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和伟人和奇遇
千里明月 · 2008-05-11 14:43 · 52075 次点击
【作者】:甘如
【出处】:《炎黄子孙》
理想的机遇和美丽的梦一样罕见可贵,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许,在意料之外,它又会来到你的身边。
一
她那谜一般的明眸中,写着一本生活的奇书,述说着昔日那段苦涩的岁月……
姑娘出生在山东胶东半岛的一个偏僻的山村里。她来人世不久,便踏上了一叶即将翻沉的小舟:妈妈饿死了,爸爸卧床不起,只有两岁的她和哥哥,也将被抛出生活的安全圈。贫病中呻吟的爸爸,临终前做出了一个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决定,托人在一个冬夜里把她扔到青岛市的马路边上。爸爸用心良苦:希望有人抚养孩子。
生活沿着坎坷之路向前走着,人世间不知发生了多少变故。16年后的一天,她那当时刚懂事的哥哥千里迢迢来北京,到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南海打听妹妹的下落。
谁也没有料到,这个苦孩子的命运竟会和一个伟大人物连在一起。她和这个伟人相遇时“同是天涯沦落人”,相伴了16年,又分手在茫茫的孤寂中。他们共饮了一杯生活的苦酒……
二
1961年夏,红军长征时的中共中央总负责人、解放后的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张闻天,偕夫人刘英到青岛疗养。此时的张闻天,虽然还有个政治局候补委员的空衔,但已不能参政谋事了。其原因应该追溯到1959年庐山会议上那场千古可鉴的政治悲剧。他在会上说了几句多少人不敢说的真话,就和彭德怀、黄克诚、周小舟等同志被列为“反党集团”,为历史留下了一个令人闻之颤栗的冤案。
“位卑未敢忘忧国”。政治地位上的巨大落差,并未泯灭这位伏枥老骥的壮心。他专心致志地研究国家经济翻车的原因,希望从中找出转轨的办法。
一天,青岛市的一位同志告诉他,青岛市孤儿院的孩子,因为国家拿不出粮食养活他们,靠地瓜蔓维持生命,每天都有死亡的。“你们能不能抚养一个,给孩子点母爱?”
刘英有点担心。她已55岁了,身体不好,还要照顾多病的闻天,怎能担起抚养孩子的任务?
张闻天断然地说:“收下一个吧,人道主义嘛。”
张闻天已经有了一个男孩,中学毕业后送到新疆建设兵团。这次,他们收养了一个女孩。她就是那个被扔到马路上、后来收进孤儿院的孩子。
从政治旋涡中被抛向天涯的张闻天,无意中又得到了一个孤苦无依的孩子,不知是出于怜悯还是灵犀相通,心境上平添了一段乐趣。他决定给孩子起一个不俗的名字。可是,翻了半天词典,竟未觅下一个中意的,难坏了这位文化造诣很深的理论家。突然,《诗经》中的一个句子闪现在他的脑海里:“巧笑倩兮。”倩,笑起来好看的意思。倩字中有人字和青字,隐含此人来自青岛。
“就叫张小倩怎么样?”他征求刘英的意见。
“太好了!”夫人欣然同意
从此,小倩就成了张家的新成员。
其实,小倩的名字并不符实。说她美,也许有点讽刺。她刚抱来时,面色枯黄,骨瘦如柴,见到地上的东西,抓起来就吃,活像一只饿急了的小猫。已经3岁了,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个子很小,肚子却很大,一服药就打下七八十条蛔虫。
小倩的来临,无疑给闻天夫妇增添了额外的麻烦。但年届花甲得女,他们还是把她视为掌上明珠。他们让阿姨给小倩做了一套也许是她出世以来从未穿过的漂亮衣服。当时举国上下生活艰难,闻天把公家供应给自己的一点营养品全填到了女儿的肚子里,闻天看书,就让小倩坐在腿上,不知不觉中小倩就睡着了。他看着睡得甜甜的孩子,在一股快乐的安慰中夹杂着的忧苦情绪袭上心头:“不知孤儿院的那些孩子怎么样了?”他痴痴地想着,以致小倩把尿撒在他的腿上,他也不知道。
有爱,也有严。严,也许是爱得更深的一面。一次,小倩说鸡蛋炒米饭不好吃,阿姨问她想吃什么?闻天说:“什么也不给她吃!”饿了半天,小倩还是美美地吃了鸡蛋炒米饭。条件好了,小倩渐渐有些娇气了,闻天决定把她送幼儿园,让她在集体生活中锻炼。
小倩在温暖、慈爱、幸福中慢慢长高了。1965年,她上了小学,不久,胸前飘起了红艳艳的领巾。未来向她展示了一个金色的前程。
三
一个孤儿突然变成在党的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领袖的女儿,这种生活、家庭地位的反差,也许是令人羡慕的机遇。但随着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他们这个家一直处在风吹雨打中。小倩来到这里的第二年,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旧案重提,决定进一步审查“彭黄张周反党集团”。
有一次,康生说,张闻天向苏修特务郭绍棠出卖情报。郭绍棠是30年代在苏联被关押的,赫鲁晓夫上台后把他放了出来。前不久,郭绍棠回中国探亲,康生同他谈了很久。末了,康生又介绍郭绍棠去见自己的邻居张闻天。闻天“勾结苏修特务”的陷阱,是康生的预设,还是后来的罗织,只有康生明白。
此时,闻天身上纵然有一百张嘴,也难辩无辜了。他只能在家里对刘英发感慨:“说别的什么,那是观点不同,说我‘里通外国’,真冤枉!”
