秤俗
Alu · 2009-10-28 23:18 · 14675 次点击
我家保存着祖上传下来的两支16两老秤,一支小巧玲珑,是过去买菜用的;另一支是秤杆粗似甘蔗、一公尺多长的大秤,是过去买柴和秤人用的。别看这两支高龄的旧家伙,拂去秤杆上的灰尘,立即显露出黝红色的木质,份量沉甸甸的,上面均匀地钉着黄澄澄、亮闪闪的秤星,耀人眼目,钩起了我对秤俗的种种回忆。
秤是商品交易的重要工具之一,生意人身不离秤,他们亲昵地称秤钩为“金钩子”、秤盘是“聚宝盆”、秤杆为“如意棒”,把秤锤直呼为“招财童子”;上了年纪的人则把秤星视为延年益寿的“寿星”——我不明白秤星和人寿会有什么关系?直到后来我在书本上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原来,最初的秤是十两作一斤的,很多生意人唯利是图,喜欢在秤杆上弄虚作假,缺斤少两的事常常发生,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决定另制新秤。有些聪明人出了个主意:他们认为天上有三个星座——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福禄寿三星,主宰着人们的祸福。他们把三个星座合在一起作为秤星,并且在市场上到处宣称:天上一颗星,地下一个人;天上落个星,地下死个人。劝告那些搞缺斤少量的人,不要在秤星上耍花招,否则就要象星座落地一样短命早死——这种诅咒式的劝告,使人想想也害怕,一时收敛起损人之心,不敢再干这种缺德事了,老百姓更高兴,十六两秤很快在民间流行开了。古人一直告诫人们,要买卖公平,生财有道。因此秤在人们心目中被认为正直无私、光明磊落的象征。诸葛亮就说过:“我心如秤,不能随人低昂”就是一例,这个说法已经超越了商市买卖,升华到了人格、品德的准则,“不能随人低昂”岂是容易做得到的!
秤星谐音“称心”,且又包含“福禄寿”三星,更被人们重视而应用到民间习俗中去,结婚、生子、祝寿及商业行为都要既求“称心”又祈“福、禄、寿”。例如:在嫁娶之时,要在新床新被中用红纸裹一杆秤;新郎为新娘挑方巾时要用秤杆,挑开方巾双方相视一笑,说明两人都“称心”;婴儿满月剃头要“抓揪”,除了其他吉利之物,也得放杆秤,若是婴儿稀里糊涂抓着了秤,预示将来定能发家致富;在苏南农村中,上梁时都将镰刀、尺子、镜子、秤杆拴在朱筛上,既能祈福又压邪;太湖渔民在新船下水时,船舱里摆的“聚宝盆”里,除了糕团、花果,也必放秤杆。更为有趣的是,养蚕户在“请蚕花”时也离不开枰杆,在蚕蚁孵出后,蚕娘就把剪碎的灯草末拌着野蔷薇花细末一起撒在蚕种纸上,再将蚕种纸挽在秤杆上,用鹅毛轻轻地将灯草末和花末和蚕蚁一起掸到蚕匾里去,同时,蚕娘会轻声吟唱“称心如意,万年余粮”的蚕花歌,真是美妙的江南一景。至于在“立夏日”秤人,可能上了点年纪的人,从小到大每年“立夏日”都会被别人想方设法“吊”到大秤钩子上,象秤猪秤羊一样秤上一秤,除了秤秤有多重,看看过一个夏天会“掉”几斤肉,更主要的据说可以防“夏疰”。
对于商家来说,秤就更加别具意义,为了取信于民,有些店家还在店门口挂出一把大秤,上书“买卖公平,童叟无欺”的字条。在南浩街和胥门一带,有不少山地货行,他们是中间性行业,为买卖双方搭桥,收些佣金维持生活。在这些货行的大门口,都吊着一支大秤,让买卖双方站在两旁,由行内伙计挡秤“做娘舅”,三头六面大家看仔细,公平交易皆大欢喜。有些商家对秤的要求就不是买卖公平了,每年年初五是接财神的日子,他们把秤杆插在盛有白米的斗中,供在财神菩萨前,在秤杆上贴上一张“日进斗金”的红签,这对财神菩萨来说,可以说是个“超高要求”了,不知灵也不灵?现在用老秤的已经很少了,十六两秤不见了,“两”也不用了,用“克”,50克为一两,弹簧秤、电子秤、磅秤等等大量上市,老秤,已经进了历史博物馆。但是,要说到让人回味、让人有个说道,那怕是编个“传说”,也还是老秤好,这就是我家至今还保存着两支老秤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