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质量管理体系框架

  云天 ·  2008-08-06 23:19  ·  24560 次点击
为了使领导层对质量治理体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章将介绍GB/T19001-2000和GB/T19004-2000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GB/T19001-2000只是对组织质量治理体系的最低要求,达到这些要求仅仅是“合格”(及格),而GB/T19004-2000提供的模式在于促使组织持续改进,以获得更大的业绩,对组织更有用处。事实上,这两个标准在结构上是相似的,提供的质量治理体系框架也是相同的,只是范围不同,规定的深度不同。为了简化,本章着重阐述GB/T19001-2000的内容,必要时也将GB/T19004-2000的一些非凡规定作些介绍。
第一节治理职责
在质量治理体系的“四大板块”中,治理职责是最重要的一块,又往往是组织最薄弱的一块。它包括治理承诺、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质量方针、策划、职责、权限和沟通和治理评审等六个要素。这六个要素相对于其他要素可能显得“软”或“虚”,它们要解决的主要是治理层的治理问题。组织的治理层往往对自己的治理不重视,因而要达到相应的要求反而显得较为困难。假如这些要求达不到,其他“板块”的要素要求也就很难达到。事实上,组织建立质量治理体系,最重要的或最要害的,就是抓这六个要素的实施,而且是真正的实施而不仅仅是编写一大堆文件。对领导层来说,了解质量治理体系框架,这六个要素也是重点。
1.治理承诺
最高治理者的职责,在GB/T19004-2000规定得更细一些,但基本上是这五条。这五条对最高治理者的要求相当高。事实上,在一些组织中,最高治理者往往不了解质量治理体系的要求,质量意识也较差。不少厂长、尽力一听说“质量”二字,就推给质量治理部门。这样的组织要建立和改进质量治理体系是相当困难的。GB/T19001-2000和GB/T19004-2000规定,首先从最高治理者抓起,正是考虑到这一现实困难。假如最高治理者没有爱好,对质量熟悉不足,或者不愿意参与质量治理体系活动,不履行自己的质量职责,组织就无法真正建立起质量治理体系。
最高治理者要做到这五条,首先应有较强的质量意识,应当充分熟悉质量在组织经营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真正从满足顾客要求去考虑问题,严格按法律法规要求办事。没有这样的质量意识,即使表面上做到了这五条,但却很难有实际效果。
从GB/T19001-2000和GB/T19004-2000条文来看,质量治理体系对最高治理者的数字要求很高的。那些仅凭经验办事的厂长、尽力,很有必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包括增加自己的法律、法规知识、治理知识和能力一级有关产品的技术知识。
相关的证据包括:
(1)书面的并经最高治理者签署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2)涉及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治理(例如:宣传、分解、检查、考核、评审等)的有关文件、资料和记录。其中包括质量计划;
(3)组织进行质量宣传,包质量法律、法规教育培训,对市场或顾客要求调查分析等有关文件、资料和记录。必要时,可以对最高治理者进行质量意识的考核;
(4)治理评审的有关文件、资料和记录;
(5)资源治理的有关文件、资料和记录,例如:组织机构图、质量职能分配、财务开支计划、人员培训记录等等。
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GB/T19004-2000相同的章节则是“5.2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包含的内容更广泛。本书第四章第一节对此已有具体的阐述。需要补充的是:
(1)在所有相关方中,最重要的是顾客,GB/T19001-2000着重为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提供要求;
(2)GB/T19004-2000还非凡指出,组织的产品、过程和活动应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遵循伦理道德和社会习惯。这后一点也应当引起组织的重视。
相关的证据包括:
(1)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相关的质量文件中“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具体规定,具体的顾客满足的目标及测量结果等;
(2)识别确定、转化顾客需求和期望的有关文件、资料和记录,例如:市场调研报告等;
(3)顾客对组织和的有关评价记录;
(4)与满足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的文件、资料和记录,例如:国家抽查结果、产品标准引用等。
3.质量方针
关于质量方针,本书在有关章节中已作了阐述。为了改变一些读者对“质量方针仅仅是几句顺口溜”的误解,有必要将标准规定的要求进行阐述。
(1)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
质量方针要与组织的经营发展战略、组织的性质和宗旨(根本任务)相适应。假如一家非盈利机构的质量方针包含着或隐藏着多赚钱的内容,显然是不妥的。
(2)包括对满足和持续改进质量治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
满足要求仅仅是最低目标,持续改进才是组织不可或缺的承诺。不少组织的质量方针中根本没有持续改进的内容(不一定要用这四个字,但应有相应的内容),需要纠正。
