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十三五” 确保开门红
XZKL1234 · 2016-03-06 09:00 · 62056 次点击
“十三五”计量工作举措及2016年全国质检系统计量工作要点剖析
2016年注定是计量工作不平凡的一年,它既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在认真谋划和布局“十三五”全国计量工作的基础上,总局计量司在广泛征求系统内各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研究拟定了2016年全国质检系统计量工作要点。如何更好地理解“十三五”重要举措和计量工作要点,从而找准切入点,抓住结合点,明确着力点,本刊对此进行了深入梳理——
“十三五”期间全国计量工作的总体思路
遵照全国质检工作会议确定的“十三五”质检事业发展总体思路和要求,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特别是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推动计量事业的改革创新发展。要深刻领会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逻辑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就要正视挑战、捕捉机遇;适应,就要明确计量定位和发展定力;引领,就要明确新思路、开创新局面。将“全面创新”贯穿计量工作和事业发展的全过程,以理论、科技、机制、制度和文化创新的新成果,真正发挥计量对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真正发挥计量在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中的核心关键作用,坚定地高举质量发展的大旗,与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凝在一起、协同一致、整体发力,为质量强国建设和全面的质量发展而奋力前行。
“十三五”期间计量工作的定位
“十三五”期间全国计量战线要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战略引领,计量工作要全面聚焦“四个全面”、“四大板块”、“三个支撑带”发展战略,制造强国战略、质量强国战略等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为“中国制造2025”、“双创”等提供强有力的计量技术支撑和科学引领,创造性地推动《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全面落实,发挥计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建立和强化计量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地位,充分发挥计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支撑和引领作用。
“十三五”期间计量工作的重点
“十三五”期间计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推动《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全面落实。要加强计量基础前沿技术研究,积极应对国际单位制变革重大挑战,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要统筹规划国家计量基标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进一步完善量传溯源体系、计量监管和诚信体系;要构建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能源资源计量服务体系和区域发展计量支撑体系;要统筹计量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推进计量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尽快构建科学高效的计量科技创新体系;要积极推动计量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逐步形成科技基础更加坚实,量传溯源体系更加完善,法制建设更加健全,服务更加优质高效的中国特色计量体系,为推动科技进步、服务质量强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更坚实的计量技术基础和技术保障。
“十三五”期间计量工作的重要举措
一是突出国家计量基标准战略资源地位,建立并完善国家计量基标准的科学评价和国家报告制度,夯实计量发展基础。二是加强宏观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组建计量战略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提高政策研究水平和计量工作的宏观管理水平,高效推进计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三是加强管理协调,以“统一管理、共同实施”为原则,发挥各部门和行业的作用,凝聚共识,聚积资源,构建“大计量”工作格局。四是以服务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整合社会资源开展计量协同创新,积极推进先进计量技术和方法的广泛应用,提高计量测试的服务水平。
“十三五”期间突出国家计量基标准战略资源地位的主要举措
一是以计量基标准体系建设为抓手,以提高计量服务支撑保障能力为目标,全面系统审视和梳理我国计量基标准体系、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立并完善国家计量基标准的建立、改造、维护和管理的科学评价和报告制度,以统一、开放、合作、共享为原则完善有效使用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好这一国家战略资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紧盯国际发展前沿,建立一批国家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的国家量子计量基准;坚持问题导向,紧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等重点领域需求,突破一批关键测量技术,研制一批新型标准物质;三是坚持精准发力,建设一批符合新领域、新业态发展需要的计量实验室,推动计量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建设,科学地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三五”期间构建“大计量”工作格局的主要举措
一是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新常态,进一步研究计量的科学内涵,不断完善计量事业发展体制机制,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发挥部门行业积极性和作用,凝聚共识,聚积正能量,推动计量全国“一盘棋”式的发展,构建“大计量”工作格局。二是充分发挥总局牵头抓总作用,将贯彻落实《规划》和制造强国战略、质量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实施有机结合,建立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加强督查和考核,保障各项任务按时完成。三是加快推进《计量法》修订工作,创新计量监管模式。进一步完善国家计量技术规范体系建设,确保计量技术规范不断更新和完善。四是促进计量测试服务从单一器具、单一参数计量向过程计量、系统计量和嵌入式计量转变,助推提质增效。五是认真落实《军民融合计量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计量军民融合会商备忘录》的各项任务,深化计量军民融合发展,努力构建统一领导、军民协调、协同高效、系统完备的计量军民融合发展体系,探索形成全要素、高效益的计量军民融合深度合作发展格局。
“十三五”期间如何以服务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提高计量服务水平?
