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的最后一夜

  千里明月 ·  2008-05-09 08:32  ·  41574 次点击
【作者】:郁木
【出处】:家庭【国家】:中国
夜深沉了,往事与现实,忆念与憧憬,痛苦与哲思,都渐渐消融在一片苍茫而宁静的心境之中……
秋凉如水,周围是混沌氤氲的雾气和万籁俱寂的静夜。上海长宁区江苏路284弄一幢洋房的铁门铿然一响,在底层的一个房间里,傅雷机械地伸出手,扭亮了台灯。出于多年养成的习惯,他觉得这个时候应该工作了,他想将近译的《猫儿打球号》再校改一遍。直到他见到平素须臾不可离手的那支烟斗已经折断时,才顿悟自己现在原来已经无事可做了。辛苦一世收集起来的书籍、字画、唱片及大量手稿,灰飞烟灭于一旦。花园里很静很静,似乎藤蔓生长的轻微响动都隐然可闻。它们被折断了,但生命力还很强呢。人要是像植物那样没有思维和苦痛,那该多好啊!
傅雷平时律己甚严,但他同时又是一个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外向的、大慈大悲的人。他的同情心非常博大,有一种自觉有责任去解救天下苦难的情感。此时此刻,他又想到了自己的朋友们。他们是否有幸逃脱自己这样的厄运?刘海粟与他情谊甚笃,刘赠给他的《长城八达岭》油画现在被打翻在地上。傅雷心想,这位大师还有没有可能继续探索,将中国画传统与西洋画技法互相渗透、融会贯通?那个“怪杰”林俊卿,傅雷曾见义勇为,帮他整理出版两本关于声乐科学的著作,日后他还有没有机会倾喉一啸,让世人惊羡他精妙绝伦的咽音唱法?黄宾虹,傅雷在他80大寿时曾挺身而出,为他筹办首次个人画展,认为他是国画家中屈指可数的巨匠,难道他的那些传世之作,亦将在这场“熊熊烈火”中付诸一炬、风消云散?还有,傅雷平时交往的那许许多多律师、医生、工程师、花匠、作家、音乐家及各种“小人物”,他们有没有机会度尽劫波,享受与生俱来的追求幸福的权利?总之,此刻傅雷思绪不绝如缕,飘忽得很远很远……
梅馥依然恪守着往日习惯,认真地、徒劳地整理着散乱的书稿。这几乎是一种下意识的本能。凝望着妻子的动作,平素硬如铁石的傅雷此刻又柔情似水了。命运的安排多么奇特!当初傅雷留学法国时,曾一度迷恋巴黎姑娘玛德琳,她会绘画,能弹钢琴,金发碧眼,在艺术领域中与傅雷共同语言甚多。天国的遨游往往忽略尘世的现实,感情达到狂热之际,理智自然退避三舍。后来,热恋终结,傅雷气冲冲地拔出手枪准备自尽。若不是刘海粟、刘抗、张弦这些好友略施小计,从中翰旋,化险为夷,这出戏真不知怎样收场。应该说,此次失恋,实乃傅雷之大幸。那一刹那,改变了傅雷的一生,改变了他的全部生活内容。假如当初得与玛德琳顺利结合,固然是一出喜剧,但对傅雷来说,不过是多了一个优游清谈、弦歌终日的伙伴,然而他这穷书生能获得忠贞的支持和理解、温馨的挚爱、生死不渝的相守吗?这是大可怀疑的。对于中国来说,不过是多了一个卿卿我我的模范丈夫,却少了一个精神专注、成就卓著的翻译家。傅雷的生活将变得舒适而没有骇浪,但或许他再也不能说:“我一生中没有一分钟度过行尸走肉的时光!”
具备东方人传统美德的梅馥,毕业于教会办的女子学校。据熟悉她的人说,梅馥是一个生命力很柔韧、潜在个性很强的女人。然而在家庭中,她似乎收敛、磨钝了自己气质中有锋芒的一面,为人处世始终笑口常开,菩萨心肠,无尽的随和。这并不是因为傅雷咄咄逼人,君临一切,而是因为梅馥深明事理;这不是因为傅雷强而梅馥弱,而是因为梅馥也强。她懂得怎样爱一个男人,怎样理解一个男人的价值。傅雷号“怒安”,大概出自“天子一怒而天下安”,有时他确实桀骜不驯,甚至会雷霆震怒的。一次在大怒之下,她将瓷盘往傅聪头上扔去,结果使儿子的鼻梁上终生留下了一个疤痕。又一次在愤懑中,他写一封万言长信斥责一个为人轻薄的朋友,并且杜门谢客。急公好义的傅雷与温柔娴淑的梅馥,两种性格似乎咫尺万里,绝然相悖,却又从差异中造出一种和谐,如同老子所云:“远而逝,逝而返。”这种现象的缘由在于两人的“质”有相通之处,他们都是坦白正直的人,爱美、爱善、爱真理,都有一种将社会的责任看得很重的义务感,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中优秀因素的熏陶,格调高而情操美。他俩常常谈天说地,涉及人生、政治、艺术及世间万物,总能互相启发、潜移默化。在丈夫、儿子面前,梅馥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她承担纷繁事务,排除忧患抑郁,人世间的灾祸烦难到了她这儿,似乎倏然消融。在星期六纵论文艺的沙龙中,梅馥是殷勤好客的主妇。只有在桥牌桌上,当她成为傅雷的“桥伴”时,柔顺惯了的梅馥才猛然想到有必要固执己见,与傅雷争辩一番。深夜,傅雷挥笔疾书,梅馥则坐在一边津津有味地阅读英文版小说。星期天,他俩在花园里研究玫瑰花生长的规律,进行各种嫁接,以便在来年的英国皇家玫瑰学会(傅雷是其会员)的年会上一鸣惊人。傅雷那一遍又一遍改得面目全非的译稿,每每要由梅馥以娟秀的字休誊抄。傅雷做事格外顶真,无论巨细,事必躬亲。