(3)提供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
质量目标是根据质量方针来制定的,其评审的原则也是质量方针。假如质量方针过于空洞,适用一堆套话、废话,就难以提供这样的框架。
(4)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和理解
质量方针不仅仅要求最高治理者自己知道,还应让全体员工了解和理解,从而保证质量方针得到贯彻实施。
(5)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
不但对制定的质量方针要进行评审,而且当质量方针贯彻一端时间后,还要进行评审。这种评审可以是定期的,例如每年一次,也可以是不定期的。组织在经营治理上进行重大变革或碰到重大问题时,通过评审,可以进行修改,甚至重新制定。
(6)质量方针应予以控制
质量方针是最重要的质量文件,当然应严格按规定进行控制,以确保其准确性、适用性。
4.策划
策划包括建立质量目标和质量治理体系策划两个子要素。
(1)质量目标
a)质量目标与质量方针是一致的。质量目标是根据质量方针来制定的,将质量方针具体化。
b)质量目标是可测量的。质量目标应有具体的指标和考核内容,不能再用抽象的语言来说明。例如:顾客满足率达到多少,质量抽查应百分之百合格等。
c)质量目标应在组织内展开,明确传达到所有相关的人员,每个人员应将这些目标转化为各自的工作任务。任何目标都需要有措施来保证,上一级目标的措施,就是下一级的目标,这就是“展开”。必要时,相关的职能和层次上还应建立自己的质量目标,例如:分公司的质量目标、设计和开发的质量目标。
(2)质量治理体系策划
a)质量治理体系策划实际上就是建立质量治理体系的规划或计划,它应设计出质量治理体系的大体框架,包括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和权限、资源治理、实现产品的过程以及持续改进要求。
b)质量治理体系有时是针对某一产品或某一项目进行的,策划使可以引用现有的质量治理体系文件,必要时可以增加或减少某些要素或改变某些要求,但这不能影响现有质量治理体系的完整性。
c)质量治理策划的输出应形成文件,例如:质量计划以后的活动就应按计划进行。
5.职责、权限与沟通
以下涉及的内容关系到质量治理体系的实际治理工作,这些内容不仅要规定,而且要进行实施。
为了建立质量治理体系,治理者应明确并阐述以下一些内容,使它们成为质量治理体系的制约因素或前提条件:
-战略目标;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过程方法;
-沟通;
-组织的结构和所处的环境;
-资源;
-其他治理体系;
-改进。
(1)职责与权限
组织建立质量治理体系的第一步,就是将质量职能进行分解,使其落实到相关部门或人员头上。为此,有时候还需要对现有的组织机构和负责人进行必要的调整。职责落实、权限明确(非凡是接口部分和相互关系上)才能进行有效的质量治理。也就是说,一项质量治理工作才会有人去做,有人去检查考核。
(2)治理者代表
组织是否有治理者代表,往往表现了组织对质量治理是否重视。一般来说,应在组织的副总经理或副厂长中指定。注重,治理者代表不是质量治理部门,更不是一般的质量治理人员。相反,质量治理部门或质量治理人员正是通过治理者代表与最高治理者沟通,在最高治理层谋求对质量治理体系的支持和资源投入。没有这样的治理者代表,最高治理层往往可能“忘记”了质量治理的相关事务,使质量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
(3)内部沟通
组织可以通过会议、简报、布告栏、内部报刊、音像和电子媒体等各种沟通的工具,在不同层次和职能之间进行有关质量治理体系工作的沟通,使上情下达、下情上传。这样,不仅可以使上下都互相了解和理解,而且可以促使全员参与。
6.治理评审
质量治理体系建立起来了,也运行了,但是是否适宜、充分和有效的,作为最高治理者来说,应胸中有数,以便采取下一步措施。治理评审正是识别和确定上述三个“是否”的有效方法。通过治理评审,才能形成“闭环”。
(1)是否适宜
质量治理体系能否满足顾客及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是否符合组织的实际情况,是最重要的。有不适宜的地方,则要加以改进或修正。而且,随着组织环境的变化(例如:出现了新技术,竞争对手进步了,法律法规变化了等等),过去适宜的现在也可能不适宜了,这也需要通过评审来识别。
(2)是否充分
质量治理体系在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方面是否充分,是评审的又一个方面。所谓“充分”,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所有的需求和期望都考虑到了;二是能全部满足。事实上,要做到“充分”是很难的,因而组织通过治理评审可以寻找持续改进的机会。
(3)是否有效
治理评审的输入是自我评价或审核的结果、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足程度的测量、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等等,把这些情况与质量目标一对照,就可以看出其是否有效来。有效性是治理评审的重点。一般来说,质量治理体系总体上是有效的,但其某一要素或某一部分可能是无效的,或者效果欠佳。通过治理评审,就要对那些无效的或效果欠佳的要素或部分进行改进,提高其有效性。质量治理体系无效或效果欠佳,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就不要费神费力费钱去建立和保持。
治理评审是最高治理者的职责。它的输出涉及到组织的重大决策,应由最高治理者“拍板”。有时,治理评审还可能涉及到组织的战略策划,包括质量方针的修正;更多的是涉及到对过程和产品的改进,以及对资源的需求。例如:干部人事调整、设备更新改造、产品改进设计等等,这些都需要最高治理者来作出决定。GB/T19004-2000规定:组织应评审治理评审的有效性,并在必要时加以改进。不少组织的治理评审走了过场,徒具形式,应当通过评审来加以改进。

