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14001认证的企业通过OHSAS 18001的重点

  云天 ·  2008-08-07 20:14  ·  22235 次点击
一、概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各国环境立法的日趋严格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各类组织建立了基于ISO14001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来持续改进自身的环境行为(表现)并向相关方(关注组织环境表现的个人或团体)显示组织环境管理的信心与综合能力。自1996年ISO4000系列标准颁布,截止2001年3月底,全球有27500多家企业通过了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注册,并且这种势头有增无减,不少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已经将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作为国家进行环境管理的一种手段,制定政策法规予以支持。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方兴未艾,世界上不少国家和机构又推出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ccupationalsafetyandheathstardardmanagementsystem,简称OSHSMS),借以规范组织对安全卫生(我国一般也称为劳动保护)的管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90年代中后期就一直努力使得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发展成为ISO标准,在96年5月份组织召开了OSHSMS标准的研讨会,来自44个国家及IEC(国际电工委员会)、ILO(国际劳工组织)、WHO(世界卫生组织)等6个世界性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结果虽没有形成一致意见,但是一些西方国家态度明确支持在本地区继续实施这一标准。对于各类组织而言,建立并保持一个规范的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最大的益处在于有效有序地进行安全卫生资源的配置管理、降低各种安全事故隐患、确保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促进工作积极性和充分发掘其创新潜力;而从世界贸易的角度,有效避免组织陷入安全卫生方面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增强竞争力。
当前广受认同的是源于欧洲的OHSAS18000系列标准。
二、OHSAS18000标准
OHSAS是occupationalsafetyandheathassessmentseries的简称,目前出版的正式标准包括OHSAS18001《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规范》和OHSAS18002《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其中前者提出了对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要求,是建立体系和进行认证的依据。
和ISO14001标准相比,OHSAS18001也提出了17个核心的要求,采用同样的PDCA(策划-运行-检查-改进)循环模式(如上图)。这里面可以看出,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运行的一般过程是:
1、组织建立的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要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提出明确的安全卫生方针
2、为实现方针的要求进行策划/规划(确定组织范围内的不可接受风险、适用于组织的安全卫生法律法规、优先控制不可接受风险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管理方案)
3、依照策划的结果实施(建立组织机构并明确职责、进行人员意识培训、内外沟通及交流咨询、建立文件化程序并予以有效控制、规范控制那些可能产生风险的运行与活动、包括对那些潜在的紧急情况建立有效的响应计划)
4、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并针对出现的事件、事故等采取纠正措施
5、通过最高管理层对体系的评审提出持续改进的方向
三、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重点
虽然ISO14001和OHSAS18001标准有诸多相同之处,而且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际中环境和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也多互相融合,但是从环境管理体系到建立完善的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并不能完全照搬过来,有些细节甚至是完全不同,在操作中应注意它们两者之间的区别。
1、OHSAS18001控制的方向是“组织的范围内”。无论活动常规或非常规、设备自供或外供、员工或访客,范围所及,无所不包。
2、OHSAS18001控制的对象是“不可接受风险”。那些从安全卫生法律、法规要求以及组织方针角度衡量,超出组织所能忍受水平的风险是控制的重点。
、OHSAS18001更强调人的意识与胜任。危险因素的构成很大程度上是“人失误”造成的,人不但要非常明确地意识到风险所在,还应始终保持一种正常心态,能够排除可能的心理生理因素所造成的操作失误。
4、OHSAS18001提出了对设备设施安全要求。危险因素的另一个组成是“能量、有害物质失控”和“设备故障”,这是在建立体系时必须予以考虑的。
5、OHSAS18001更强调沟通与咨询。和培训一样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咨询、交流,才能实现“避免失误——失误情况下无害化——事故状态下减少损失”的处理原则。
在实际操作中,在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应该着重理解以下要点:
1、识别危险因素和评价风险
事故的产生因素众多,我们可以简单地从以下途径中了解:
别时,应确定典型过程/活动/服务,从中判断出那些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心理生理的、行为性的及其他危险因素,明确危险因素可能产生的风险。
应该说,不同行业的组织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为确保生产处于安全有序的状态,都形成了一些惯例或模式用来实现本行业的安全卫生因素的识别评价等管理方法。在OHSAS18001标准里,从系统的角度指出了一个原则的方法来进行危险因素的识别和风险评价。标准中明确指出,这个方法要适合组织的具体规模、工艺情况;与组织的实际操作惯例、现有风险控制能力相适应;应能为对设备、培训的要求和确定运行控制的改进以及建立合适的监控方法提供依据。这是在建立OHSAS18001体系时必须优先考虑的,只有综合考虑组织的管理、工艺、操作、设备、人员培训、监控等多方面要素的水平,采用科学的识别评价方法,才能确定出准确的“不可接受风险”,为控制消除避免其发生事故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安全卫生法律法规要求
