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的昨日、今日、明日、结论
云天 · 2008-05-31 19:22 · 59413 次点击
SPC在本世纪的工业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在198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工业社会意识到品质复兴的必要性,在戴明思想的主导下,SPC的推广应用已经是现代化工业生产的代名词之一。以下简单介绍SPC的发展过程及未来展望。
SPC的昨日
1920年代随着Shewhart的管制图(注1)及Dodge&Roming抽样表(注2)的发表,一批BellLab.的品管先驱就尝试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管制,统计检验部门于焉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期间,美国国防部由民间采购大量的军需物资及装备,而应用这些方法于供货商的生产过程及验收。随着战后,有些战时使用的标准及教育训练的教材亦延续在民间的企业使用。这些标准包括:
(1)品质管制指南(GuideforQualityControl)
●AWSZ1.1(1941)
●ASAZ1.1(1958)
●ASQCSTDB1(1958)
●CNS2311Z45(1964)
●ANSIZ1.1(1969)
(2)分析数据用的管制图法(ControlChartMethodofAnalyzingData)
●AWSZ1.2(1941)
●ASAZ1.2(1958)
●ASQCSTDB2(1958)
●CNS2312Z46(1965)
●ANSIZ1.2(1969)
(3)管制品质用的管制图法(ControlChartMethodofControllingQualityDuringProduction)
●AWSZ1.3(1941)
●ASAZ1.3(1958)
●ASQCSTDB3(1958)
●CNS2579Z79(1966)
●ANSIZ1.3(1969)
(4)MIL-STD-414,SamplingProceduresandTablesforInspectionbyVariablesforPercentDefectives.(1957)
(5)MIL-STD-105D,SamplingProceduresandTablesforInspectionbyAttributes.(1963)
战后美国主导西方社会的经济,大量供应品管有关的知识技术给日本及盟约国。尤其对日本工业的革命有直接的贡献,台湾亦随着军方及民间企业的推行品管而引进SPC。学术界亦新增了工业工程与管理的新领域,尤其数理统计的应用学者投入SPC的理论研究而逐渐成一风潮。以下略记一些SPC的有关事件。
1950年日本JUSE邀请W.E.Deming举办讲习,其对日本工业发展之影响与贡献,无与伦比,举国景从,几已成为日本品管界之偶像,故JUSE特设置戴明奖,以示崇敬。《刘振译:品管九讲》。
1951年J.M.Juran出版《品质管制手册(QualityControlHandbook》,尔后促使Juarn从事品管的顾问生涯,其思想的影响就等于本世纪的品质故事。《林公孚译:第20世纪的故事,品质月刊第三十卷第八期》。
1961年A.V.Feigenbaum出版《全面品质管制(TotalQualityControl)》,以系统科学的方法首次论述品管的思想、原理、理论及方法,而运用于全世界的企业。《杨文士、廖永平等译:全面质量管理,大陆机械工业出版社》。
1962年日本石川馨主持的JUSE正式出版QCC的月刊,此后QCC活动在日本快速推广。因为QCC是符合人性的活动而普及至全世界。《Ishikawa:WhatisTQC?TheJapaneseWay》。
1962年日本田口玄一以工程技术与统计方法的结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及制程设计的改善技术。日本工业界普遍采用目前所谓「田口氏品质工程」于产品及制程的设计阶段,以降低成本及改善品质,而获得实际的利益。
美国的工业统计学者A.J.Duncan,E.R.Ott,E.L.Grant,I.W.Burr,…等出版统计品管的书籍而流传至今。
1970年代起,日本松下电子零件公司与松下电器产业公司电视事业部之间长期的信赖关系,每年为了提高电子零件之品质而努力,终于达成了ppm的品质水准。经由日本QC大会的对外发表,ppm品质水准的观念逐渐普及于日本及国际工业先进国家。
我国品管专家自美、日引进统计品管及品管相关的新知技术,并于1964年成立中华民国品质管制学会。当时国内尚处于农产品加工及轻工业生产的阶段,产量因素往往优先于品质的考量。然而,品质学会一群前辈深深相信,提升品质才能发展经济。他们本身以传教士的精神传扬品质福音,播种品管的种子,历经30年以上而达成目前的成果。《王晃三:第三十届年会讲话》。
在此阶段SPC在工业界的应用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理论与实际利益的矛盾,造成现场人员对统计的排斥。而且在学术界的投入后,SPC变成艰涩难咽的怪东西。统计理论在工业界的应用,应该着重于解决问题的立场,而问题本身是存在于专业上(固有技术),统计理论(共同技术)提供一个模式,再由它来把问题用统计的共同语言表达,以客观的数据左证引起问题的原因,据以采取对策。在解决问题的本末地位,专业方法为本,统计方法为辅,这应该是很容易接受的道理。
SPC的今日
1980年美国NBC电视台播放了一个电视影片《日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戴明在这节目中以显著的地位出现。结论是:日本的企业有今天的地位,是戴明教他们如何提升品质。当时美国的企业已经知道,日本的企业在各种工业领域已经取得支配地位,包括消费性电器产品、机车、汽车、手表、照相机、半导体。此电视节目在美国的产、官、学、研界引起推波助澜的功效,在戴明思想的带领下,SPC重登舞台,企业界与学术界再度出发。国内产、官、学、研界也因此重拾新瓶装老酒,对SPC的重视亦被动地以落后5~10年间的差距永远追随着先进国家的脉动。在此阶段SPC的有关事件略述如下。