2 条回复

云天  2008-08-06 23:20
第四节 测量分析和改进

组织的质量治理体系运行如何,产品质量状况怎样,过程能力是否充足,顾客以及其他相关方是否满足以及满足程度怎样,组织假如不能把握,心中无底,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否实施、是否达到也就难以知道。这样,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也就失去了作用。为此,要进行测量和分析,并对其中不合格或不满足的地方进行改进。只有不断改进,质量治理体系才能不断提高,从而保证组织的持续发展。

从本章一开始给出的过程方法模式图上可以看到,测量、分析和改进是质量治理体系形成“闭环”的最重要的一步。根据控制论的观点,一个体系假如不能“闭环”,就不可能进行控制,只能自生自灭。实际上,任何组织都已进行过测量和分析,例如:都要对产品进行检验,对工作进行检查,对成效进行考核,但往往没有制度化、系统化,因而效果欠佳。2000版GB/T 19000族标准规定的测量、分析和改进活动,体现了质量治理的基本原则,非凡是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持续改进原则。

1. 总则

所谓策划,就是识别、规定、提供、实施的计划过程。组织需要对什么进行监视、测量、分析和持续改进,怎样进行,由谁来进行,什么时候进行,需要使用什么器具和方法,测量和分析后怎么办等等,都是需要事先规定的。

一般来说,监视、测量、分析和持续改进的对象包括:

(1) 产品。也就是对产品进行检验和试验。对组织来说,这可能是不成问题的。产品检验包括进货检验、过程检验、成品检验和试验,检验方法有抽样检验、全数检验等。

(2) 过程能力。过程能够达到规定要求,是需要进行测量和分析的。非凡是对非凡过程,更要及拟写能够过程能力的测量和分析。过程能力不足,则要通过改进人、机、料、法、环“4M1E”因素来提高。

(3) 顾客满足程度和其他相关方所要求的项目。组织应建立手机、分析和利用与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有关的信息的制度,监视、测量顾客的满足程度,确定其他相关方所要求的项目是否达到。

(4) 质量治理体系。对质量治理体系进行审核,实际上也是一种测量和分析。通过审核,确定其是否有效,是否符合,以便加以改进。

显然,上述内容与我们过去的理解有很大不同。监视、测量和分析不仅仅局限在产品上,它包含的范围更广,其职责也不仅仅是检验部门可以承担的。

有必要说明,对监视、测量、分析和持续改进适用方法的需求和用途应当予以确定,其中包括统计技术也应引起组织和重视。任何监视、测量和分析都可能使用统计技术,诸如百分率、平均值、中位数、极差、标准偏差、抽样和试验方法等等,当然,为了提高分析效果,使用其他统计技术也是必要的。

