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户用瘦肉精成行业潜规则 利润率高达275%
njjp · 2009-03-24 13:59 · 55372 次点击
瘦肉精事件引发的质疑和尴尬越来越多。
2月18日,湖南数县供广州的生猪被查出问题,广州对当地发出封杀令,并称本地猪暂安全。
一个月后,广州市检察院发布,增城、花都等地的6名养殖户使用瘦肉精被抓捕。
媒体并未放大此消息。但天河牲畜交易市场的一位批发商在接受南方农村报记者采访时冷笑:“广东养猪场也查出使用瘦肉精的现象,广州为何不封杀本地生猪?”
集体沉默行业内统一口径
检察院的一纸公告,使得瘦肉精事件逐渐明朗,外省养殖户在用,本省养殖户也在用。但使用者的数量到底有多少,似乎没人能说得清。
农业部近期调查显示,“在饲料里面没有发现瘦肉精,这主要是小部分散养户违法行为造成,而且是局部的”。于是不少市民和专家呼吁,一定要管好散养户。
曾在粤西地区做过饲料业务的刘经理对本报记者宣称:“其实使用瘦肉精是行业内比较普遍的做法,散养户在用,规模猪场也在用。”
广东省农业厅发布的《关于广州市发生疑似瘦肉精中毒事件调查情况报告》(粤农办【2009】33号)内容显示:“经初步调查,天河区可疑生猪制品来源于天河生猪批发市场7号、21号及36号档口。其中7号档72头生猪来源于广东高要市,21号档68头生猪来源于增城中新公司……”
难道又是一个“潜规则”?
刘经理不置可否,“不敢说所有人都在用,但使用范围肯定相当广,包括一些大型养猪企业。”他甚至透露,一些大型养猪企业的瘦肉精很可能由广东某高校教授直接供应。
他对记者追根究底的疑问表示:“既然说是潜规则,自然是很难拿到证据的。你去问任何一家猪场,他会说自己使用这个东西吗?哪个权威人士敢下这个结论?这不是自找麻烦与整个行业为敌?”
数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广东猪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称:“绝大部分猪贩都卖过瘦肉精生猪!只是有些人倒霉被查出来而已。”
为何整个行业集体保持沉默?一位业内人士笑称,“如果涉及到所有人利益,行业内太容易形成统一口径了!”
历史十载地下产业已成熟
尽管没有养殖户敢公开承认使用瘦肉精,但据本报记者了解,养猪业内对瘦肉精早已司空见惯。在未引发大规模中毒事件以前,媒体未予以足够聚焦,但却无法掩盖它已在国内养殖界存在10年以上的现实。
据一位有着20多年养猪经验的河南出口猪场负责人介绍,瘦肉精最早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南方的部分供港猪场为提高供港猪的售价而率先使用的。1998年春,香港发生瘦肉精中毒事件后,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于1998年5月份后开始在供港猪生产中禁用。而后,浙江某大学成功使该产品“国产化”。起初,它被当作人药来使用,但有使用者偶然发现,用过该药的生猪瘦肉率显著提高,遂干脆当作饲料添加剂用。
该负责人透露,盐酸克伦特罗一般是散养户使用,因为它见效快;而大型猪场一般用其替代品——莱克多巴胺。后者效果不如盐酸克伦特罗明显,但只要严格停药期,不会被查出药残。两者使用成本相当,每吨饲料大概投入50-80元。
百度百科如此介绍:“健康、营养和设备管理策略的推行都是为了尽可能提高瘦肉生长效率。但是盐酸克伦特罗在全世界养猪业中的使用都是违法的,美国FDA批准的盐酸莱克多巴胺在猪中使用后,美国养猪户把使用前后比喻成‘黑夜与白天的差别’。应承认盐酸莱克多巴胺能否在中国批准生产和使用需大量试验验证和相当一段时间。”
据悉,有“经验”的养殖户在使用盐酸克仑特罗和莱克多巴胺时,会严格停药7天以上,如此,通过牲畜的自身代谢,上市后尿检将查不出药物残留。业内人士分析,近期由于猪病较为流行,很多养殖户担心病猪死亡,期望尽快出手,无法保证停药期,才导致问题连连。
对于瘦肉精,业界有多种称呼,面对新客户,销售者会自称拥有“那东西”或者“肥猪宝”,而熟悉此行的人更是直接将之称为“白粉”、“师傅”。业内人士称,饲料厂的业务员、兽药店、猪贩子绝对是销售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主力军。
据媒体报道,瘦肉精已经成为较为成熟的地下产业,其贸易方式,除了某些违法分子从海外走私的灰色途径,其流通渠道还有两条“合法”路径。一是流向具有特定药物生产批文的正规药厂;二是流向一些药品中介公司,这类公司只要具备相应的证件和授权就能购买瘦肉精原料。而地下流通的瘦肉精很可能就是从这些中介公司流出。
其流通链条为:国内外药品生产企业—药品中介公司—饲料业务员、兽药店、饲料店、猪贩等—养殖户。
现实缺陷替代品鲜有检测
