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的变迁
XZKL1234 · 2019-04-11 20:00 · 56961 次点击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计量规程从编制内容、编制格式、编号方法、颁布机关、出版发行、印刷方式和印刷尺寸等方面发生过四次重大变化,本文将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的四次变化情况作以展示,以供读者了解。
一、1949年-1957年的检定规程
195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在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技术管理局内设立了度量衡处,1952年划归中央工商管理局领导。当时,度量衡处除了做一些度量衡管理工作外,也开展一些交易用度量衡器具的检定工作。但是,由于检定人员少、经费紧张、条件差等原因,度量衡器具的检定工作做得很少,没有编制颁布新的检定规程。当时,计量检定一部分是沿用国民政府度量衡检定所的检定方法,如台案秤、木杆秤、直尺等;一部分是新开展的检定项目,是根据生产厂和使用单位等的意见建议制定的检定方法,如体温计、密度计等;还有一部分是参照前苏联的检定规程,如游标卡尺、千分尺等。直到1953年,在一机部内成立中央计量检定所筹备处后,才开始陆续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翻译苏联的部分计量器具检定规程,供计量检定时参照使用(见下图)。
二、1958年-1963年的国家检定规程
1957年,国务院将一机部工具科学研究院的计量部分并入国家计量局,统一负责全国计量管理、计量系统、计量技术和国家计量标准的建立等工作。1956年,国家计量局开始着手计量检定规程的制定,在管理模式上从立项、起草到出版、发行,均由国家计量局统一负责。1958年正式以国家计量局的名义颁布实施了一批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可以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第一批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共计41种,分三种版本。一种是1958年1月发行的,外包皮为白色,尺寸为(20×13.9)cm;一种是1958年8月发行的,外包皮为浅蓝色,尺寸为(18.4×12.8)cm;第三种也是1958年发行的,外包皮为浅黄色,尺寸为(26.0×18.4)cm。检定规程编号方法简单明了,如钢直尺试行检定规程编号为:1-58(见下图)。
三、1963年-1970年的国家检定规程
后来,国家计量局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代管,简称国家科委计量局,对外仍称国家计量局。1963年之前,随着计量器具的种类、数量、需求的增加,仅仅按1958年流水号作为检定规程编号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所以国家计量局开始着手研究检定规程的编号方法,但具体如何编号当时还没有确定下来,使用仍比较混乱,如1960年发布的乌氏干涉仪检定规程就没有编号,1962年发布的天平检定规程编号为“9-62”,同一年发布的砝码检定规程编号为“力1-62”。可见1963年之前检定规程编号方法非常混乱。1963年2月,国家科委计量局为了统一检定规程编号,发布实施了“国家科委计量局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文件,检定规程统一编号的决定”,对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的编号方法进行了规定,如,木杆秤检定规程编号为:规(G)力-1-63,外包皮为白色,尺寸为(20.3×14.0)cm(见下图)。
四、1971年以后的国家检定规程
1958年以后一段时间,国家计量局一直由国家科委领导,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合并成立了新的中国科学院,国家计量局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都归为中国科学院领导。中国科学院于1970年4月至10月,邀请北京地区工矿企业等有关部门组成检定规程修订小组,选择了使用比较普遍的千分尺等七种检定规程进行修订,并以中国科学院的名义颁布实施。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采用“JJG”编号方法的检定规程,是外径千分尺检定规程编号为:JJG21-71,外包皮为白色,尺寸为(20.9×14.8)cm。
但是,1971年是不是第一次使用“JJG”编号?国家文件是什么?等等,还有待考证。1980年国家计量局发布了《计量检定规程制定修订办法》,一改过去由国家计量局统一负责编制起草检定规程,变为委托承担计量检定规程制定、修订工作的归口单位负责调研、起草、组织审定,再报国家计量局复审、批准、出版。1993年开始,计量检定规程制修订工作逐步由归口单位向国家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过渡,形成了一支稳定的规程编制起草专家队伍(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