小倩用小手擦去爸爸溢出的眼泪。她不明白,大人为什么也会哭。她认为,自己是幸福的,爸爸也应当是快乐的。
一天夜里,突然一伙人带走了爸爸。小倩嚎啕起来:“爸爸,爸爸……”
房内没有回音,她隐约地听到妈妈的抽泣声:“小倩,睡吧,爸爸开会去了……”
第二天,爸爸脸青鼻肿地回来。小倩怎么也弄不明白,爸爸开会为什么开得这么惨。
9岁的小倩哪里知道,此时已经进入“拿起笔作刀枪”的“文革”时代。
突然有一天,有个同学的喊叫把她震昏了:“小倩,你爸爸是反党分子,你是反党分子的狗崽子!”
小倩懵懵然。她受不了这委屈,哭着跑回了家,准备向爸爸妈妈诉说。可是她一进门,便傻眼了。这个家天翻地覆了。爸爸妈妈被分别关在两间房里,有几个兵威风凛凛地看守着。她发疯似地大吵大哭起来。
厨师黄叔叔把她领进屋里,悄声地说:“小倩,听叔叔的话,别哭。”黄叔叔的眼圈红了,小倩仿佛懂得了眼前这不可能改变的现实,只得的眼泪咽到肚子里。
小倩从记事以来还没受过这么大的打击,心灵里怎么也无法接受这飞来的横祸。她每天从窗缝里凝视关着爸爸妈妈的小屋,看着黄叔叔一天三次给爸爸妈妈送饭,一种思念、痛苦、愤恨的混合感情,撞击着她童稚的心。空气是那么沉闷,希望是那么渺茫,父母离得那么近,却仿佛是在天涯之遥。“爸爸,妈妈,是准下令关你们的……”
小倩哪里知道,阴谋家们正想以爸爸为缺口,向刘少奇等一批功臣开刀。那是1936年的事情了。据当时北方局负责人刘少奇报告,我党有61名干部被关在北京草岚子监狱,只要履行个手续,就可以释放。闻天是中央负责人,他同中央其他负责同志商量,批准了刘少奇的报告。康生也知道此事,可如今他变卦了,硬说那61人是叛徒,刘少奇是叛徒的后台,逼着闻天揭发。
面对专案人员的追逼、诱供,闻天毫不含糊地说:“61人出狱是我签字批准的,当时我是中央负责人。”
康生派来的人却说:“这个案子是刘少奇背着中央搞的,你为什么承认?以后再瞎说,后果由你负责!”
这是一个说真话惹祸的时代,闻天却早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要整就整我吧,我不能说假话,陷害人!”