一位动物医学界的权威专家介绍,目前对于瘦肉精的讨论大都是指盐酸克伦特罗,而事实上,瘦肉精是一个大的概念,还包括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等,它们同属于β肾上腺受体激动剂,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的残留物一旦进入人体,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记者在广州市三大生猪市场调查发现,市场上却对莱克多巴胺鲜有检测,目前,生猪进入生猪批发市场前的抽检以及在肉联厂屠宰后,动检人员主要检测的仍是盐酸克伦特罗。
据广州市动物防疫监督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车生猪进入市场前,动检人员首先用瘦肉精快速检测卡检测,阴性合格方可入场,如果检出阳性,则要再次采样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可准确判断是否瘦肉精残留,在肉联厂检测过程也是如此,而在整个检测过程中且鲜有莱克多巴胺的检测项目。
对此,该负责人解释,莱克多巴胺虽然同属违禁药物,但其毒性相对于瘦肉精要小,且在猪体的代谢过程要短。“一般使用后停药2—3天后就能代谢掉,在流通环节检出的可能很小,此外莱克多巴胺的检测费用目前远高于瘦肉精,但在生猪生产环节肯定有抽检。”
记者从一位从事瘦肉精快速检测卡经销的业务员证实,目前生猪违禁药物检测主要检盐酸克伦特罗,其他项目,包括莱克多巴胺鲜有检测。“从销售记录来看,瘦肉精快速检测卡与莱克多巴胺检测卡销售比例大概在10:1左右,动检人员很少要求检测莱克多巴胺。”该业务员说。
记者暗访交易流程像贩毒
多位批发商告诉记者,近年来使用瘦肉精的现象屡禁不止,与市民的消费习惯间接相关,消费者喜欢瘦肉,愿意为之付出更高的价钱,不法者也就千方百计提高生猪的瘦肉率以牟利。
据一位屠宰商介绍,生猪多是在停用瘦肉精7到10天后再宰杀,这样就不会被检出。但也要看瘦肉精质量的好坏,好的停7天就够了,差的得停10多天才保险。其实,只要停用的时间足够,很难有人查出。
不法养殖户使用瘦肉精主要还是为了巨额利润。据农业部统计,如果用瘦肉精把一头普通猪变成瘦肉型的猪,只需要10到20天的时间,成本只要8块钱,而净利则高达22块钱,利润率为275%。在利益的驱动下,养殖户铤而走险。
近日,记者以一位瘦肉精货源供应者的身份在肇庆推销瘦肉精。记者在当地接触到一位饲料经销商,表示“手头上有些货,能否帮忙销售”,该经销商仔细打量记者,小声询问,“是原粉还是分装过的?”
记者回答:“原粉,一袋一公斤的,8000元一袋”。他摇摇头,“风险太大了,除非你分装好,价格合适可以考虑一下”。
“为什么?”记者问。
“瘦肉精就像炸弹一样,查出是要坐牢的,谁敢这么大批量放在自己家里啊!”他介绍,瘦肉精在终端市场,一般是由原粉经销商用石灰粉稀释后换上简单的包装,规格不一,有10克或500克一包,每包含原粉1克,然后再卖给下一级经销商,几经周转才会到他这样的基层经销商。经销商之间使用电话联系,不轻易见面,“就像贩毒一样,偷偷摸摸的”。
“广东市场怎么样?养殖户都怎么使用?”记者追问。
他坦言,在广州瘦肉精事件发生以前,他每个月都要销100多包分装后的瘦肉精,每包售价约25元,一般仅卖给熟悉的养殖户,养殖户会在猪养到180斤左右时开始使用,用15天左右的时间猪体重可达230斤左右,随后停用一星期即可上市。
该经销商表示,在当地使用瘦肉精的现象并不少见。添加瘦肉精后,毛猪单价每斤涨0.2元,以一头猪200斤计,养殖户就能多赚40元;而猪贩将之拉到交易市场后,每头猪可以再多赚数十元,甚至百元以上。
他善意奉劝记者,如果资金不紧张的话,等过了这段严打时期再说,而且目前猪农们也都不敢添加。
风波未平大型猪场疑卷入
3月12日,本报记者从某业内人士口中得知,番禺某大型猪场被查获使用瘦肉精,该猪场年产生猪逾万头,为广东省绿色食品基地。
记者直奔该养猪场所在地。
该猪场大门紧锁,但并无相关部门的封条或公告。针对记者的疑问,一位工人称不知道,一位女士则反问:“你看这里像被查封的样子吗?”
记者拨通该猪场老板的电话,询问其猪场有无被查出瘦肉精,他表示:“没有这回事!”随即挂断电话。
记者随即奔该镇兽医站咨询。
一位50岁左右的人员拒绝回答记者的问题,他称自己不是兽医站工作人员。但记者惊诧地发现,此人赫然正在填写“生猪产地检疫合格证明”,而此证明只有兽医站检疫人员才有资格填写。
记者奇怪地问:“你既然不是兽医站工作人员,怎么会填写检疫证明?”
他讷讷称:“我们这里都是这样的……”随即,他称有事,干脆把兽医站大门关闭。记者只得离开。
记者前往番禺区畜牧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暂未听说该猪场被查出使用瘦肉精,针对记者反映的兽医站情况,他们表示将进行了解。
记者再度向熟悉该大型猪场的多位供货商核实报料,他们都确认消息属实,“至于为何畜牧部门不了解情况,说不清楚。”
(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