2. 监视和测量

(1) 顾客满足

顾客满足程度的监视和测量的数据来自与顾客有关的信息。为了获得这些信息,组织应建立下述信息渠道:

a) 顾客投诉;

b) 与顾客直接沟通;

c) 问卷和调查;

d) 重要的相关团体;

e) 消费者组织的报告;

f) 各种媒体的报告;

g) 行业研究的结果;

h) 根据产品和顾客的具体情况,组织可以建立顾客满足率或不满足率的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以便进行比对。

(2) 内部审核

审核的目的是测量质量治理体系是否正常运行,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审核的结果还应提交最高治理者进行治理评审。

审核的范围可以是整个组织的质量治理体系,也可以是组织内某一部门或单位的质量治理体系,还可以是质量治理体系的某几个要素。

内部审核由组织内部的人员负责,但审核人员应当经过培训,而且应是与受审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人员。组织对审核应当进行策划并制定计划,规定审核的范围、频次和方法,以确保整个组织的质量治理体系在定期(例如一年)内都进行过一次审核。

(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除了对过程能力进行监视和测量外,还应通过对过程业绩的测量来监视过程。不仅要对生产和服务提供的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还要对设计过程、采购过程、检验过程等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当然,组织的过程那么多,不可能度每一个小过程都进行监视和测量,但对其中影响大或有问题的过程则应进行。事实上,组织往往在一些辅助性过程,例如:搬运、仓管、包装等过程上出问题。为此,也要通过监视和测量来加以改进。

对过程的测量包括:准确性、及时性、可信性、过程和人员对特定的内部和外部要求的反应时间、与时间或生产数量有关的测量频次、员工的有效性和效率、技术的引用、费用的降低。

(4) 产品监视和测量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就是产品检验。按标准规定,应强调的是:

(1) 不仅成品要检验,需要时还应进行进货检验、过程检验;

(2) 检验应有验收准则,并形成文件;

(3) 检验应记录,记录者应是授权负责产品放行的责任人员;

(4) 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不得放行。

3. 不合格品控制

建立质量体系、加强质量治理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出现不合格。但事实上,任何组织,不管控制得多严格,都不可能不出现不合格品。在生产过程中,100%合格也可能做到,但那需要更多投入,从而加大成本,实际上并不划算。某些产品,某些过程,如铸造产品、车工过程,因影响质量因素很多,过于复杂,难以一一加以准确而严格的控制,因而不可能要求100%合格。事实上,出现不合格品并不可怕,只要对不合格品严格进行控制,同样可以达到质量保证的要求。

不合格品控制是组织质量治理的难点。不合格品控制情况如何,往往反映组织质量治理的实际水平。如模摩托车厂不合格品不仅多,而且随意让步接收,其产品售出之后,不是这里有毛病,就是那里有毛病,产品推出十多年,市场越来越萎缩。有专家建议该厂从不合格品抓起,卡住让步接收这一关,但该厂以无法维持生产而拒绝,至今该厂还在困境中挣扎。

按2000版GB/T 19000族标准的要求,不合格品控制包括标识、记录、评审、隔离(可行时)和处置,并通知有关职能部门。其中最重要的是评审和处置。组织应规定对不合格品进行评审的职责和处置的权限。也就是说,不能让随便一个人或随便一个领导来决定不合品的处置。一般来说,检验工无权决定不合格品的处置,非凡是无权决定让步接收。假如产品较为复杂,不合格品还应分级别进行评审和处置。其中涉及产品性能和使用的,其评审和处置权应归在组织最高一级的技术负责任。随意下放评审和处置权,非凡是将其下放给生产调度部门或生产车间,很可能使过程控制、检验和试验等质量体系要素要求失去应有的作用。

让步接收是不合格品控制的重点。假如不合格品的质量缺陷较轻,不合格程度较小,对产品质量和使用的影响不大,适当的让步接收(或降级改作他用)是答应的。所谓处理利用品、回用品就是让步机手的产品,在组织中普遍存在。问题在于,由谁来确定其质量缺陷的性质、不合格的程度一级对产品质量和使用的影响?不是生产人员,不是治理人员,也不是检验人员,而应是技术人员。但是,质量治理人员应其进行监督,防止其滥用这种权力。组织假如有顾客代表(如国防系统的军代表),顾客代表才有最终决定权。假如没有顾客代表,质量治理部门应代表顾客参与不合格品的评审,并对其评审和处置的程序进行监督把关。宗旨,不能随意决定让步接收,更不能把让步接收的标准作为通行的标准(除非技术部门更改了标准)。

