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攻坚行业共性问题,重在体系建设和人才集聚

  XZKL1234 ·  2018-03-21 07:54  ·  55010 次点击
“作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我认为应该满足3个条件。一是对创新和科研的兴趣,二是具备搞科研的基础能力,三是有跟国内科研院所和国外最新技术对接、融通的能力。”江苏康缘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肖伟代表理解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行业共性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只是第一步,“如果能真正参与到基础研究,才能名副其实”。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前不久发布,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基地”中特别提到:加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研发机构和联合实验室,加强面向行业共性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
在肖伟看来,对企业来说,搞国家重点实验室是责任,更是促进。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康缘建设“中药制药过程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来,获得了五六个新药证书,两个国家科技进步奖,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得到了行业认可。
“发达国家的很多企业都在搞基础研究。”肖伟表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搞基础研究产生的知识产权也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基础研究的土壤肥沃了,橘子树、苹果树、香蕉树都能种出来,但土壤贫瘠的话,种一颗树也得专门去施肥。”
拿中医药行业来说,国际上对药品的认同,要求有效成分可重现、产品质量均一,“要0.25毫克就不能是0.3毫克,中药很难做到这一点”。肖伟说,做中药,如何把与药效有关的成分控制好,就需要基础研究。“一个人参,解析里面有多少成分这个过程不产生效益,但研究成果出来,别人可以拿去应用。”肖伟希望今年能和高校联合,针对中医药行业做一些基础研究,为今后应用型研究打基础。
“2014年,高端容错计算机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民口信息领域六大方向中唯一获得一等奖的成果。”谈到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代表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们的“高性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从无到有创建高端容错计算机技术体系,填补了国内重大信息装备基础设施空白,使我国成为美、日之后全球第三个有能力研制高端容错计算机系统的国家。
不过,在孙丕恕看来,目前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整体成长状况离目标定位有一定差距。“国内部分巨无霸企业有能力,但他们解决的是本行业的小部分问题,整体缺口还很大。”孙丕恕说,企业为主进行行业基础研究的社会氛围还不充足,知识产权保护也不足。
对于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行业共性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乃至更前端的基础研究这一发展方向,孙丕恕提出了他的困惑:基础研究是一个庞大体系,一家企业只占冰山一角,难以形成整个生态链。“企业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关系不牢靠,企业间又存在竞争和壁垒。”他坦言,一些行业共性问题难度非常大,单靠一家企业无力解决。
还有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是人才。孙丕恕说,企业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少,尤其是高水平人才。“企业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小,引进高尖端人才的意愿也小。”对此,孙丕恕建议政府加大对企业创新、基础研究的政策支持,加大对引进人才以及新产品、新成果、新技术的奖励范围和奖励力度。
“大家好像在潜意识里认为,企业搞基础研究天然不如高校、科研院所,所以放低对企业的要求。”肖伟看到,验收高校和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一套系统的办法,已经形成一个浩大的工程,但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验收环节就简单得多。肖伟建议加强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应该理直气壮地遴选、推荐一部分做得好的做示范。”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