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逆境
千里明月 · 2008-05-11 14:59 · 37297 次点击
并不是每一种不幸都是灾难,逆境常常是一种祝福。周围的困难不但会教导,而且会振作我们去迎接未来的斗争。
基里奥虽然是希腊的一个奴隶,但很有艺术天才。当他正从事一组雕塑的创作时,希腊颁布了一条法律:奴隶搞艺术创作要判死刑。
怎么办?基里奥把他的整个身心,灵魂和生命都投进到这雕塑上了。
基里奥拉——基里奥的姐姐,和他的弟弟一样,感到了巨大的打击。但她鼓励弟弟说:“到我们房子下面的地窖去,我给你点灯,给你粮食,继续工作吧,上帝会保佑我们的。”
在地窖里,基里奥在姐姐的保护和参与下,夜以继日地进行着他那光荣而危险的工作。
不久,在希腊的雅典举行了一个艺术展览会,由政府显要兼艺术家波力克主持,希腊当时最著名的雕塑家菲狄亚斯、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及其他有名的的人物都参加了。
大师们的作品都在那儿,但是,有一组雕塑,比其余所有的作品都漂亮得多,它好像是阿波罗神自己的作品。这组大理石雕塑吸引着所有人的注意。艺术家们同声赞叹,心服口服,没有一点妒意。
“这雕塑是谁的作品?”没有人说话,传令官又重复了这个问题,还是没有人回答。“怪了,难道是这一个奴隶的作品吗?”
在一阵剧烈的骚动中,一个衣发散乱了的美丽少女被拖了出来,她紧闭着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神情。官员们喊着:“这姑娘知道这组雕塑,我们肯定这一点,但是她不肯说出雕塑者的名字。”
人们问基里奥拉,但是她不说话。人们告诉她,她这样的行为是要被惩处的。但是她还是不说话。“那么,”波力克说,“法律是强制的,我是执法大臣,把她关进地牢去!”
这时,一个留着长发、面容憔悴,然而眼中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年轻人冲到了波力克面前:“放了她吧,我是雕塑者。那组雕塑是我的作品,一个奴隶双手的劳动。”
人们鼓噪起来,他们呼喊着:“下地牢!下地牢!该死的奴隶!”但是,波力克站了起来:“不!只要我还活着,就要保护那组雕塑!是阿波罗神用这组雕塑告诉我们,在希腊,有比一条不公正的法律更崇高的东西。法律最崇高的目标就是保护和发展美好的事物。雅典之所以能闻名世界,那就是因为她对不朽艺术的贡献。这位年轻人不应该让他下地牢,而应该站在我的身边!”
终于,在人们的面前,波力克的助手阿士巴莎把手里标志胜利的橄榄冠戴到了基里奥头上,而且,在许多人的拍手赞同声中,阿士巴莎亲吻了基里奥那勇敢而深情的姐姐。
雅典还曾为奴隶出身的寓言家伊索树立了一座塑像,它使人们相信:通向光荣的道路是向所有人开放的。在当时,古希腊对那些在艺术、文学或者战斗中使自己立身扬名的人们必然的报酬是财富和名望。当时,还没有其他国家能以这样丰厚的报酬鼓励成功,也没有其他国家创造出像古希腊这种灿烂的艺术文化。
在法国里昂的一次宴会上,人们对一幅是表现古希腊神话还是历史的油画发生了争论。主人眼看争论越来越激烈,就转身找他的一个仆人来解释这张画。使客人们大为惊讶的是:这仆人的说明是那样清晰明了,那样深具说服力。辨认马上就平息了下来。
先生,您是在什么学校毕业的?”一位客人对这仆人很尊敬地问。“我在很多学校学习过,先生,”这年轻人回答,“但是,我学的时间最长,收益最大的学校是苦难。”他为这苦难的课程付出的学费是很有益的,尽管当时他只是一个贫穷低微的仆人,但是不久,他终于以其智慧震惊了整个欧洲。他就是那个时代法国最伟大的天才——法国哲学家和作家卢梭。
在伦敦的一个马厩中,住着一个穷孩子,名叫法拉弟。他是以在街上出租报纸为生的。后来,他又在印刷厂和书店当了7年工人。他是在装钉图书的时候,对科学产生兴趣才开始做起简单实验来的。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听了戴维先生的化学讲座。回来以后,法拉弟鼓足了勇气,把自己的心得笔记寄给了这位大科学家。过了不久的一个晚上,戴维先生的马车停在了法拉弟那寒舍的门口,一个仆人递给他一张请柬,请他参加第二天的讲座。当法拉弟读到戴维先生的请柬时,他几乎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在戴维先生的鼓励下,法拉弟做了许多出色的试验工作。没有多久,这个早年命运不佳的孩子,就被邀请在科学家面前讲演了。
法拉弟终于被指派为皇家学院教授,这成了当时科学界的一个奇迹。当人们问到戴维先生,什么是他的最大发现时,他回答说:“法拉弟。”
黑人道格勒斯在生活中比一无所有者还要贫困,他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在他出生以前,他就被许下抵债了。即使要达到最穷的白人孩子的起点,他都要走一段很长的距离。道格勒斯没有机会学习,没有老师,农场主也不允许奴隶们学会读和写。但是,每当主人不注意,他就从废报纸、药单、日历上学文字,从不间断。他的这种精神至今使成千上万的白人孩子感到惭愧。道格勒斯21岁才逃离农场,到北方的纽约当搬运工,并参加反奴隶制运动。后来,他在纽约办过报纸,在华盛顿编过《新时代》杂志,而且终于成为哥伦比亚地区联邦法官和美国的第一个黑人议员。
霍兰先生说得好:“在肥沃的土地上盛开着美丽的花朵,而那些枝拂天堂的参天大树,却生长在岩石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