过多的、过宽的让步接收,对组织是一大灾难。不合格品处置松一寸,生产就可能松一尺。组织假如靠让步接收过日子,象前面举例的那家摩托车厂一样,让步接收所节约的费用,早被组织返修损失和声誉损失抵销,后者甚至数倍、数十倍、数百倍于前者,得不偿失。因此,让步接收实际上有很大的风险,组织一定要慎之又慎!与其得不偿失,不如把关卡住,不让其下流。返修、返工、拒收、报废、降级改做它用都不失为一种选择。

4. 数据分析

组织应当建立适当的质量指标体系,用来反映产品质量状况和质量治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计算质量指标的数据主要来自于监视和测量活动,也可能来自于财务部门。需要注重的是,质量指标应符合组织的实际,而且还要与政府统计部门的指标口径统一。

常用的质量指标:

(1) 与产品质量有关的质量指标:顾客满足率、顾客不满足率、赔偿率、投诉率、产品销售率等;

(2) 与产品质量有关的质量指标:产品合格率、一次校验合格率、产品质量等级品率;

(3) 与质量成本有关的质量指标:废品率、处理利用率、质量损失率、质量成本率等;

(4) 与供方有关的质量指标:配套件合格率、进货检验合格率、采购产品退货率、采购产品索赔率、材料合格率等。

5. 改进

(1) 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2000版GB/T 19000族标准最显著的修改内容,成为其基本特色之一。本书对此也进行了多次阐述。为了理解标准条文,有必要再次强调以下若干项内容:

a) 组织应不断寻求改进,而不是等出了问题才去寻找改进的机会。

b) 改进可以是长远的项目,也可以是针对日常某一活动的措施。

c) 改进可能导致对产品或过程的更改,甚至导致对质量治理体系进行修正。

d) 组织的所有人员,包括最高治理者都应当参与改进。

(2) 纠正措施

纠正措施是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以产品不合格为例,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

a) 用于产品加工、储存或搬运购进材料、工程、工具、设备或设施存在故障、误操作或不合格;

b) 程序和文件不当或缺少;

c) 不符合程序要求;

d) 过程控制失当;

e) 计划安排不当;

f) 缺乏培训;

g) 工作环境不适当;

h) 资源不足(人员和物资);

i) 过程固有的异常。

通过分析不合格原因(可以使用因果图、关联图等质量治理工具),找准原因后予以消除就是纠正措施。一般来说,质量问题的原因可能不止一个,因此纠正措施也可能是多项。措施要具体,要可行,要有操作性,更要落实到责任人,规定完成时间,并对其效果进行验证或评审。否则,纠正措施就可能是虚假的,未尽到作用的,同样的质量问题还可能反复出现。

(3)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是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与纠正措施有一定的不同。出了问题,采取纠正措施;没有出问题,但问题是潜在的,随时可能出,则要采取预防措施。因此,预防措施更具有先进性、主动性,更需要组织自觉去识别潜在的质量问题,采取主动的行动去预防。

全面质量治理(TQM)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预防为主,预防措施体现了这一原则。要实施这一原则,首先是要找到潜在的不合格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需要组织的全体员工,包括最高治理者有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心态。要求组织有一种鼓励改革/创新/改进/预防的环境.要形成这样的环境,首先需要治理者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员工的改进和预防行动,其次要求治理者带头改进自己工作.治理人员因循守旧,思想僵化,总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不错,看不到潜在的不合格或需要改进的地方,是预防措施和质量改进的最大障碍。

预防措施与纠正措施一样,同样需要针对不合格的潜在原因来制定,而且要具体,要可行,要可操作性,要落实到责任人,规定完成时间,并对其效果进行验证或评审。
云天  2008-08-06 23:19
第二节 资源治理

生产任何一种产品,都应有人(man)、机器(machine)、材料或原料(material)、加工方法(method)和一定的环境条件(environment)。这五大因素又被称为“4M1E”。所谓资源治理,本质就是对“4M1E”以及与其有关的财务(资金)的治理。“4M1E”中的任何一个因素出现问题,都可能使过程或产品质量出现问题。而没有“4M1E”的投入,过程就不能成立,产品也不可能实现。过程本来就是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的系统。资源是组织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没有相应的资源,组织也就不可能成立。

