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计量检测好声音”

  XZKL1234 ·  2016-03-19 08:10  ·  51849 次点击
全国人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质监局局长刘新胜:建议加强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建设
“老百姓对咱们自己的产品质量不信任,就促使我们要加强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全国人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刘新胜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他的建议:设立专项支持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持续投入,尽快把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短板补齐,为经济转型升级、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质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法律、政策、科技、管理综合施策,成龙配套。也需要针对当前制约质量提升的关键矛盾和瓶颈问题,集中力量加以重点解决。其中在政策方面需要着力加强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建设。
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是国际通行的提法。它是由标准、计量、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等共同构成。
近年来,联合国贸发组织、工发组织以及世界贸易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世界银行都对此理论阐述和重点关注。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俄罗斯、韩国等新兴国家也都在制定国家发展战略中突出强调重点建设标准、计量等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标准化和参考架构”是德国“工业4.0”战略的“8”项计划之首。可以说,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已经成为国际竞争中的核心要素和战略资源,谁占领了制高点,谁就在未来竞争中获得先发优势和话语权。对此,刘新胜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
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刘新胜表示,希望建成一批国家计量基准装置和标准装置,实施千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工程,围绕建设国家现代产业新体系,建设一批精密测量基础设施,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计量实验室,重点建设国家和省级计量技术机构,建设国家计量数据监测、分析大数据平台。
加强标准化基础能力建设。刘新胜认为整合强制性标准,开展团体标准试点,实施制造业标准提升计划,提高重点领域产品标准水平,主要耗能行业实现能耗限额标准全覆盖,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信息网络平台,加快培育标准化服务业,在农业农村、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服务业等领域建成一批试点示范项目,推动我国自主优势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加强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建设。刘新胜建议支持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室和质检中心,推进检验检测实验室数字化建设和资源信息数据库建设、开放和共享,突破一批高精尖检验检测技术和仪器装备,通过产业政策和措施促进我国事业性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转企,促进我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做强做大,促进我国检验检测认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
开展“NQI+”服务示范工程。刘新胜说,面向海洋、空天、网络空间等军民通用领域,医疗健康、节能环保等民生领域,电力、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开展“NQI+”服务示范工程,加强“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技术链条化设计、一体化实施和集成化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蒲长城:“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益需要《质量促进法》”
蒲长城认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质增效升级来保持中高速增长,确保“四个全面”协调推进,亟须把质量发展战略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亟须从国家层面建章立制,制定《质量促进法》,以质量为立足点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引发了蒲长城深层次的思考。“当今世界,质量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重视质量发展是国家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或一定时期时,这些国家政府就适时推出了‘质量革命’‘质量振兴’‘质量救国’等政策措施。”蒲长城举例说,比如20世纪50年代,德国实施“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质量政策、60年代日本提出质量救国战略、80年代美国制定质量振兴法案、90年代韩国实施21世纪质量赶超计划等,都促进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质量是经济效益的重要立足点,推动质量升级是发展壮大制造业的国际通行做法。中国制造的瓶颈在质量,突破口也在质量。《质量促进法》将是一部规范政府、企业、质量技术机构、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等社会主体质量权利和义务的基本法,通过实施质量激励等促进措施,从根本上提升全民质量意识,进而提高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等的质量水平,建设质量强国,推动经济社会在新常态下的转型发展。”蒲长城说。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邢台市副市长史书娥:整合国内食品检验检测资源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经济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国政府一直在加大食品安全的保障力度,民众对食品安全的意识也在逐渐增强,然而,食品安全事故却时有发生。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邢台市副市长史书娥认为,整合目前分散的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是提高食品安全的一个有效方法。
史书娥建议,国家应建设统一权威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将目前分布在农业、食药监、质监(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的食品检验资源进行大整合,实现“种养殖环节检测、生产加工检测、流通环节检测、餐饮服务环节检测”统一的食品全面检测,实现“一个场所接待,一个场所检测,一个场所公布结果”的一站式服务;实现检测资源、经费、信息发布“三统一”。同时,成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既服务于政府的风险管理,又服务于公众健康和行业的创新发展。
“食品检验检测对于加强食品监管、确保食品安全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支持作用,”史书娥说。她同时指出食品检验检测却存在诸多问题。目前国内食品检验检测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现象突出。以市级为例,具有食品检验检测资质的主要集中在食药监、农业、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的抽检;食药监管部门负责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消费环节的食品抽检,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负责进出口食品的抽检。各部门检测计划不同、检测信息不能共享,导致重复抽样、重复检测,检测资源浪费。
由于检测资源分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判工作与当前食品安全形势和监管要求不相适应。史书娥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整合食品检验检测资源。
全国政协委员陈锡文:转基因必须通过严格检测才能上市
3月6日下午15:00时,全国政协邀请厉以宁、陈锡文、易纲、常振明和许家印等5位全国政协委员就“十三五”经济发展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陈锡文在答记者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时表示,转基因产品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测才能上市,目前中国政府批准上市的转基因产品只有棉花和木瓜。陈锡文表示,转基因是新生事物,能否确保安全需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评审和监测。所以任何进行商品化生产和进入市场的转基因农产品都要经过严格的科学检测,只有确保安全才可以上市。中国政府现在批准可以自己进行商业性生产和上市的农产品转基因技术只有两项:棉花和木瓜。
陈锡文强调,网传的所谓西红柿、辣椒、紫薯等等,这些都不是转基因的。经过批准上市的,确实是经过了非常严格的科学检测,确保人们食用安全。并保证给消费者充分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国家规定任何转基因农产品上市或者用转基因农产品作为加工原料的食品上市必须标识含有转基因农产品在内。这样的标识就是让消费者充分知情,是否购买由消费者自主选择。
全国人大代表、万丰奥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陈爱莲:提议物联网传感器市场迎风口
全国人大代表、万丰奥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陈爱莲表示,我国物联网发展已经凸现“中国制造”的“小、散、乱、弱”缺点,故业界必须从顶层设计着手创新模式,构建“云、网、平台”三大基础设施,是产业做大做强的必备基石。
通过“云、网、平台”发力构架物联网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期望能达到:产业、技术、数据和技术的无边界融合;标准化、规范化的大物联网开放体系;安全、易用和可靠的服务;驱动大数据服务本质改变和突破;形成C2B商业模式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核心技术。最终实现无所不达的物联网接入,形成无所不在的物联网服务和无所不能的物联网智慧。
作为物联网的基础,传感器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迎来大发展的风口。小到手机、汽车,大到智能工厂,传感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据预测,,“十三五”期间,我国传感器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将达到31%以上。而根据《第三次工业革命》和《零边际成本社会》作者杰里米·里夫金的大胆猜想,到2030年时,全球应用的传感器数量将从2013年的35亿个突飞猛进到超过100万亿个,人与自然环境将通过传感器紧密相连。“传感器是提升我国现代信息技术、带动产业化发展的最好突破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王曦表示,“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传感器整体起步较晚,我国与国外的差距较小,而现在正是由传统向新型传感器转型的关键阶段,布局得当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中国传感器产业已形成从技术研发、设计、生产到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部分细分领域已跻身世界领先水平。但就总体水平而言,国内的传感器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技术相对落后。中国市场上的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达80%,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产品严重欠缺。
作为物联网感知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数据采集和传输的重任,是物联网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数据显示,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在2025年有望达到11万亿美元,相应的传感器市场也将达到数千亿美元规模。虽然我国半导体产业起步较晚,但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让中国半导体产业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更是带来了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做到世界第一的机会。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