  87853 次点击
河北省辛集市旧城镇新修的商业街上,邢永江的火锅店装修一新,开门待客。与这条商业街平行的那条老街,是旧城镇的老商业街。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邢家的铺子曾是街上最热闹的店面,盛时有十间门脸百种货品。而这么大的买卖就靠制秤打起家底。邢家是一个修制木杆秤的世家,在旧城乃至辛集市周边的各大城镇都赫赫有名。延续到邢永江,已经是第五代了。
凭手艺闯荡立足一方小推车推出制秤世家
邢永江其实已经说不清自己高祖父的名字,只知道他原来是深县小邢村人,会做秤。到了邢永江的曾祖父邢开泰时,因为深县常年干旱少雨,度日艰难,1908年,邢开泰推着小车到了辛集市旧城镇上谋生。
邢开泰在旧城镇上摆了一个摊子,以制秤、修秤为业。当时人们进行商业交易使用的木杆秤都是麻毫秤。麻毫秤秤杆有透眼,用麻绳做提系,刻度在同一个面上,一个秤钩一个秤砣,秤砣是铁铸的,秤杆上的刻度用小钻儿钻坑,用水银填补。秤杆则以红木、檀木、花梨为主。
邢开泰凭借多年制造木杆秤的经验,做了很多创新。他发明了用黄铜丝填补刻度,还将秤杆的材料改成枣木。枣木木质坚硬,做成秤杆后表面光洁细腻且不易弯曲,铜星不易脱落,而且枣木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因而邢家的木杆秤非常受欢迎。凭借秤摊,邢开泰足以养家,逐渐在旧城镇上站住了脚。
当时的衡器一般采用十六两制,有些行业也有使用十八两、二十两的。但一市斤的重量都是一样的,其标准就是“法子秤”。这是清政府制定的标准秤,凡是做秤的手艺人必须要以此为准。每个做秤的手艺人都有一杆“法子秤”,而且要悬挂在制秤场所的显著位置,提醒做秤人要心存公正。邢永江说,曾祖父告诫后人,最重要的是这杆“法子秤”要悬在自己的心里。
后来,邢开泰将自己的制秤手艺传给了长子邢集瑞。
创新工艺建商铺杆秤成公平标杆
邢开泰是靠手艺养家,而颇具商业头脑的邢集瑞则在这“秤”上做出了大文章。
邢集瑞非常聪明,九岁开始学制秤手艺,不但继承父业,而且也做了很多创新,他将原来常用的麻毫秤改为铁毫秤,也叫做刀子秤(用铁或钢做成秤杆上的部件作为提系,部件呈刀刃状)。
刀子秤不但更为精准,而且持久耐用,很快就流行开来,不但在旧城各家商户非常受欢迎,而且还远销周边的各大县城——深县、饶阳、安平都在用邢家的“刀子秤”。
在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之后,1918年,他在旧城镇上买了一家门店,开设了自己的“祥益公秤铺”,摆脱了在街上摆摊的局面。
“祥益公”这个字号并不是随便取的一个名字。“这个字号有三个意思。祖父小名‘祥子’,所以带一个‘祥’字,他觉得自己做的是有益于社会的事,所以要有‘益’字,‘公’则是公平公正之意,与他从事的制秤行业有直接关联。综合来说,‘祥益公’就是‘祥子要做有益于社会的公平事’的意思。”邢永江这样解释。
“祥益公秤铺”开张之后,开始大量生产刀子秤,产品除了销往周边乡镇县城,生意还逐渐扩大,在天津开设了一家分号。
“祥益公”秤在旧城及天津很有名气。当时,如果两家做买卖发生争议,就会以谁的秤是“祥益公”的为准。如果都不是“祥益公”的秤,就要找一杆“祥益公”秤作为公平秤,双方都会服从,以便解决纠纷。
秤准人公正生意做大制秤铺成了百货商店
旧城镇在当时是周边城镇的一大贸易中心,商业十分发达。极为精明的邢集瑞并没有只拘泥于制秤赚手艺钱,“祥益公”开业五年后,发展壮大,除了木杆秤之外,也开始经营烟酒糖茶、洋布洋火、扇子凉席等百货商品,字号名称随即改为“祥益公广货铺”。
在旧城,“祥益公广货铺”有门脸十间,库房二十余间,伙计十六人,马车三辆,经营上百种商品。“祥益公”是大发行,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批发,深县、武强、饶阳、安平一带的商贩都要从“祥益公”进货。
邢永江幼年时常常听祖母讲述祖父当年的风采。“长袍马褂黑皮鞋,每年八月十六到天津去采购。因为他是老主顾,去了之后,都有人请喝茶看戏,自有人备好货物,最后都是用银票来结算。”邢永江从祖母的讲述中,能依稀触摸到祖父当年大掌柜的“范儿”。