质量治理体系“四大板块”中,假如说“治理者职责”是“务虚”,“资源治理”就是“务实”;假如说产品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资源治理”就是相对静止的过程;假如说“治理职责”质量治理的“上层建筑”,“资源治理”就是“经济基础”。没有资源治理作为物质基础,质量治理体系不可能存在。

1987版和1994版的ISO9000族标准中虽然也涉及到一些资源治理,如人员的培训、意识和能力、组织结构及职责等,但未将其单独列出,使质量治理体系显得不太完备。2000版标准将资源治理作为质量治理体系“四大板块”之一,不仅更符合质量治理体系的要求,更具有逻辑性,因而更合理,对组织建立质量治理体系更有帮助。过去已成功地推行了GB/19000族标准的组织,应在资源治理这一“板块”上补课,适当调整质量治理体系结构,补充相应的文件。事实上,未将资源治理纳入质量治理体系的组织,并非没有进行资源治理,只是不太规范而已。要修正或改进也是轻易的。

由于使用范围不同。GB/T 19001-2000和GB/T19004-2000有关资源治理的内容不完全相同,后者包括前者之外,还增设了信息、供方和合作者、自然资源、财务等项资源的治理。

1. 资源的提供

资源治理包括以下工作内容:

(1) 确定所需的资源

任何资源都不可能是完全免费的,将不需要的资源纳入治理,将造成资源浪费。因此,资源治理首先是要识别和确定需求。不同组织或不同的质量治理体系都需要人员、设施、工作环境等资源,但需要的多少、种类、质量、具体项目等等却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要求事先进行识别,确定所需的资源种类、质量和数量等内容。

(2) 提供所需的资源

根据识别的结果,采用购买(招聘)、改造(培训)、安装(分配)、建设等手段提供所需的资源,使质量治理体系的物质条件得以具备。

(3) 保持所需的资源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资源将逐步消耗(例如设备老化)。随着质量治理体系的改进,对资源的需求也可能改变。因此,要保持所需的资源,就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例如:对人员的培训,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对工作环境的监测控制等等。假如不能保持相应的资源(包括其数量和质量),质量治理体系的有效性将大大下降。

(4) 改进所需的资源

通过改进,可以提高资源的效用,从而降低成本,使质量治理体系更加有效。组织在发展中,还应对未来所需的资源进行策划,适当进行储备,以供发展所需。

2. 人员

2000版GB/T 19000族标准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加大了对人员的要求,这一方面是使标准更符合全面质量治理(TQM)“全员参与”的原则,另一方面又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知识经济下,人员(非凡是人才)的争夺成为组织成败的要害,质量治理体系对吃也作出相应的回应。

(1) 人员的参与和安排

GB/T 19001-2000只谈人员安排,而GB/T 19004-2000则规定应“激励员工进行创新”、“鼓励员工的参与”。安排人员可能是较为简单的事,一方面,“治理职责”已规定了质量治理体系的各种职责;另一方面,对已有的或招聘的人员进行考察,就其教育、培训、技能和经历方面与规定的职责进行比较,安排适当的工作。

而“人员的参与”则需要组织改变观念,采取多种措施激励、鼓励、吸引员工参与。为此,GB/T 19004-2000规定了12项活动:

a) 提供继续培训,并进行个人发展的策划;

b) 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

c) 确立个人和团队的目标,对过程业绩进行治理并对结果进行评价;

d) 促进人员参与目标的确立和决策;

e) 对工作成绩给予承认和奖励;

f) 促进开放式的双向交流;

g) 对其人员的需求进行连续评审;

h) 创造条件以鼓励创新;

i) 确保团队工作有效;

j) 就建议和意见进行沟通;

k) 对人员的满足程度进行测量;

l) 了解人员加入和离开组织的原因。

(2) 能力

首先,组织应对影响质量和业绩的各项活动所需的能力进行识别,明确“所需”。其次,对执行这些活动的人员的能力进行分析评价,看其是否满足“所需”。再次,假如不能满足“所需”,则应提供培训,使其满足。最后,培训也不能满足,应考虑招聘符合条件的人员。

应注重,识别“所需”不应仅仅停留在当前,还要注重未来的需求。组织发展了,产品改进了,组织的外部环境(例如法律、法规变化)改变了,都可能使未来的“所需”发生变化。组织应适当储备人才。

