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十八怪

  ynwcp ·  2007-09-05 16:35  ·  55587 次点击
**云南十八怪****1.鸡蛋用草串着买**
山高坡陡卖鸡蛋,如何包装费思量,拆把稻草扎成串,健步如飞爬大山
"鸡蛋拴在山草上"听了令人好奇,也觉得不踏实。如果到元阳、绿春、金平等山区地带去,那"鸡蛋用草拴着卖"的现象随处可见。
先将数根干草的一端拴在一起,这束草就成放射的爪子状,在"手爪"中放进一个鸡蛋,用草横捆一道,相当于让数个"手指"把鸡蛋握紧。如此这番,逐个捆扎包紧,直至成串。拴起来后,有的呈条形状,有的形似冰糖葫芦,乍一看,还以为是某种民间工艺品。
包裹的草并不将鸡蛋全部包严,而是让鸡蛋露出约三分之一,便于查看。有些人习惯把鸡蛋对着太阳看一看,据说除了看鸡蛋是不是新鲜之外,还要看鸡蛋能否孵出小鸡来。十个鸡蛋被拴成一串,买鸡蛋的人就不用一个一个地举到太阳前,而是一次就查看十个。
为什么鸡蛋要用草拴起来──云南多山,坡陡谷深,山路崎岖,外出行路不是爬高下低,就是跨沟过坎。因此山区的主要搬运方式便是背具:背箩、背筐、背架、背袋以及背绳等等,或肩背,或头背。产在崎岖的山路上,尤其是一种由乱石组成的"包谷路",每一步都几乎踏在石尖上,像踩梅花桩一样,一不小心,脚就卡在石缝里,扭了脚脖子是常事。再加上不断地爬坡下山,跳沟过坎,别说新鲜鸡蛋,是都熟的鸡蛋也折腾碎了。用草拴的鸡蛋则无一破损,全部完好。
拿一根拴鸡蛋的草来仔细研究,发现其呈中空的圆柱形,有一定的强度和弹性,也算得是一种缓冲减震材料。这种干草还具有一定的吸湿、透气、防晒特性,对鸡蛋有一定的保鲜作用,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用花钱,或是花钱不多;来源广泛,成本低廉,不污染环境,且本身就是从大自然里来的,很容易就回到大自然里去了。除了草之外,还用藤、麻、竹、木、叶等作为各式各样的包装材料。
鸡蛋拴着卖"的一个基本而简单的理由:携带方便,安全可靠。计算方便,交易简单,不以个算,也不计斤两,而是以串论价。
**2.粑粑叫饵块**
木礁细春米饭团,春出一寨新米香,揉成饵块白如雪,蒸炒烤煮任品尝
"饵块"则专门称谓用米饭舂制而成的食物,《说文解字》的解释:"饵,粉饼也"。"饵之言坚若玉珥也"。在制作时先将稻米蒸熟,再舂捣加工,以保持稻米原有的筋芡,做出的食品即"饵"。
云南的筒状、卷状饵块属"年货"。云南人过年,不能没有饵块,春节做饵块、吃饵块及互送饵块是古老的民间习俗。饵块是昆明官渡的好,尤以官渡子间人舂的包饵块最佳。用纯好洁净的宝象河水与饱满晶亮的官渡大米做成的饵块洁白细腻,筋骨好,又软又糯。"瞥见子间兜裙屐,上市传呼饵块来"。
饵块的酱,昆明人最爱吃的酱是芝麻花生酱,这种酱香甜可口。G还有芝麻花生酱,还有甜酱、辣酱,甚至云南豆腐乳也做了饵块酱,还有甜酱、辣酱,甚至云南豆腐也做了饵块酱。由"鸡丝炒饵丝"发展成了卤饵块,以"端仕街的卤饵块"最为出名油亮红润、浓香扑鼻,油而不腻。
大理巍山的"粑肉饵丝"可谓"都饵块"之精品。肥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瘦肉并不用刀切断丝,筷子一戳就分解开来。昆明塘双路有一巍山籍人士开了家小店,知情者找上门去吃,香饵块直吃得人油汗淋淋,颊齿留香。
除了咸的煮饵块外,还有甜的。如用甜白酒煮的"甜白洒饵块",用麻花白糖煮的"麻花饵""奶煮饵块""等等,很受喜爱甜食者的青睐。类似西安的羊肉泡馍是把饵块切成片烤熟后,一小块一小块地掰碎,泡进鸡汤中食用,类似西安的"羊肉泡馍",别有一番风味。
而在烧饵块中间夹睛一片卤牛肉,有"滇味汉堡包"美称饵块制品也算是怪中一绝吧!
