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有了首个《国标》 这是个什么标准

  XZKL1234 ·  2018-02-07 08:20  ·  60990 次点击
教育部日前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首个国家标准,涵盖92个本科专业类、包括目前587个本科专业,涉及全国高校56000多个专业点。
本科教学是大学的根本,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迫切需要。那么,《国标》是个什么标准?对教学质量有些什么要求?对大学生、大学教师和大学会带来哪些影响???新华社记者为您逐一解读。
【《国标》是个什么标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今后,所有大学本科生和承担本科阶段课程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大学教师都将在《国标》指导下开展学习、教学和科研。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首个“国家标准”,它明确了各专业类的内涵、学科基础和人才培养方向等,对各专业类的基本办学条件、基本信息资源、教学经费投入等都做了明确要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标》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教师学科专业背景和水平、教师教学发展条件等做出了规定。
【《国标》有多重要?】
有了《国标》,政府将以标准管理、高校将按标准办学、社会将用标准监督,“质量为王、标准先行。”教育部长陈宝生这样形容《国标》的重要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国标》将进一步规范我国本科教育的各个环节,促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国标》只是一个教学标准吗?】
高等教育是着眼未来的事业,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德才兼备、德学双修。《国标》紧紧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教学工作的学校质量保障体系。不仅强调学校要“教得好”,更加强调学生要“学得好”,更加看重学生最后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学好了什么。由此可见,《国标》是一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而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标准。
【《国标》会对学校和老师带来什么影响?】
对学校和教师来说,可供发挥的余地更大了,当然,对教学的要求也更高了。《国标》既体现了各专业培养的基本属性,又为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特色预留了空间;既对各专业类提出了教学基本要求,又对提升质量提出前瞻性要求;既对各专业类标准提出定性方向要求,又更加注重量化评估。
以经济学《国标》为例,标准设计了“4+4+X”的专业必修课程体系,第一个“4”为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必修课的4门课程,第二个“4”是必须开设的4门专业必修课,“X”是高校根据培养目标自主选开的必修课程。这既能有效指导经济学类专业的发展,也体现了高校特色。
【哪些是不能触碰的“红线”?】
《国标》对各专业类都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基本要求,给每个专业都划出了底线。比如药学类专业,标准以量化的方式明确要求“每个专业必须开出6至8门核心课程”“新开办专业的专任教师总数不能少于15人”“大部分实验的仪器台套数要能满足每组实验不超过4人的需要”等。每个专业都有类似不能逾越的专业“红线”,这是每个专业办学点必须做到的。
【《国标》如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办学效果如何,榜单见分晓。教育部将成立2018至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标准的宣传、解读、推广工作。标准发布后,各地各相关行业部门还要研究制定人才评价标准;各高校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多样化、高质量人才。此外,教育部还将对各高校的专业办学质量和水平进行监测认证,适时公布“成绩单”,对教学质量不合格的专业,将进行专业优化调整。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