1983年福特汽车向戴明请教提升品质的方法,福特汽车整个高阶管理都参加戴明举办的课程而就此彻底改变了福特,1986年福特汽车自1920年来总收入超过通用汽车。国内福特六和于1984年亦随着总公司投入SPC的导入及推广到供货商的生产。福特Q1品质水准的评审制度,涵盖着SPC影子,强烈地表现出在体制内施行SPC的意愿。
约在同时期,信息电子业的龙头老大IBM及MOTOROLA提出6品质水准提升运动。据当时在国内推动6运动的IBMIPO的专员翁田山先生所说:『1992年后IBM的供货商,品质水准达不到6的水准,将不能列为IBM的正式供货商』。从此,SPC在国内高科技产业被视为必要的管理工具。
本人在此阶段并没有在SPC推广活动中缺席,鉴于SPC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及储存的繁琐,于1990年4月率先推出国人适用的SPC软件『Q1-SPC』,经国内市场的肯定,目前仍在业界流通使用。在这些年间利用Q1-SPC软件办过上百场的SPC教育训练,并于1996年8月由学会出版一本SPC的教材《SPC统计制程管制─计算机化、自动化、实时化、整合化》(注3),希望藉此在国内SPC的推广过程中,尽点棉薄之力。同时也因国内PC的普及,各类SPC的软件充斥于市场,1999年7月『Q1-SPC』的窗口版亦正式上市。
再说1980年田口玄一将其在日本发展成功的『田口氏品质工程』与我国品管专家吴玉印先生推广至美国。首度在AT&TBellLab.、福特汽车及全录等知名企业成功导入,并经由ASI的协助广泛推广至上百家企业。美国学术界不得不正视田口氏品质工程的影响,而引起广泛的讨论批判,但是在品质改善的领域中田口方法逐渐取代传统的实验设计而变成主流的应用工具。1985年我国亦由钟清章教授领导下成立田口氏品质工程推行委员会,持续推广至今。
品质系统的第三者认证在1987年ISO-9000系列标准公布之后,国内约在1992年起遭到波及。品质的问题逐渐在业界形成前所未有的热门话题,政府机构、学术团体、企管顾问公司迅速转向参与ISO-9000认证及辅导的行列。SPC拜此之赐亦逐渐被业界纳入品质系统,虽然祇有在第20项中指定应该在品质环圈的各阶段中应用统计方法,但已经让申请认证的公司正式在品质系统中以制度化的方式引进SPC。更有甚者,1994年FORD、GM、CHRYSLER三大汽车厂公布QS-9000的品质系统要求,更将SPC的应用提升到实际的生产活动中。
SPC的推广历经50年以上,至今历久不衰而更加被重视。若SPC祇是品质系统的要求或是客户规定的交付文件,SPC势必如1980年代以前一样遭到工程及管理人员的排斥。SPC若祇是如戴明等备之品管大师口说的有利工具,无法让业界实际在其中得到利益,SPC是无法扎根于企业体系内。近年来钟汉清先生以其丰富的学经历在企业实务领域如日中天之时,突然引退而积极筹画成立华人戴明学院,推广戴明的『渊博知识体系』。SPC是否会因戴明思想逐渐成为经营管理的主流而更广泛的被应用于各界,有待大家拭目以待。
SPC的明日
SPC不是处理品质问题的万灵丹,他是解析制程问题及管制制程变异的有效工具之一,昨日是,今日是,明日也是。因此,处理品质问题不能局限于SPC或其它如ISO-9000的品质系统、方针管理、田口方法、…等等,而是公司全员由上而下确知品质的重要影响;如品质与销售量、品质与生产力、品质与利润、品质与竞争力是有直接关系的。这些观念或许就是现在最热门的主题『TQM』吧。但是SPC永远会伴随着TQM的需求去适应各种问题解析原因的分析工具。以下以个人的浅见表达SPC未来发展的方向。
●SPC将成为全员应知应会的方法,工程及管理人员的共同语言,因此简易通俗的SPC将是最大市场课题。
●SPC的研究及推广将会以专业领域的问题为主导,统计的深入研究将会因市场的需求而区隔于学术领域本身。
●因应专业领域的需求,自动化/实时化的数据收集及分析监控将是说服专业技术人员使用SPC的重要关键。
●因应自动化/实时化的分析监控需求,SPC的技术将会结合人工智能及专家系统的应用中。
●因应国际网际网络的普及,SPC的数据会因客户的需求而传输于网络的空间。
●最重要的还是持续不断改善的观念、态度、行动、习惯的养成。
结论:
国内大部份的产业,若市场祗局限于台湾地区,则将面临经济规模太小而自相残杀,最后导至产业的未落或独控于一大财团。假设将品质经营、品质系统及品质技术的发展及推广活动视为一产业,由产、官、学、研界投入经营,若不将服务对象往外扩充,势必造成恶性竞争而导至小鼻子小眼睛的内需产业。而要将国内品质的发展及推广能力往外扩张,首先要在国内先行扎根而培养出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及技术,才能谈到品质产业的外销。虽然我们不敢想能如日本的品质产业回销到西方世界,起码对华人世界或东南亚各国的推广应该是国内有志之士首先设定的目标。
以SPC的技术发展及推广,个人的看法亦是如此,先落实国内的推广再发展到华人社会。符合华人思维及习惯的SPC理念、案例及技术,在国内企业导入成功而获得利益的事件愈多,愈可引起国际的重视。在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卓越品质展望中,我们势必能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注1)W.A.Shewhart(1931)TheEconomicControlofQualityofManufacturedProduct.
(注2)H.F.DodgeandH.G.Roming(1929):Dodge&RomingSampling
InspectionTables.
(注3)官生平(1996):SPC统计制程管制─计算机化、自动化、实时化、整合化,中华民国品质管制学会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