**3.三只蚊子炒盘菜**
热带雨林最神秘野象巨蟒不足奇
蚊大如鹰夸张话秘境令您更痴迷
**4.石头长到云天外**
石林仿佛在日月精华滋润下如笋拔节,如竹生长,石林的大势与大气,石峰戟指,剑刃刺云,其势森然罗列,云天为之破,其锷未见残。石为什么会长大而且成林呢?这一带地处喀斯特地貌的滇东高原中心,属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谓"喀斯特地貌"。石林县境内62%为石灰岩覆盖,是典型的岩溶地区也就是说,石林的"成长",主要是由于水的作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如同一把不懈的雕刻刀,2.7亿年来,一刀一刀地把可溶的石灰岩雕刻成森林的模样。因此说,并不是石头从水下冒出后又慢慢长高入云、长大成林,而是由于水经年累月的溶解、侵蚀而使之成形成林。
水能穿石,如何不能刻石?可以说,石林是水的杰作。石林风景区的总面积为350平方公里,包括了"二林、二洞、二湖、一瀑"──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奇风洞、月湖、长湖,大小叠水七个景区,其精华所在是大小石林。石林景观的主角,是那些造型各异的岩柱体。岩柱体的千姿百态,原本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而人们却喜欢将这些似是而非、含糊抽象的岩柱造型具象化、明晰化,使自己的观察感受、审美情趣对象化,"出水观音"、"青牛戏水"、"石屏巍峨"、"千钧一发"、"双鸟渡食"、"犀牛望月"、"象踞石台"、"千年寿龟"、"风凰梳翅"、"蝙蝠狂舞"、"二龙戏珠"、"金龟探海"、"阿诗玛"等等。
今日之石林,已成为云南建设旅游大省的一个经典品牌,几乎所有旅行社的第一景区都是石林,而国内外游客的首选景点也多是石林。石林以石成林,蔚为奇观,土林、沙林亦有其林,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地点在滇邑僻壤。土林,在云南元谋县境内。土峰土柱的顶端都呈贺锥型,或者扁平型,峰柱的峰顶,使得土峰兀立,巍巍乎不倒。最高者相当于10几层的高楼。日影西斜,座座土峰渐成金黄之色,浸染于一种古老荒蛮的辉煌之中。远观有苍凉遗世之美,近察有漫步隔世火星之奇,每一座峰柱都有像这像那的形似与神似。
聚沙成林在云南陆良县,而且是彩色的。沙林的构成主体是沙土混合的崖壁和丘峰,大都壁峰相连,少有独立成林者。沙林小巧玲珑,妩媚去动人。远观各具形状的沙峰沙柱是土黄色,走近仔细观察,竟是些五彩缤纷的沙砾,赤橙黄绿青蓝紫,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耀眼的光,层层道道,紧紧密密地堆积在一起。日影西斜,残阳如血,斑驳陆离的沙沟沙柱、横穿沙林的溪水及水中的沙砾,都在余辉下闪耀着彩色的光芒。聚沙而成林,且色分五彩,不见漫漫黄沙,不见飞沙走石,亦不闻驼铃叮当,眼前只是参差错落的沙屏、沙峰与沙崖,静静壁立,五彩缤纷,旅人到此,无不砰然心动……"云南十八怪,石头长在云天外"。石林那黑灰的冷峻,土林那金黄的温暖,沙林那五彩的迷离,各尽其妙趣,各显其怪意。
正所谓:石是诗诗是石石石是诗石石诗土为图图为土土土为图土土图沙作画画作沙沙沙作画沙沙画
**5.草帽当锅盖**
形同草帽是锅盖,透气保温真不赖,蒸出饭来更清香,夏日炎炎菜不坏
"云南十八怪,草帽当锅盖"。乍一听,再一想,草帽乃遮风避雨之物,怎能当锅盖使?
