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篇好文章:实践—成长的根基

  竹林踏雨 ·  2009-03-21 10:05  ·  46228 次点击
成才之路有名人指点,自身修炼,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能动脑,又能动手,这才是所谓的“全才”。
很多功成名就的机械名人、专家、老总,他们大都是干出来的,从基层一步一步做起。如教育部部长周济,上世纪80年代是教机械设计的普通大学老师,后来当系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出版了不少专著,在优化设计领域颇有造诣。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院士一直在国家重点实验室—浙大液压传动与控制实验室从事研究项目。
我折服的是我首次参加设计的上司,当时叫设计队队长。他是车工出身,当过描图员,在描图过程中学习了各专业知识,他没上过大学确统管七、八十人大学毕业的工程师。各专业图纸由他总审、把关。在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时代,配合我的一个老工人,他不会计算,根据功率转速可以拍出轴的直径,与计算值差不多少。这就是经验,是在无数次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下来的财富。
当今设计有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有高速运转的计算机,有先进的计算软件,是否就可以不用实践,由电脑来创造?
要打好基础理论的功底,同时不要忽视实践环节。现在大学工科实习环节学时似乎不少,实际有效利用率很低。工厂转制实习很难安排,企业考虑自身的生产任务和安全,生产实习变成参观,毕业实习名存实亡。4年下来仍缺乏结构意识,更不会动手了。教育改革了,这一点不及老大学毕业生。过去5年制的工科,实习达半年之久,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学生分配到班组,同师傅一起干,在干中接触了工人,了解了社会,学到了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所以老大学生毕业后很顶用。
既然在校期间缺少实践知识,毕业后工作中应加以补充,否则头重脚轻根底浅,没有后劲。有了实践知识,设计心里才有底,有胆量,减少失误。有了实践知识,从事管理工作敢于排版,说话硬气,使人心服口服。
毕业后的见习期很重要,是难得的实习机会,因它更具体化,贴近专业,决定一生。但一些学生不适应,感到无事做,没意思,想起了考研或跳槽。见,就是多看,看遍全厂的工艺流程,看熟单体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等。习,就是干,在班组与工人一起倒班,从事运转和维修,每天注意总结,看图纸积累资料。为以后新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我的见习期因工作需要仅3个月,做设计大都是现场设计,这样一直没有脱离现场,后来又搞工程,实践知识逐渐丰富起来,感觉是头脑不空,心里充实,处理工程问题得心应手。
发展的道路千万不要从校门到校门,从校门到院所门。既然如此,要找机会到现场来补充实践缺乏的不足。书本、手册、图册是实践总结出来的,但很多东西这里查不到,到实践中去找答案吧!

1 条回复

黎勇成  2009-03-21 10:11
好文章,就是让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