OHSAS18001标准里,在条款安全卫生方针(4、2),法律与其他要求(4、3、2),目标(4、3、3)以及绩效测量与监测(4、5、1)中都明确提出了法律法规方面的要求,因此,在建立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时,必须明确适用于组织的安全卫生法律法规体系。我们国家目前的法律体系如下:
1)宪法中有关劳动保护的基本内容、刑法中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刑事责任的规定
2)劳动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3)劳动保护专项法(特定生产领域、特定保护对象)
4)劳动保护相关法(社会生活领域中有关劳动保护的规定)
5)劳动保护的国家及地方性的行政法规、规章、标准等
6)国际公约(我国加入了四项国际公约)及其他要求
3、信息咨询和交流
员工参与咨询或交流的内容应包括:用来进行风险管理的方针、程序的制定和评审,影响工作场所安全卫生状况的变化所在,安全卫生事务代表和管理者代表人选及范围。
4、运行控制
除了与不可接受风险有关的运行与活动应得到有效控制外,标准中还明确,为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风险,在以下过程应建立并保持作业程序:有关工作区的设计,加工,安装,机械设备,操作程式和工作组织(安全方面)以及它们的规定对人员能力的适应情况。
5、测量和监测
根据标准的规定,采用定量或定性的监测应与组织的需要相适应;组织应主动进行组织表现与管理方案、操作标准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符合性监测;对事故、事件、职业病等其他不良情况进行被动的/反应性的监测。
以上所列为ISO14001认证企业在进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建立时所必须考虑与注意的,也是兼容体系的关键所在。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企业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去满足标准的要求和达到企业的安全卫生方针目标,这样才能建立有效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持续改进职业安全卫生表现。
组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如何实现持续改进(许炳雄)
摘要:"持续改进"是14001环境管理体系(EMS)标准的精髓,ISO14001EMS标准17项要素都直接体现或间接隐含着持续改进的要求。本文剖析了EMS标准各要素关于持续改进的内容,从中得出组织在实施EMS过程中如何实现持续改进,达到提高环境绩效的关键要求。
关键词:ISO14001EMS标准;持续改进;关键要求。"强化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目的是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改进整体环境绩效。强化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不必同时发生于活动的所有方面",这是持续改进的定义。从定义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持续改进的关键在于EMS过程的管理,不必体现在对所有环境因素的同时管理改进和提高,它可以交错进行的方式达到改进和提高,最终目的是改进环境绩效。组织的环境绩效是多方面的,表现在对各种活动不同环境因素的控制和不同目标指标的实现和完成上。
对于已成功建立起环境管理体系并通过第三方认证的组织,仅仅维持在一般运行现状是不能满足ISO14001标准要求的,还必须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其实,通过认证的组织实现持续改进并不难,因为ISO14001标准采用了PDCA戴明管理模式,为实施EMS的组织设定了持续改进步骤的要求,只要组织按照标准规定的四个环节"规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改进(ACTION)"循环运行,就可以有效实现持改进,提高环境绩效。
本文试图对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17项要素的剖析,从中得出持续改进的关键要求,以指导组织实现持续改进和提高环境绩效。
1、环境方针
从某种意义上讲,环境方针是组织实施环境管理的政策,是组织总体方针的组成部分,环境方针体现了组织管理者对环境问题实施控制的指导思想和承诺。标准要求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制定环境方针应考虑的各个方面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是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的承诺和遵守法律法规的承诺,两个承诺的精髓反映了环境管理体系是动态,持续改进的。方针中的持续改进的内容体现在提供制定环境目标指标的框架,因此,组织只要充分考虑了组织的环境影响,将持续改进的思想包含在环境方针中,就能够为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设立基础。
2、环境管理体系策划
环境管理体系策划包括4.3.1环境因素、4.3.2法律与其他要求、4.3.3目标和指标及4.3.4环境管理方案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中都直接或隐含着持续改进内容,只要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理解其中持续改进的要求,按规定实施和保持,就能够实现持续改进,提高环境绩效。
2.1环境因素的及时更新体现了持续改进要求本条款要求"组织应及时更新环境因素的信息",环境因素的更新应是全方位考虑,而不应是局部的,一般情况下组织应每年或一定期限内对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或可望控制的相关方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当组织的活动或工艺流程发生变化时更应重新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以保持最新环境因素信息,必要时调整环境因素识别方法和评价依据,达到重要环境因素动态更新,以适应环境管理体系的调整和持续改进的要求。
2.2法律与其他要求
本条款要求建立获取这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的渠道。组织应通过适当的渠道及时获取并识别和掌握最新适用的法律和其他要求,以调整组织的环境管理要求,适应外部变化,保证组织持续地符合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
2.3目标指标及环境管理方案
目标指标条款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持续改进的内容,但随着环境因素及重要环境因素的更新,新的重要环境因素又要求组织应制定某一时期的目标指标,也就是目标指标必须随着管理体系改进,也应动态变化和提高,定期地制定新的目标指标,提高环境绩效。
新的目标指标确定以后,为实现目标指标的环境管理方案也应重新制定。组织若进行新的开发,使其活动、产品或服务发生变化,有关环境管理方案也应修订,以适应内部和外部变化的情况,确保环境管理方案的适用性。