一是发挥国家计量基标准体系和国家校准测量能力的国际等效作用,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奠定可溯源的大数据基础。二是积极开展时间频率、温室气体排放和精准医疗等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急需的国家计量基标准及相关测量技术研究。三是扩大国家标准物质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先进材料、先进制造业等涉及国计民生的热点领域的覆盖面。四是积极推动国家计量科技创新体系和基地建设,整合社会资源开展计量协同创新。推动重大测量基础设施和计量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先进计量技术和方法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五是按照全产业链、全量传链、全寿命周期和产业前瞻性计量技术研究建设思路和中心、平台、联盟整体发展路径,精准发力,大力加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助推产业新体系构建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六是深入推进计量技术机构改革,积极探索推进计量校准市场和校准机构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规范计量校准市场,满足社会对量值溯源和校准服务需求。七是以“贸易便利化、服务外贸进出口、密切国际合作、促进装备走出去”为目标,实施“计量标准”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战略,通过“计量先行”和“计量标准”走出去,为建立和维护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质量和中国品牌在海外的良好声誉保驾护航。
2016年计量工作的重点工作和举措
2016年计量工作要突出改革和发展主题,围绕夯实计量技术基础,加强计量服务与保障能力建设,加强计量监督管理,加强计量自身建设四个方面开展工作。要突出计量基标准战略资源地位,完善有效的依法建设、保存、维护、使用和管理机制;加强管理协调,建立部门沟通协同和共同实施机制筹划组织,筹备组织召开全国计量工作会议;提高政策研究水平和计量工作的宏观管理水平,组建计量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深入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国家计量技术基础能力建设为契机,完善量传溯源体系,加强产业计量测试、区域计量支撑、能源计量服务等体系建设,深化计量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推动计量创新,积极推动国家计量科技创新体系和“计量创新服务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国际(区域)计量交流合作,推动实施中国计量国际化战略。
为什么要突出计量基标准战略资源地位?
国家计量基标准,有着独特价值和地位,有其稀缺和不可替代性,也具有法制性的特征,是我们计量事业得以发展的最根本的战略资源,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我们要依据《计量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法定要求,全面梳理我国计量基标准,建立科学评价和国家报告制度,并依法把这项国家战略资源建设好、保存好、维护好、使用好、管理好,更要与时俱进地发展好。
为什么要把提高政策研究水平和计量工作的宏观管理水平作为2016年重点举措?
计量工作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覆盖面广,政策性强;涉及多个行业、部门和领域,管理体系庞大、主体多元协调任务重。只有加强宏观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结合我国国情实际,完善计量事业发展体制机制,才能高效推进计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因此要组建计量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提高政策研究水平和计量工作的宏观管理水平。吃准、吃透中央精神和国务院及总局的有关决策部署,把握计量科学技术发展脉络,把计量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大局中来考虑和把握。从质量提升新动能的角度,研究计量的战略基础作用与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内在发展规律,以及协同发力,形成内升新动力的机制。
2016年将如何提升工业计量服务能力?
将组织开展各行业工业计量需求调研,探索开展工业计量示范工程,加强与有关部门和行业协调合作,分行业和领域对工业计量工作进行评估,通过先进示范树标杆,带动整个行业计量管理上水平。引导推进先进计量技术和方法在企业生产全过程、产品全寿命周期中的应用,促进计量测试向过程计量、系统计量和嵌入式计量转变。
2016年民生计量工作将如何开展?如何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
以“计量惠民、共享发展”为主题开展活动,把国家维护的准确量值传递给测量相对薄弱的民生领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计量问题,使普通民众分享计量福利。进一步加强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加油机、衡器、出租车计价器、民用四表、医用计量器具等的强制检定工作。推动诚信计量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制定实施,探索建立包括计量行政部门、计量技术机构、计量器具制造企业、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使用单位、计量技术人员等在内的诚信计量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