(3) 培训

全面质量治理(TQM)强调“始于教育、终于教育”。2000版GB/T 19000族标准对“培训”更加重视,也规定的更为具体。

首先是质量意识的培训。教育和培训应强调满足要求和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需求和期望的重要性。教育培训还应当包括未能满足这些要求而对组织和其他人员所造成后果方面的意识的教育。

其次是技术知识和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使组织内人员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与经验结合将提高他们的能力。包括:技术知识和技能,治理技能和手段,交往的技能,有关市场及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方面的知识,相关法律和法规要求,内部及适宜的外部标准以及开展工作的文件等。

再次是参与意识的培训。其内容包括:组织的未来设想,组织的方针和目标、组织的变化和发展、改进过程的提出和实施、从创造和革新中获益,组织对社会的影响,对新人员的入门培训方案,对已受过培训的人员的定期再培训方案等。

3. 设施

基础设施是组织运行的根本条件,包括: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应的设施,如工厂、厂房、车间;设备,如机床、工具(含硬件、软件);支持性服务设施,如通讯设备、运输设备等。其中治理的重点是设备,包括加工设备和运输设备等。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通讯设备的作用也日益提高。

组织应具备生产经营所需的基础设施。不能设想,意见草棚、几口铁锅就能生产出符合要求的食品来。基础设施的确定和提供,既要考虑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又要考虑诸如目标、业绩、可用性、成本、安全性、保密性和更新等方面的情况,尽可能提高基础设施的科技含量(先进性)。

要维护好基础设施,应进行严格治理,例如:登记、注册、维护、保养、维修、更新等。组织应当有设备治理的机构或人员,并且有设备治理的制度,严格要求操作者按操作规程或作业指导书操作设备。要害、重要设备还应持证上岗。

4. 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是二者的组合。这些因素影响员工的能动性。满足程度和业绩,同时也对组织业绩的提高具有潜在的影响。传统的熟悉往往只看到工作环境中物的因素,而忽视了人的因素,需要加以改变。事实上,人的因素有时可能更重要。不能设想,在一个人际关系紧张或操作不安全的工作环境中,可以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来。

影响工作环境的人的因素包括:

(1) 发挥所有员工潜能的创造性的工作方法和更多的参与机会;

(2) 安全规则和指南,包括防护设备的使用;

(3) 人体工效学;

(4) 组织内的人员所使用的非凡设施。

影响工作环境的物的因素包括:热、卫生、振动、湿度、污染、光、清洁度和噪声等。

5. 其他资源

在GB/T 19004-2000中,资源治理的对象还包括信息、供方和合作者、自然资源和财务。

(1) 信息

为了进行信息转化以及知识积累方面的持续发展,治理者应当将数据作为一种资源,这对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决策以及激励人员进行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

组织在运作中,实际上形成三股“流”:人流、物流、信息流。对信息流的治理,可以确保人流和物流在控制状态下进行。事实上,任何组织都在对信息进行治理。但是假如治理得不规范,就会造成信息流失、信息失真。信息矛盾、信息滞后等不良后果,使人流、物流受到极大影响。组织应改进信息治理,从识别需求、识别来源(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开始,通过获得足够的信息,利用信息,去把握、控制、改进质量治理体系。为此,组织应当有一个完善的信息治理办法,用以指导信息治理。

(2) 供方和合作者

组织的供方和合作者也是一种资源。通过合作,双方能进行坦诚明确地交流,并促进对创造价值的过程的改进年。

对供方和合作者的治理,是组织一项重要的而又较为困难的任务。治理不好,组织的“采购产品”就难以满足需要,从而影响组织的业绩。假如治理得好,可以减少很多麻烦,使双方都获益。

(3) 自然资源

治理者应当考虑影响组织业绩的自然资源的可获得性。组织通常不能直接控制这些资源,但它们却可能对组织的结果产生重要的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正面的影响如气候条件适宜、水路交通便利等等。负面的影响如自然灾难,地震、滑坡、台风等等。组织应当指定计划或应急计划,以确保能得到或替代这些资源,从而预防对组织业绩的负面影响或将其减至最小。

(4) 财务资源

所有的资源,甚至质量治理体系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财务的支持。确定对财务资源的需要,确定财务资源的来源,控制财务资源的使用,降低质量成本,运用财务方法来测量分析质量治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运用财务手段支持和鼓励改进等等,是财务资源治理的重要内容。有条件的组织可以推行质量成本治理。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