3、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和运行
持续改续的目标在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和运行中得以实现,本环节包括了4.4.1组织结构和职责;4.4.2培训、意识与能力;4.4.3信息交流;4.4.4环境管理体系文件;4.4.5文件控制;4.4.6运行控制;4.4.7应急准备和响应共七项要素,这些要素也包含持续改进活动的实施。
3.1组织结构和职责应适应体系有效运行,持续改进的要求。
本标准条款规定管理者应为EMS实施与控制提供必要的资源,其中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技术以及财务资源,这些资源的提供应适应EMS持续改进的要求。当EMS运行水准提高,相应的资源应跟上,以满足EMS有效运行的要求。
管理者代表在EMS运行中是关键人物,应掌握体系运行的动态情况,这些情况为EMS的改进提供依据,体现了持续改进的动态管理。
3.2培训
标准规定,组织应确定培训需求,培训应针对那些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工作人员,使他们都得到相应培训,通过培训使各职能与层次人员的意识得到都提高,自觉按规定程序操作,确保操作人员具备持续改进,预防污染的意识。
3.3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分为内部交流和外部交流,交流的目的是获得体系运行、相关方要求以及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内、外部信息,并对这些信息作出答复和处理,以改进环境管理。
3.4文件控制
组织应对文件进行定期评审,必要时进行修订,确认文件的适宜性。
3.5运行控制
组织应根据其方针,目标和指标,确定与所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与活动,针对这些活动规定运行程序,当新的重要环境因素和环境目标指标确定时,应重新确定相关运行与活动,并补充规定程序,发布实施。
3.6应急准备和响应
本条款要求,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组织应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的程序予以评审和修订。可行时,组织还应定期试验上述程序。组织按此要求实施,就能确保应急程序持续适应,有效预防故事和紧急情况。
4、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检查和纠正措施
本环节包括4.5.1监测和测量;4.5.2不符合项、纠正与预防措施;4.5.3记录和4.5.4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等四个要素,即对重大环境影响的活动与运行的关键特性进行监测,以及对环境管理体系的定期审核,总结体系实施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这一过程是持续改进的重要环节。
4.1监测和测量
本条款要求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监测和测量结果为环境绩效、运行控制、目标指标符合情况以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提供评价依据,是对持续改进的监控。
4.2不符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
组织应规定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责任人的职责,对不符合进行处理与调查,采取措施减少不符合产生的影响,并完成纠正与预防措施的实施,当纠正与预防措施引起对程序文件的任何更改,组织应对程序作适当的修改。对不符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是持续改进的关键环节。
不符合包括:环境方针执行;目标指标制定与实施;环境管理方案制定与实施;信息交流与处理;培训实施与效果;文件规定不符合实际情况;运行控制未按规定;应急准备和响应;监测和测量结果;环境行为、绩效;体系运行记录;内审发现问题;管理评审发现。
4.3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是组织内部对环境管理体系实施状况的自我检查与评判,通过内审,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作出结论,并可能发现不足之处,以促进持续改进,完善体系文件规定。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应定期进行。为了保证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客观性、系统性和文件化,审核应按程序执行。审核步骤应仔细策划,确定审核范围,制定审核方案,安排审核组并做审核前准备,审核应做好记录,包括有效实施的客观事实和不符合事项的记录,并形成审核报告。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应确保其审核独立性和有效性。
5、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是组织最高管理层从管理者的角度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评审,并提出新的要求与方向,以实现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标准强调,管理评审应根据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结果,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和对持续改进的承诺。管理评审后,应对环境方针,目标指标的适宜性作出判断,是否需进行调整,修改或提高,是否需对其他体系要素加以修正,这是持续改进PDCA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管理评审完成后,环境管理体系即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
管理评审应收集充分的信息,这些评审信息包括:
>>>审核结果;
>>>环境方针的适宜性;
>>>目标指标及环境管理方案的实现程度;
>>>变化的信息(法规要求、组织机构、活动、产品或服务的变化、环境因素的更新引起控制程序的调整修订);
>>>相关方法的环境问题,如市场的要求;
>>>来自内部外部的针对重要环境因素的投诉等。
以上是环境管理体系实施过程持续改进的要求。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并不限于以上讨论内容,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应通过持续改进的各个环节的有效实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达到自我完善,提高环境绩效的目的。
许炳雄,男,高级工程师,曾在国家环保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从事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为赛宝认证中心国家注册主任审核员,环境管理体系审核部副主任,从事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及管理工作。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