云南的事,真是怪怪的。──外地人每每听到这一"怪",大约都会作如是想。
但在云南不少地方,尤其滇南一带,竟不管不顾二者的差别,偏就将"草帽当锅盖"了。滇南一带,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有一二顶"草帽锅盖"。
所谓"草帽当锅盖",不过是锅盖的形状酷似草帽,上尖下宽,形如圆锥体,用山茅草编织而成,将似草帽的用来当了锅盖,于是便有了"云南十八怪,草帽当锅盖"了要说怪,就怪在用草编锅盖。云南地处边陲,交通不便,生活用品大都就地取材。以山茅草做芯,取芦苇皮缠裹其上,用木制扭草机扭成一根根草绳,将草绳一根根盘成草帽形状,再用芦苇皮将其串缀固定,一顶草锅盖就完成了。
一顶草锅盖少说可用半年,多则一年有余。此物不怕水,因为芦苇是水中之物;此物有清香,因为茅草自山野中来。用草锅盖弄出来的饭菜香,再就是比用金属锅盖的好吃,没"汽汗水",不致凝汽成水弄烂饭。
倘若真想坐在草墩上,吃一餐草锅盖底下的饭菜,不妨到昆明郊区、滇池沿岸农户中坐坐。听一听建水小脚老太太那哼唱式的方言,体味一下她们那幽默的话语,看一看厨房里那草帽是怎么当锅盖的,也算得一桩赏心乐事。
**6.四季衣服同穿戴**
得天独厚彩云南,夏无酷暑冬不寒,四季服装满街见,多姿多彩多绚烂
对于第一次到昆明的人来说,这个城市首先给他们的奇异感觉之一,恐怕就是大街上的各式穿着了。在一天当中,有人穿轻薄的衬衫短裙,有人穿毛衣和风衣,甚至还有人穿着棉衣或棉背心,五花八门,寒暑凉热,让你分不清春夏秋冬。
难怪人说:"云南十八怪,四季同穿戴"。细究起来,"四季同穿戴"起码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在一天之内,人们可能同时分别穿着四季的衣服,即"一天穿四季";二是在一年当中,几乎可以穿着同样的衣服度过四季,即"穿戴无四季";要么四季同在,要么四季不分的两个极端,成为云南不少地区的穿戴特征,而这种特征的形成主要是由云南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所决定的。地处云贵高原的云南,其气候特征是"河谷盛夏山区春,高原艳秋雪山冬。"滇西北的梅里雪山还是白雪皑皑的时候,滇南的河口则早已是春行夏令了。复杂多样性是云南气候的一大特点,也是云南人在服装上"一天穿四季"的根本原因。从全省范围来看,一天当中,云南各地的服装呈春夏秋冬四季形态。
服装既有实用功能,也有审美功能。从实用的意义说,服装是气候的晴雨表,有什么样的气候,就有什么样的服装。从大范围来看,云南少数民族的服装也可分为热带的、温带型和寒带型三种类型。
南部和西南部的西双版纳和德宏是傣族聚居的地区,他们的服装属于热带型的。这一类型的服装窄小紧身,面料轻薄透气,色彩淡雅明快,特别是傣族妇女的服装,被有的学者认为是世界上最美的服装,上穿紧身小背心,外套紧身短上衣,圆领窄袖,下穿长统裙,腰间束银腰带,女性丰满的胸部、纤细的腰部和圆润的臂部在婀娜的步态中显露无遗,裙子长及脚背,裹紧身体,裙子下摆随行走节奏前后扇动,却也"脚下生风",颇为凉快,非常适合当地炎热的气候。类似服装的还有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德昂族和基诺族等民族也穿筒裙,比傣族筒裙还要短,多数仅过膝。但面料较厚,色彩也比傣族服装浓烈一些。
往北往东走就进入了温带气候带,服装也呈现出温带的样式来,如白族的服装就是典型代表。白族聚居的大理有四季如春的美名,白族妇女的服装别具一格,上穿白上衣,红坎肩,坎肩又叫领褂,结纽处以银饰装点,腰间系绣花飘带或黑色绣花短围腰,下着兰色宽裤,脚穿绣花"白节鞋",色彩明快,白红黑搭配非常协调,在苍山雪顶和洱海碧波的映衬下显得素雅美丽。而背心的穿着就颇具温带特点,既可抵挡早晚的凉意,又风凉利索,适合温带的气候特点。
丽江的纳西族妇女上着厚背心,下穿厚褶裙,内穿长裤,系围腰,头戴蓝帽子,背后"披星戴月"羊皮披肩,这种穿着非常实用,劳动起来很方便。而且把民族精神也穿在了身上,它象征着民族的勤劳勇敢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进入丽江中甸一带,就是滇西北地区了,这里海拔高,气候较冷,因而民族服装也就具有了寒带特征。藏族、傈僳族、彝族、纳西族和普米族等民族的服装宽大、厚实、凝重,便于劳动,又具备御寒的功能。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服装接近藏族,小伙子头戴毡帽,足蹬长靴,腰系彩带,加上他们个子高,模样英俊,浑身上下透着一股英武的帅气。妇女的服装则是上身宽大右襟衣,下着长褶裙,腰系彩色腰带,由于衣服宽大,里面可以穿较多衣服,足以抵挡寒冷的气候。
"山腰百花山顶雪,河谷炎热穿单衣"的景象是云南许多地方的真实写照。从山脚到山头,春夏秋冬全有。由海拔变化而造成的垂直气候特征又是云南气候的另一特点。正所谓"一山有了四季,十里不同天",使得不少云南人一天之内便穿完了外省人一年的衣服,不得不"一天穿四季"了?