一句话,,犹如擎起了即将塌下的天,保护了刘少奇和61位好同志。10年后,在召开闻天追悼会时,曾经被视为61个“叛徒”之一的安子文在病床上派儿子告诉刘英:“我们一家忘不了张伯伯……”
1969年10月12日,被关押一年之久的张闻天夫妇,似乎见到了一线曙光:解除监护。但宣布解除监护的同时又宣布:遣送广东肇庆,3天内启程,张闻天以后不能用真名,对外保密。
一家3口,乘上南去的列车,告别了囚牢似的家,告别了火药味浓浓的首都,来到了温暖如春的肇庆郊外。这是一座兵营。警卫森严,但闻天夫妇在这里比坐牢自由多了。可以看书,可以上街买菜,还可以和战士们聊一聊与政治无关的家常,这里是一个半自由的天地。
闻天帮助刘英烧菜做饭,小倩上学,有时还一起散散步,一家人重又享受到了天伦之乐。但闻天不愿把这宝贵岁月抛掷,他用自己渊博的理论知识和敏锐的目光,回顾历史,审视现实,写出了大量文稿,批判当时被视为金科玉律的观点。这当然是要冒险的,一旦暴露,也许还要坐牢。为避当时盛行的文字狱,他托上海的亲戚把稿子藏起来。他说:“也许有一天我能在哪次会上谈谈,不然,就让它们‘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吧。”
作为中学生的小倩,还无法理解爸爸的心愿。有一次,她问爸爸:“爸爸,你整天写呀写的,还能出书吗?”
闻天摇了摇头,心情沉重地说:“不能公开出版。”
“为什么?”
女儿的话虽属天真,却有分量。闻天严肃地说:“因为有坏人。”
“林彪不是死了吗?”
女儿毕竟天真,但闻天不能再说什么了。康生还在弄权,江青也炙手可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闻天隐忧在心,可是此时只能沉默。
不久,闻天一家又迁到江苏的无锡。此时,他已是病入膏肓的老人了,全靠药物维持生命。
在生活煎熬中长大的小倩,渐渐懂事了。她知道相依为命的爸爸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自已应当为爸爸尽孝,以报答抚育之恩。当小倩中学即将毕业时,无锡市决定不让她下乡插队,而留市工作,照顾闻天。这也是小倩的愿望。可闻天知道后,与刘英联名给组织写信,要求让孩子下乡锻炼。他说:“我是党员,应当带头响应党的号召。”
一天,他把小倩叫到身边,让她坐在床边,说:“嗯,是个好孩子。”
小倩觉得今天奇怪,因为爸爸从来不无缘无故地表扬她。“爸爸,我还有很多缺点呢。”
“缺点当然有,改了就好。”闻天说到此,又望了望女儿,“小倩,你已经大了,有件事该告诉你了,你不是我们的亲生女儿……”
当小倩听完爸爸述说了她的身世之后,她眼中虽然含着泪水,却没有痛哭失声。她难以想像出生身父母的容颜,养父母的慈爱和恩情却是她心领身受的。短暂的沉默后,小倩终于从心底里发出她的真情:
“爸,您听女儿说一句:我的亲爸就是张闻天,我的亲妈就是刘英,今生今世我也不离开你们!”
闻天笑了,他抚摸着小倩的手,说:“这个家是你的家,山东那个家也是你的家,我们希望你哪个家也不要忘了。你是个苦孩子,特别不能忘了你的身世……”
小倩轻轻地点了点头。如海的深情,似山的重恩,在一片沉默中领知了。
闻天又告诉夫人刘英:“你把给我补发的工资和解冻的存款,作为党费,全部交给党。”
戎马倥偬打天下,呕心沥血建国家,虽然晚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老人弥留之际想到的仍然是党,是人民,而不是自己、妻子、儿女。
刘英点头答应了闻天的要求,闻天没有听到回音,又让她写下保证。老人的要求也许刺痛了夫人的心,刘英含着泪说:“难道你还不相信我吗?”
闻天安然地笑了。
1976年7月1日,当夜幕刚刚降落,张闻天,这位世纪的同龄人,党和人民的领袖,默默地告别了人间。人们没有料到,在他长眠之后,迫害仍然紧追不舍:不准登报,不准开追悼会,不准在骨灰盒上写真名字。他的死,令人沉痛而又悲愤。
一代豪杰,演出了一场令人难忘的悲剧。
小倩痛不欲生。但她只能默默垂泪,不敢向人们诉说她的哀情。直到1979年她才有权公开承认张闻天是自己的爸爸,述说爸爸的不幸。
死亡,分开了他们的界线,却隔不断这深厚真挚的父女之情。在小倩心中,张闻天永远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是爸爸教会了她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应付扑面而来的苦难和折磨。伟大的庇护和扶持使她更深地懂得了生命的价值和含义,这是她16年来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