邢集瑞为人公正,做生意守信用,而且很有学问,在旧城镇非常受人尊敬,商界推举他担任旧城的商会会长,每年秋季各地的庙会他都是“届头”。“那时候有规矩,届头不开棚谁也不能开棚,开棚就是开张的意思。镇上谁家有红白事都少不了他去做总管,谁家分家都请他写‘分单’,邻里纠纷,买卖纠纷都请他来调解,没人不听。”邢永江说。
家道中落百货铺散了重操旧业制秤再起家
然而天不假年,邢集瑞在36岁那年突然去世,铺子由弟弟接管。由于经营不善,广货铺衰落了,“到后来叔祖父与我的伯父、父亲分家时,还欠着六百多块大洋的债务。”邢永江说。
邢集瑞去世后,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儿子,长子邢振玉当时只有八岁,次子邢丙申才三岁。“我奶奶一个寡妇带着他们兄弟二人,东拼西借的,在镇上摆了个针线摊儿把他们两人养大。”
长大以后,邢振玉兄弟二人开始收拾整理原来“祥益公秤铺”遗留下来的旧材料和旧工具,打算重操祖业,做制秤生意。然而,他们当年都还没有来得及学如何制秤,父亲就去世了,而遗留下来的这些材料工具,已经残缺不全。
兄弟二人并没有气馁,靠着一遍一遍反复琢磨,终于做出了第一杆秤。他俩卖出第一杆秤的时候,都高兴哭了,“奶奶给他们每人买了一个烧饼裹肉以示奖励。从此我家又开始了做秤。每逢集日,一人出摊卖秤,一人在家做秤,奶奶仍旧摆针线摊,一家三口就这样相依为命。”
1939年,日本侵略军占据了旧城,在镇上设立了据点。日寇也需要衡器,他们看中了邢振玉的手艺。日寇派了一个日本兵拿着枪找到了邢振玉家,逼迫他为日寇做二十杆秤。
邢振玉非常刚烈,拒不同意制秤并连夜离家,从此再无音讯。邢永江听祖母和父亲说,只知道他后来投奔了部队,两年之后,在抗日战场上为国捐躯。
出了这件事之后,邢丙申和母亲没办法再在旧城待下去,也连夜逃亡到四十里外的泊庄村,仍旧以制秤卖秤为生,一直到日寇投降后才回到了旧城镇。
1958年木杆秤改制,由原来的十六两制改成十两制,邢丙申成为当时县里木杆秤改革委员会研制组的组长,他设计了星点式样,铸造了全县统一砝码。
邢丙申的制秤手艺堪称一绝,有很多生意人请他制秤或修秤。改革开放之后,有一次,一位亲戚到家里来做客,谈到做生意,说自己发现别人都在秤上捣鬼,有的换了秤砣,有的干脆就是八两秤,在这种环境下,自己根本竞争不过别人,所以来请求邢丙申帮忙做一杆八两秤。
“我父亲一听他的意思就拒绝了。他说,这不是你坑人,而是我坑人,我给你做了八两秤,你把钱赚了,我把人坑了。这种事情我不能做。我父亲从此和这位亲戚断绝了来往。因为这样的事,我家得罪了不少人。父亲一生中制过成千上万杆木杆秤,无一违规,他经常说:我们心中永远要有一杆‘法子秤’。”
木杆秤退出历史舞台做公平人祖训不能忘
到了邢永江这一辈,他从部队复员回家后,也继承家业,学习修制秤的手艺,后来在旧城大队副业衡器门市部工作。
在制秤过程中,邢永江发现传统的“砝码定位法”费时费力,劳动强度大,通过反复研究试验,他发明了“定位器定位法”,快捷准确,而且减轻了劳动强度。市斤秤改公斤秤时,邢永江设计的公斤秤星点式样被采纳,全县统一使用。
改革开放之后,旧城大队副业的其他行业,比如黑白铁、缝纫厂、烘炉等纷纷跳出集体成为个体户,去闯自己的事业。邢永江和父亲商量离开集体去单干,重开“祥益公秤铺”的老字号,但是邢丙申没有同意。一年之后,大队仅存的这个衡器门市部也解散了,邢永江也只能离开。
1989年,邢永江准备编写一本《木杆秤的制作修理与保养》的技术书,他写好大纲,寄给了一家出版社,但出版社却回复说,木杆秤作为落后的计量器具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近几年就要取缔。因而这本书已经没有出版的价值了。
1994年,当时的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下发了《关于在公众贸易中限制使用杆秤的通知》。邢永江明白,木杆秤迟早要退出历史舞台。他不再修制木杆秤,而是开了一家鞋店,之后又做过皮革生意,也开过饭店,但是不管做什么,他都始终秉承祖上的遗训:公平公正、诚信为本。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