**7.种田能手多老太**
险峻的高原造就了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其中妇女尤为能干。
**8.竹筒能做水烟袋**
直接吸烟焦油浓,竹筒巧做水烟筒,烟气经过水过滤,清凉香醇乐融融
竹筒当烟袋,说怪也不怪,竹子茂盛烟草多,竹烟在一块。
云南的竹制水烟筒,虽然样式大小有异,但其构造都一样。云南的竹制水烟筒,如果绘制说明书,则可将其一分为二:筒身、烟嘴、如此而已。筒身部分,一般长80至90公分,直径10公分左右。在筒身下部约三分之一处,切一斜口,插入由竹管──直径2公分左右──做成的烟嘴,烟嘴小孔周围包铜片一圈,顶端刻嵌羊角状小角两只,呈V型,中间便于放置火引。水烟筒上最讲究的部分莫过于烟嘴了;有用琥珀的,有用悲翠、玛瑙的;连接处镶金嵌银,下端挂有丝穗,作为装饰。
烟嘴竹管插入筒身的位置是"这只烟筒好不好抽"的关键所在,插入的位置过高,则因入水较浅而"翻不起水";插入过低,则因入水过深而"翻不动水"。故有经验的师傅,均视筒身长短粗细,准确选择开口处,使其高低合适,深浅适当。吸抽起来不费力气,响声低沉厚重,烟丝燃烧均匀,烟气浓郁量多,如此可称佳品。制作烟筒,则根据竹材不同而方式不同。
一般而言,取粗大竹子为材,劈为竹坯若干,保留翠绿竹皮,使各块竹坯呈一定弧度,便于互相隼接,终成圆筒。备好料后,浸泡、风干若干时日。然后逐片修整,逐坯搭配,凑成圆筒。底部嵌入竹节或木制底盘,务需严丝合缝,接缝处涂上牛皮胶,不使漏水,圆筒上大箍三匝。箍,有用竹皮扭线者,亦有用马口铁皮打箍者,最普遍的是采用镀铜铁皮为箍者,看上去绿筒金箍,灿然耀眼。三匝金箍分别箍于筒身之底、烟嘴插入处及筒顶吸口处。烟嘴嵌入处的接缝,或上牛皮胶,或上沥青,讲究的则上环氧树脂,也须得一丝气不漏,一滴水不渗。做好后,装水试吸。不漏气、水的检测方式是:以手指按住烟嘴小孔,然后吸,吸之不动为好,猛一放手,有水自小孔中飚出为好。
另有一些较特殊的制作方法,如滇南金平、河口一带,竹坯劈成细条,宽仅一二公分,三五十条竹坯方可箍成圆筒。又有更巧的工匠,将粗大竹坯劈成细条时,两三根竹坯上的竹皮相连不断,而坯条之间不相连,如此制成的烟筒,称"连皮烟筒",售价颇高。而在元阳、绿春的哈尼族那里,则有取粗竹筒整根制成烟筒,当中竹节打通,只留底节,更是简单易行,称之为"独筒烟锅"。西畴特产的清香木水烟筒,花纹多姿多彩,有像山水,有似花草,有如翠竹,有若青松。筒上或加铜箍,或加银箍,刻有龙凤鸟兽。扣手如虎头昂扬,烟嘴如鹰爪捕物,也算得是水烟筒中珍品。
随着卷烟的发展,也随着清闲日子的减少,吸水烟的队伍在缩小,水烟筒势必作为古董陈列于博物馆。
**9.袖珍小马有能耐**
这里土生土长的牲口个头小,但是能驮能爬山,本事非凡。
**10.蚂蚱能做下酒菜**
云南人把蚂蚱做成美味,炸得焦黄,张嘴一咬:“咔嚓——”。味道好极啦。
云南人吃蚂蚱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小食品而已,只是出于一种美食和需要。
将捕捉到的蚂蚱集中起来,然后倒入滚烫的水中,扣锅盖,加大火势,蚂蚱由绿黄色变成棕色后,便捞出来进行晾晒,并摘去翅膀、刺脚。食用时,一般用植物油煎炸,脆香美味,是佐酒待客的一味佳肴。
用活蚂蚱泡酒,以作药用,活蚂蚱入酒后从嘴里分泌物最滋养人。定惊、治破伤风、止咳、医哮喘,祛风除湿、活络通筋、活血散瘀等疗效。
墨江哈尼族独特的蚂蚱吃法:捕捉到蚂蚱以后烫死晒干,除去翅膀、刺脚、尾部和肠肚,只留下头、身子和大腿,淘洗干净以后,入铁锅以文火炒熟炒香,晒凉以后,按数量比例配上盐、姜、蒜、辣椒、花椒、八角、红糖等作料,拌匀后,装入瓦罐中,封严罐口,食用时取出来便可,味道十分可口――云南十八怪,蚂蚱咸菜。
**11.四季都出好瓜菜**
云南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几乎任何时候都能出产任何蔬菜。
**12.好烟见抽不见卖**
云南人为自己出产的第一流卷烟感到自豪,却也为在自己家门口买不到而感到困惑。
**13.茅草畅销海内外**
山里的东西样样都是宝,改革开放使它们获得了新生。
**14.火车没有汽车快**
蜀道哪有滇道难,大江湍急大山蛮,铁路漫漫云中绕,汽车蜿蜓顺山还
"云南十八怪,火车没有汽车快",在所有"云南十八怪"中,这是流传最广的几怪之一。"火车没有汽车快",在很大程度上,此说肇源于滇越铁路。
