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生产系统浅论

  新闻专员 ·  2009-04-01 12:03  ·  19551 次点击
20世纪90年代后,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竞争形势,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不断研究、总结、创新的基础上,相继创立了“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再造工程等新型生产模式,这些模式值得现代企业借鉴。
一、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提出的,比较适合现代制造企业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其原理是:制造企业大量生产和单件小批生产各具特点与优势。大量生产方式通常需要采用专用设备和自动化的流水作业,劳动效率高、生产成本低、质量稳定,但生产的产品品种少,质量难以提高,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差。单件小批生产市场反映速度快,但生产成本高,产量小。为吸取大量生产与单件小批量生产的优点,兼顾产品质量、生产柔性、生产速度和协作生产等问题,一些学者提出了减少管理层次、简化组织机构、克服机构臃肿、实现精益求精的生产理论。其突出特点是:通过采用富柔性的设备,聘用多种技能并具热情的工人,加快生产过程反应速度,提高混合生产的能力,精益生产就可利用较少的空间、仓库、人力等资源生产出与大量生产相同数量,且质量更高的产品;通过采用小组目标管理,配套劳资互惠机制,层层落实生产任务和责任,发挥团体合作精神,鼓励工人参与生产系统的维护、改进,大胆创新,最大限度激发工人及其团队的潜能,提高生产综合效益;通过同销售商、供应商建立长期互利的伙伴联盟,借助网络信息系统,加强相互信息交流,建立互利双赢的机制平台,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整体反应能力,抢占市场先机。
精益生产要求企业具备信息反馈及时、人才优秀、产品销售渠道通畅、生产效率高、反应灵活性快等条件,其实质是要求企业建立先进的管理模式,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
二、敏捷制造
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制造业传统的生产行为和方式。美国一些学者设想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依靠先进柔性生产技术、动态组织结构、高素质人才集成的动态综合体,借助市场快速反应能力,通过全新的组织方法,生产出最具竞争力的产品,由此提出了敏捷制造的新型生产方式。
实现该方式的基本条件是:针对市场个性化、多变化的特点,企业需要具备从产品研发到生产全过程的柔性生产技术。其中,生产设备要求由可改变结构的模块化制造单位构成,并通过编程、配备传感器、分析仪等软件和设备对生产过程进行智能控制。而且要求产品研发要采用柔性化、模块化的先进设计方法,按用户需求设计产品功能、性能,并借助计算机与模拟技术,对所设计产品进行模拟验证,以提高设计、检验速度,缩短产品研发到上市的时间,赢得市场先机。同时,针对某一具体生产任务,企业应通过采用虚拟公司的组织形式,借助信息技术(单一的电子手段),将独立加工产品构件作业单位的所有资源汇集在一起,建立一个灵活的经营实体,以完成特定的生产项目。并要求企业拥有一批能整合分散资源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以分散决策代替集中控制,围绕中心项目任务实现对动态组合的有效控制,充分发挥人才的能动作用。
三、再造工程
再造工程是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哈默和钱庇在其出版的《企业再造》一书中提出的,基本出发点是通过对企业作业流程的重新设计,使企业产品在成本、质量、交货期和服务等诸多方面达到显著改善,以重新获得企业竞争优势,又称为“业务流程再造”或“业务流程重组”。哈默给“再造工程“的定义是:对组织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求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各项当今至关重要的绩效标准上取得显著改善。打破旧体系,开创新局面,重新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管理模式,是再造工程的本质内涵。思想指导行动,笔者认为,再造工程不仅仅是管理方式与流程的再造,其内涵还包括经营理念的再造、经营文化的再造。
再造工程实现的根本途径是:要求企业深入研究经营环境,立足满足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思想、新观念武装自己,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企业发展的条条框框,尊重专业管理知识,重新建立简洁、高效、紧密的管理体制,整合企业分散资源,增强企业协作分工及衔接能力,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发挥团队竞争优势,注重人才培养,吸纳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升企业管理综合素质。哈默总结出再造工程的实现途径是:通过首脑负责制,将按专业化分割的多种工作集成在一起,简化工作程序,减少人员数量,提高工作效率;赋予业务人员一定的决策权,提高办事效率和积极性;采取多种模式代替单一标准模式,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设“项目经理”负责整个业务工程,加强项目整合能力,实现资源合理调配。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