出书前的查阅资料、校对排字、寻找插图、翻拍制版、字号大小、封面设计,这本来都是出版社的事,但傅雷都要包揽,而具体的执行者往往又是梅馥。书出版后遇到脱销,梅馥就要跑遍整个上海的新华书店觅书,购齐了包装好寄赠给朋友们。傅雷给孩子们的信也常由梅馥誊抄编号,如果是英文信,还要用打字机打印留底。孩子小时惹起父亲发火,被抓住头发往墙上撞,梅馥就要急切地发动客人们来执行营救任务。孩子负气出走,她就打着伞四出找寻。孩子玩耍中打碎了灯罩或花瓶,她就托人悄悄买一个同样的补上。梅馥深知傅雷的喜怒哀乐乃至一切习性,他的洁癖,他的求全,以及他对杂乱无章和不负责任的深恶痛绝。凡有傅雷的朋友来访、寄宿,梅馥就像大嫂那样悉心关照。几十年来,梅馥就是这样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支持着傅雷。这两个人,天赋慧心与深厚学力珠联璧合,救世渡人的理想与雅淡含蓄的情怀相得益彰,韵致来自书卷,佳趣出于天性,共同创造了这个独特家庭的独特气氛,即便不说是堪为楷模,亦足以使所有来访的客人们尊敬、倾慕。
傅雷是“五四”以来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他的严肃的人生哲学,超临于生死之外的洒脱,植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道德规范;他的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是汲取了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他一辈子追求和希望在东西方文明之间取长补短,融合创造一种新的更灿烂的全人类的文化。这种追求,集中体现在他对下一代,特别是对傅聪的教育上。他从小教育孩子淡于名利,不慕虚荣,追求一种庄严崇高的生活。首先是立身处世,做一个真正的人,然后才谈得上做一个艺术家、音乐家、钢琴家。傅聪从小的语文课文,都是傅雷亲自编选、亲手抄写的。其用意是把文艺知识、道德观念和情操熏陶融合在一起。纵观《傅雷家书》的基本内容,可说是一部伦理的启示录。贯穿始终的是,与儿子互相讨论如何面无愧色地做人,对待生活和艺术。两代人之间不可能没有争议,但这是一种纯科学的分歧,儿子不以说服父亲为荣,父亲不以向儿子让步为耻。傅聪始终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在很大程度上是傅雷从小对其严格教育的结果。傅聪在参加国际钢琴比赛时,评判员曾说他具有“热烈的、慷慨激昂的气质,悲壮的情感,异乎寻常的精致,微妙的色觉,最难得的细腻与高雅的意境……”这当然与他自幼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是分不开的。然而,如今这个心地善良温厚的浪漫派诗人,这个有时诙谐喜悦、有时落落寡欢的孩子,不知浪迹湖海,魂飞何处?想到这一点,傅雷不禁黯然神伤了,在他疲乏的眼中,往日的光辉业已熄灭。最令他感觉寒心的是,领着人来抄家的竟是傅聪少年时的好朋友,他亲眼看着长大的一位艺术家!这混沌世界何其可悲,命运的新安排是如此令人难以接受,看来是到了应该休息的时候。赉志以殁是痛苦的,但玉碎总比苟活更有价值。这一生没有白白度过,是充实的。再过20年,还会有新的世界,或许后人会说:“他是个高尚的、清白的男子!”
女佣菊娣阿姨回来了,带来了从周煦良家借的两套洁净衣服,是给他和梅馥的。1957年,周煦良是几个作协书记中仅有的反对给傅雷戴帽、以沉默示抗议的一人。嗣后,他发现傅雷有轻生之念,遂与傅雷纵论书法,研习笔墨,引导傅雷殚精竭思每日坐在书斋里临帖。情思专注,则于现实的苦闷中稍有解脱。真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啊!没想到,事情只是延期而已。遗憾的是,今晚他不能去周家拜望了,不辞而别有负朋友情谊,他觉得不胜歉疚。菊娣临出门,傅雷忽然想起问她两个问题:“你跟随我们多年,有没有见到我和梅馥做过对不起朋友们的事?有没有听到我和梅馥在朋友背后讲过不该讲的话?”得到回答后,傅雷似乎再也没有什么牵挂了。他凄然笑道:“菊娣,真难为了你,你也累了,快回去休息吧。”菊娣走后,傅雷即着手按与梅馥商定的内容写了遗书,嘱将现款大部分赠予菊娣,其余支付当月房租水电及火葬费,两块欧米茄手表留给傅敏及其女友。
夜深沉了,往事与现实,忆念与憧憬,无以复加的苦痛,莫名的怅惘与明晰的哲思,都渐渐消融在一片苍茫而宁静的心境之中。但这种无挂无碍并不是出世精神,因为他和平恬淡的心里,对人间始终怀有温情。4年前他给儿子的信中说:“因为理想高,热情强,故处处流露出好为人师与拚命要说服人的意味。可是孩子,别害怕,我年过半百,世情已淡,而且天性中也有极洒脱的一面,就是中国民族性中的‘老庄’精神,换句话说,我执著的时候非常执著,摆脱的时候生死皆置之度外……”
永别了!或者不,仍然是再见。这是1966年9月3日深夜的事情。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