滇越铁路1901年开工,1910年竣工,历时9年。昆明至海防全线总长854公里。其中:云南境内(昆明至河口)465公里;越南境内(老街到海防)389公里。工程耗资:158466888法郎。筑路工人:6.4万余。滇越铁路迄今已近百年,在这条百年老路上,列车至今仍在隆隆前行,从河口的中越铁路大桥往南行,一路呼啸,一天一夜可直抵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港口城市海防。
若干年前,我国以铁路和外国直接交通的地方并不多,在北方仅有中俄铁路,而在整个大西南,就只有这条滇越铁路了。若是论起谁更早,则滇越铁路是当然的老祖宗。云南是中国最早?quot;国际铁路"的省份,这个"中国第一"大约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也因此才有"云南十八怪,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
滇越铁路是法国人投巨资修筑的一项浩大工程。这条代表本世纪初铁路工程技术最高水平的铁路。在云南境内的465公里路段,有百分之八十在险恶的崇山绝岭间穿行,坡度大,落差大,从海拔2000多米至912米,有隧道150个,有桥173座,桥梁隧道工程在当时举世无双。其中河口的人字桥工程,在两座绝壁这间以"人"形横空飞架,不用一根支撑墩,令人叹为观止,至今仍在中外铁路工程教科书中列为典范。这其中,有法国工程师的智慧,有中国工人的心血。近百年来,这条铁路始终畅通无碍,这本身就证明了这项浩大工程的质量。
其次,由于滇越铁路的开通,使滇南开远、个旧等工商城市得以在本世纪初即开文明之先。开远成为滇南商业重镇;个旧因大锡经过滇越铁路发往世界各地,又随火车输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及采选技术,使得个旧的采选冶技术在当时达到一流水平。再次,由于滇越铁路的成,火车运输很快取代了从昆明到河口一线的马帮运输。
历史地、唯物地说,滇越铁路虽然是法国人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强行修筑的,但铁路交通本身所代表的进步与文明却在近百圻来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滇越铁路的双轨之间的距离为1公尺,俗称"米轨",所用机车与车厢均为法国和德国制造称为"中火车","个旧-碧色寨-石屏"的寸轨火车,云南人称之为"小火车"。
"小火车"的铁路是修一条从个旧直抵蒙自碧色寨的铁路,后又处长至石屏县。轨距仅为6公寸,俗称"寸轨"。"中火车"和"小火车","米轨"与"寸轨",两种轨距的铁轨纵横在滇南的绝岭河谷间,穿行于矿山和田畴,连接起城市与乡村,使得滇南在本世纪上半叶就已享受到铁路带来的文明成果,并率先成为云南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云南多山,山地面积约33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84%,如果加上半山区则达94%,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在云南高原上,除滇东一带坝子较多外,滇西南河谷深切,峡谷纵横、滇西北高山连绵,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谷底与山岭的相对高度超过1000米。全省最高点为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在河口南溪河与元江汇合处,海拔仅为76.4米,两地相距900公里,相对高差竟达6663.6米。由于云南纬度低,海拔高,因而形成复杂多样的地形特征:高原、山地、峡谷、坝子、丘陵、河流、湖泊等等,一应俱全。在这样的地理状况下修铁路,面临的难题绝非一般人可以想象。
选择米轨和寸轨,正是为了适应弯道半径小、路基狭窄的实际情况。轨距小,则车体相应减小,转弯灵活安全,上坡下坡便于控制速度。而寸轨小火车则更慢,约20-30公里的平均时速。与马帮行路相比,中火车与小火车都显得快极了,不仅跑得快,而且拉得多。但自1921年云南开始出现公路,与平均时速30-40公里的汽车相比;且火车绕行多;车体蜿蜒蛇行亦显慢,"火车没有汽车快"便成了有目共睹的事实。
