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SI改制后国际计量新格局
XZKL1234 · 2017-05-30 09:07 · 52940 次点击
5月24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迎来了科技周系列活动第二日。
上午场活动主要围绕国际单位制(SI)重新定义、中国计量院国际合作两大主题举行了专题报告会。会议邀请了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委员,国际计量局咨询委员会(BIPM-CC)代表,以及从事SI单位定义研究和国际合作工作的院科研、管理人员,针对国际计量发展新趋势、SI重新定义后国际计量新格局、我国应对策略和未来打算以及中国计量院开展国际合作等情况作主题报告。报告会由中国计量院副院长宋淑英主持。
CIPM委员、BIPM温度咨询委员会(CCT)主席、中国计量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段宇宁在报告中介绍了2016年CIPM关于SI修订工作的最新决议。根据决议,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将于2018年11月13-16日在法国凡尔赛宫举行。经该届大会审议通过的SI修订定义,将于2019年的世界计量日(5月20日)起正式生效,以取代现行SI定义。届时,SI中质量单位千克(kg)、温度单位开尔文(K)、物质的量单位摩尔(mol)将分别基于普朗克常数h、波尔兹曼常数k和阿佛加德罗常数NA实现重新定义;而电学基本量——电流将被基本电荷常数e取代,从基本量变为导出量。
段宇宁指出,SI单位重新定以后,量子基准将取代实物基准,基本单位可实现独立复现、不再依赖于国际计量局(BIPM)。这将彻底改变世界计量格局——未来,BIPM将不再是世界量值的唯一源头,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计量院将成为国际计量“多中心”格局的主体。
段宇宁还简要介绍了中国计量院在承担BIPM会费、开展关于SI重新定义等前沿课题研究、促进国家间计量互认、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服务等方面做出的担当贡献。他指出,中国计量院应清晰认识世界计量格局改变后的的新形势、新挑战,正确把握前进方向,在未来国际计量“多中心”格局中争取应有地位、更好发挥中国计量对我国乃至周边国家地区社会经济的基础支撑作用。
中国计量院化学所王军研究员以“摩尔的重新定义——硅球法复现阿佛加德罗常数”为题,介绍了物质的量单位——摩尔重新定义基本情况,以及各国为此开展的阿佛加德罗常数测量工作进展。据介绍,通过精确测量浓缩硅-28球球体直径计算阿佛加德罗常数,是实现摩尔重新定义的主要方法。由于浓缩硅球体中除硅-28外,还含有硅-29、硅-30等同位素。要实现对阿佛加德罗常数的精确计算,必须对硅球中硅-28的实际含量进行准确测量。中国计量院化学所无机室目前已经攻克了相关测量技术难题。
据BIPM物质的量咨询委员会(CCQM)于今年4月公布的比对结果显示,中国计量院对于高浓缩硅球中硅-28摩尔含量和摩尔质量含量测量结果在参与比对的8个国家中最好,且中国计量院是唯一一个采用两种方法实现最佳测量结果的国家计量院。该项成果为SI单位摩尔的重新定义奠定了重要基础。
BIPM-CCT代表、中国计量院热工所张金涛研究员介绍了中国计量院在开尔文新定义方面开展的研究情况。目前,该院采用2种方法实现的波尔兹曼常数测量结果均被CODATA采纳,将对2017年CODATA波尔兹曼常数平差值做出贡献。他还分析了开尔文重新定义对温度测量的影响,展望了中国计量院在热力学温度测量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BIPM质量咨询委员会(CCM)代表、中国计量院力声所王健研究员以“质量单位变革的工作进展及相关研究”为题作报告。他介绍了世界各国国家计量院开展千克重新定义研究情况以及比对结果,分析了千克重新定义后量值传递方法的主要变化,以及中国计量院为此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成果和质量专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BIPM电磁咨询委员会(CCEM)代表、中国计量院电磁所所长贺青研究员作题为“国家单位制(SI)的重新定义及其对电学标准影响”的报告。报告回顾了SI基本单位历史,介绍了安培重新定义情况。贺青表示,新SI单位的实施对电学领域的标准、计量工作基本没有影响。
随后,中国计量院化学所李秀琴、信电所李进源分别介绍了中国计量院与BIPM和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开展双边科技合作的情况。他们以双边科技合作重点项目和取得的主要成果为例,分享了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具体做法和实际经验,对未来双边科技合作重点、机制建设等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中国计量院国际合作部蔡娟就中国计量院自2015年以来对发展中国家开展计量援助情况作主题报告。她分析了对外计量援助工作对提高中国计量院国际影响力,发挥中国计量院在亚太地区计量合作领域的主导作用,以及提升我国在质量基础和更广阔领域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意义,分享了国际合作部在申请APEC基金支持等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从申请政府支持、创新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对中国计量院未来的技术援助工作提出了建议。
下午场为计量科技沙龙。中国计量院院领导段宇宁、房庆、滕俊恒,院科技委委员、相关部门负责人和科研骨干分成三组,围绕职业发展通道设计、考核指标体系建设、创新团队制度建设三个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共同为院事业发展规划和体制机制建设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