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重大变革 彰显基础作用
XZKL1234 · 2019-03-17 10:35 · 61907 次点击
“计量就像空气一样,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它却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就在你身边。”这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段宇宁在科普计量作用时,最常说的一个比喻。
在段宇宁看来,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建设质量强国”,到2017年提出“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2018年提出“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再到今年首次将“强化质量基础支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部署,也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对计量、标准、合格评定(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的高度重视。“可以说,在工业经济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的关键期,提出‘强化质量基础支撑’的理念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意义。”段宇宁说。
作为一名老计量工作者,段宇宁对于计量在支撑产业提质增效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深有体会。“比方说,产品质量评价以科学、统一、准确的数据为判断标准。要取得准确、可靠的数据,不仅需要在最终产品中的计量检测,更需要在产品生产全过程中取得这些数据。在原材料检验,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检测和控制,技术改造、物料消耗、配比等诸多方面都要依靠计量器具准确、一致的测量,以其作为指导改进投料配方和控制各种参数的依据,把产品生产过程监控在最佳状态,以期达到以最合理的投入、生产出最好的产品,获得最高的效益。”
“可以说,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对质量基础的要求,既是国家的重视,也让计量人倍感肩上的重担。”据段宇宁介绍,多年来我国不断强化计量的基础性作用,早在1999年10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就代表中国在国际计量局(BIPM)签署了《国家计量基(标)准互认和国家计量院签发的测量与校准证书互认协议》(CIPMMRA),加入了国际计量互认体系,证书实现国际互认,量值确保国际等效。这为我国的校准和检测结果的国际互认奠定了重要基础。截至2018年11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获得国际互认的校准与测量能力达到1574项,国际排名从“十五”末期的世界第九(542项),提升至世界第三,亚洲第一。
在这样一张漂亮的成绩单面前,段宇宁却没有一丝轻松。“去年11月关于‘修订国际单位制(SI)’的1号决议获得通过,并将于今年5月20日正式生效。这件大事将使全球测量体系发生重构,形成多极溯源中心和扁平化溯源甚至零链条的溯源体系,更将对管理体系、国家治理体系以及人的传统观念带来重大影响和挑战。”
段宇宁进一步介绍说,随着计量单位新定义的到来,可以预见到任意主体、任意时刻、任意地点都能进行实现最佳测量的时代就要到来。比如以前一家生产企业的某种设备为了保证量值准确,需要定期拆下相关部件,送到计量部门去校准,费时费力又费钱。今后,更多的校准就可以嵌入到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就像手机可以实时通过卫星和网络校准时间一样。
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重要机遇面前,谁率先打下良好基础,谁就获得发展先机。作为中国的国家计量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紧跟国际前沿,加大量子计量基准的研究,参与实现全球测量体系全面重构进程,并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段宇宁介绍,目前已实现“秒”“米”、电学量等SI的量子化新定义,在温度、物质的量、质量等在多个领域也实现重大创新和突破。特别是该院利用声学法和噪声法两种方法测得的玻尔兹曼常数,为SI温度基本单位开尔文的修订作出了重要贡献。该院也因此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国际单位制变革开启了科技史上的新纪元。“面对这个重大变革,计量人肩上的担子很重很重。但我们必须负重前行,不畏挑战。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使命!”段宇宁坚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