中火车小火车如此,准轨大火车在云南境内的速度也快不到哪儿去。贵昆线和成昆线是云南两条较早的准轨铁路,一出昆明,两条线路均先后遭遇高山峡谷,尤其以成昆线最为突出。"桥遂工程"是成昆线的最大特色:两山之间一座桥,过了大桥钻山洞,出得洞来过大桥,桥接洞来洞接桥。全线平均2.5公里的一座隧道。最密集的是峨边站至乌斯河站一段,48公里的线路就有34公里的隧道之中,人称"地下长廊"。平均1.7公里就有一座桥梁,而"一线天"单孔石拱桥长54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石拱桥。金沙江大桥是我国最大的钢桁梁单孔铁路大桥,一孔跨越192米。桥隧占全线总长的46%,至今仍是世界铁路工程中桥隧最多的铁路之一。由于地质的复杂性,还被称为"地质博物馆"。而进入四川盆地之扣,列车明显提速,时速可达80公里,与时速50-60公里相比,当又成一怪:"云南火车没有外省火车快"。
不仅如此,在有的地段,为了从山脚爬至山顶,铁路便修成螺旋形状,一圈一圈盘绕着往上爬。有的地段还必须在列车尾部加一辆车头,前面的车头使劲拉,后面的车头拼命扒。转弯之时,前面车厢里的人可看到后面车头拼死拼活的样子。如此这般,能快吗?敢快吗?!"欲速则不达",1987年2月昆明至上海的61次特快在云南境内宣威段深夜颠覆,造成人财物重大损失。据称这是因为速度过快,转弯时离心力猛增,导致列车脱轨,震惊中外。这就是快"的教训。
那么中火车小火车究竟慢到什么程度呢?以米轨为例,从昆明至开远,约需8小时,而一般汽车约5小时。现在高等级公路开通,小轿车只需3-4小时,几乎快一倍。
如今,小火车已经停运。车头入库安息,只剩下节节铁轨,仍然安卧于崇山峻岭间。车站铁轨尽头处已是杂草丛生,蝉虫鸣叫。金湖岸边,昔日的铁轨犹存,常有恋人一边一人,脚踏单轨,相互扶持,趑趄而行。昔日铁路,如今成了恋爱小道。据称,当地政府有意在市区恢复小火车开行,使之成为旅游项目,未知可行否……倒是开远已建成火车博物馆一座,火车发展史尽在其中,有机会不妨带孩子去做一次爱国主义、人类科技文明之旅。
**15.娃娃出门男人带**
这里的汉子爱妻爱儿成为风尚,“模范丈夫优秀爹”在街头比比皆是。
**16.山洞能跟仙境赛**
近年开发出来的溶洞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美。
**17.过桥****米线****人人爱**
滚烫的鸡汤配之以生肉、生菜和用米浆做成的构成了云南最有名的风味:一种“线”,“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是云南著名的风味小吃。过桥米线主要以汤、肉片、米线再加作料做成。汤用肥鸡、猪筒子骨等熬制以清澈透亮为佳,将鸡脯、猪里脊、肝、腰花、鲜鱼等切成薄片,摆入小碟,米线则以细白、有韧性者为好;同时备有豌豆尖、黄芽韭菜、嫩菠菜等。进餐时,以大"海参碗"盛汤,加味精、胡菽、熟鸡油。汤滚油厚,不冒一丝热气。汤上桌后,将鸽蛋磕入碗内,继而将肉片氽入汤中,轻轻一搅,霎时变得雪白、细嫩。然后再放入鲜菜、米线,配上辣椒油、芝麻油等,便可食用。
云南米线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大米经过发酵后磨粉制成的,俗称“酸浆米线”,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特点:米线筋骨好,滑爽回甜,有大米的清香味,是传统的制作方法。另一类是大米磨粉后直接放到机器中挤压成型,靠摩擦的热度使大米糊化成型,称为“干浆米线”。干浆米线晒干后即为“干米线”,方便携带和贮藏。食用时,再蒸煮涨发。干浆米线筋骨硬,咬口,线长,但缺乏大米的清香味。
食技
第一次吃过桥米线一定要先学点常识,正确的吃法不但关系品尝到美味,更关系到食客的“人身安全”。
过桥米线会同时上桌滚汤、荤料盘、素料盘和风味咸菜碟。万不可上来就先尝汤,因为表面上看起来的一碗不冒热气的滚汤温度达到170度,云南就曾发生过滚汤烫伤外国游客的事件。吃惯了过桥米线的云南人会不慌不忙地先端起荤料盘,按先生后熟的顺序把各种肉片一一入汤,并用筷子将肉片在汤内轻轻涮几下,顿时鲜活的肉片变成白色;之后放入鹌鹑蛋,接着放素料盘中的各种配料,先菊花后其它,可根据自己口味选择或放弃某些品种。这时,大海碗内已呈现出五色交映的动人景象,令人胃口大开、垂涎欲滴。
下面就该“过桥”了——把米线碗凑近汤碗,用筷子夹起米线向上提起放入汤内,米线在两碗之间搭起一座不断线的“桥”,如果一下把一碗米线囫囵倒进,不是不可以,只是辜负了“过桥”的意境。最后选几种自己中意的风味咸菜碟(多为酸辣口味),在云南不讲究的农家,这些小料全部都是摆在一边,客人随意选几种,而在城市的餐厅一般就只提供两种左右了。正所谓,小料不在多,意在提味。
食道
一碟香酥三年学徒
吃到正宗道地的过桥米线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北京如此,在云南也是如此。虽是一道地方小吃,但是上好的过桥米线对原料和制作过程要求非常高,在北京或云南只外经营的商家,如果没有运输和采购上的能力,或者规模、档次上的经营能力,根本就不太可能做的出来。即使对于云南当地的厨师来说,料理出过关的过桥米线也需要多年的经验。
过桥米线的水准如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于汤。用的是老土鸡、老鸭、童子骨和宣威火腿骨(纯鸡汤太鲜,夺味)经六、七个小时熬制,之后再调好汤味待用。配汤的比例很关键,各家的好坏全在这汤上看高低。汤要滤过,使其清澈透亮,在我们的酒楼,师傅们都是每天半夜三、四点钟熬汤,当天熬当天用。
荤、素料盘里的大部分原料都是非常有讲究的,比如鱼片一定要用新鲜的生乌鱼片,火腿必须是云腿,豆芽要掐尖。尤其是荤料盘里的“香酥”,用的是农民家自养的吃粮食、菜叶的猪,精选五花肉切好腌制后,外裹豌豆粉小火慢炸。很多人想不到这么简单的一种小配料其实有挺大学问,就连猪肉的不同部位做出来的香酥味道都会不一样,所以行内有“一碟香酥,三年学徒”的说法。
食趣
5元,500元
经营过桥米线的店家在云南多如牛毛,依据各店的档次不同,价格多在5元到一百多元。而目前更出现了500元的过桥米线,可以用登峰造极来形容,配料达到四五十种之多(有点像套餐),从龙虾、海参到各种山珍,还囊括了云南的风味炒菜,一应俱全,让人大开眼界。从昔日的街边小吃发展到今天的昂贵大餐,不知是过桥米线的幸还是不幸。
食考
才子佳人的俗故事
到云南吃过桥米线,几乎所有人都会同时听到这个闻名遐尔的有关过桥米线的传说,知道来历,吃起来会更添美妙滋味。
相传,清朝时滇南蒙自县城外有一湖心小岛,一秀常到岛上读书,秀才贤慧勤劳的娘子常常弄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米线已不热。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那层鸡油有如盖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线等吃时再放,还能更加爽口。于是她先把肥鸡、童子骨等熟好清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线在家烫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鲜香滑爽。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
食魅
最正宗的在蒙自
蒙自是过桥米线的发源地之一,那里的过桥米线正宗且味美,有四大特色。第一是碗大,据说最大的碗可以给小孩子洗脸!再说过桥米线有几十种配料,碗不大也着实装不下。第二是汤滚,高汤起锅后用油封住,上桌时看起来死水微澜,其实温度能把生肉烫熟。第三是用的是生肉,过桥米线的配料中荤菜几乎全是生的,用刀切得飞薄,全靠那碗汤烫熟。第四是料多,云南人把过桥米线叫作一套米线,稍有档次的一套米线配料就能有十几种,包含了许多云南的土特产。
食地
云南走街串巷
建新园是国有老字号店,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经营的是老昆明口味过桥米线,采用无火烹饪艺术。虽然现在的客人多不太喜欢油腻,但建新园还是极力保持着过桥米线的传统口味,这也包括“油多”这一特点。
昆明有一家经营蒙自过桥米线的,光辣椒就有七八种之多,在滇池电影院和平村,店名不记得了,靠近旧铁路。
想看美景就去“滇阳六景”之一莲花池畔的“过桥都”,波光碧影、亭台楼榭的清幽环境,让人先有心旷神怡的心境。在传统口味的基础上,将云南特色的民族菜肴引入过桥米线,比如各种野生菌、乳扇、蜂蛹等特色菜。
有“云南麦当劳”之称的桥香园属于大众化的档次,把米线当成快餐来卖也就有快餐的标准了。优点是连锁店多、标准化管理,在昆明随处吃得到。
要吃真正的过桥米线,要到其发源地蒙自,那里曾是云南南部的文化中心,还保留了法国殖民时期的尺轨铁路。蒙自的米线用料好,柔糯适口,绝非干米线可比;配料考究,调味丰富,制作精细,汤味香醇。最经典的是“菊花过桥米线”,在蒙自的天马路上有家著名的过桥米线店,听说是蒙自过桥米线的鼻祖之一,也是滇南最大的过桥米线专卖店。每天十多个小时卖过桥米线,价格从十几元到百元。
**18.鲜花四季开不败**
云南的立体气候适宜寒温热类型的植物生长。在这个植物王国里,四季常青,鲜花常开。春夏秋鲜花常开不难想象,而进入数九寒天,傲雪斗霜的山茶花、梅花则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盛开起来。
云南的花,不能用朵、用株或者用盆来计算,也不能用片、用块或用园来估量。云南的花,一旦开疯了,要一公里一公里地去丈量,要一山一山地来计算,那是真正的满山遍野。
云南的花,不在乎人的欣赏和赞叹,三百六十五天,想开就开,一开就无边无际、没完没了。
正所谓:"一年四季花不败"。
云南人以花为荣,以花为福,以花为业。这应该归功于云南气候的多样性和地理环境。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大片地区,有着天下闻名的"四季如春"的气候。气候多样,环境多样,植物就多样。全国重要植物2.6万种,云南就占1.3万种。世界上有的花,云南都有,或者说都可以有。其中最著名的是八大名花:山茶、杜鹃、报春、木兰、百合、兰花、龙胆、绿绒蒿。生长在高黎贡山密林中的大树杜鹃,一个花团由20余朵口径6厘米的钟形花朵组成,花团直径可达25厘米以上。杜鹃树的直径在1米左右的不是少数,树围有的竟达5米。已过600高龄的"世界杜鹃花王"仍在开花吐艳。
1919年,英国人傅礼士为了偷取标本,曾残酷地砍倒了一株大树杜鹃花,至今残迹犹存。据当地向导说,全球八百余种杜鹃花,云南就有三百种。
有人将云南称作花的王国,在云南各地也流传着不少与花有关的民间谚语───"人行花铺路,人坐花桑褥",这是形容描述怒江峡谷中鲜花之多,杜鹃、玉兰、百合、报春、马先蒿、兰花、重头菊等等,有二百多种花。
"丽郡从来喜植树,古城无处不养花",古往今来,丽江古城植树养花已成传统。信步古城四方街,要想寻个鸟语花香的去处,你随意走入一家庭院便是。
"家家山茶、户户报春","泉水穿屋过,花荫盖屋顶",这在大理古随处可见,是为古城一景。
在云南,对花的崇拜,规模最大的要数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的楚雄昙华山彝族插花节。是时,漫山遍野的马缨花如山火般怒放,人们欢天喜地把花采回家来,不仅男女老少人人都戴花,而且门头上、窗户上、房里房外,只要能插花的地方都插上马缨花。连牛头上、马身上也都戴上花。一时间,花天花地,花山花海,无人不花,无处不花,人们用花来祈求吉祥幸福。
昆明女人特别偏爱缅桂花,不论这座城市如何变化,情有独钟缅桂花则始终不变。缅桂花很宜,大街小巷,随时都能买到。如今,在什么都基本以元为单位计算价格的时候,缅桂花依然在用分用角计价,不禁使人怀疑卖花之意不在钱,在乎芬芳之间了。每一朵花的花柄之上,早就替你拴好了白线,买来之后,马上就可以挂在胸前。人走到哪里,花香就伴随到哪里。
由于生活在花的王国里,云南的姑娘和花的关系也就十分密切了。除了把花直接插在头上、戴在身上、贴在脸上、包在指甲上之外,索性就把各种各样的花绣在帽子、头巾、衣服、裙子、裤子、鞋子之上。比较典型的。
姑娘们衣裙上的花纹图案并不只是与男女情爱有关。在景颇族谚语这么说:"统裙上织着天下的事,那是祖先写下的字",景颇族祖先迁徙爬过的山走过的路,祖祖辈辈吃过的动物与植物,世世代代住过的房和屋,都会织在统裙上,穿在姑娘身上。那花纹中藏着景颇的历史,那图案里记着景颇的生活。"迸开新瓣浓于染,擎出高枝烂欲然"、"天艳霞无色,花浓寺永春"……文人骚客皆留笔墨。云南省不仅把鲜花做为一项产业,而且是做为支柱产业来发展。
云南的鲜花从大山里走出来,和大工业、大公司、大市场联系在一起,成为支撑云南经济的许多柱子中的一根。今天,已经不仅仅是姑娘四季把花戴,而是姑娘四季靠花发了。

2 条回复

ynwcp  2007-11-07 09:40
是吗!?我就是云南的,有缘的话我可以带你去走走。
ufwt  2007-09-30 13:14
没有去过云南 你去过吗 我认识的也没有什么不同啊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