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光源工程通过国家验收 彰显中国综合科技实力
新闻专员 · 2010-01-21 10:38 · 37942 次点击
[attach]40137[/attach]我国迄今最大的“大科学工程”——上海光源(SSRF)工程,今天通过了由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国家验收,标志着这一性能指标达世界一流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装置,历经10年论证立项和52个月的紧张建设,已全面、优质、按期完成工程任务,即将正式对国内外各学科领域的科研用户开放。
国家验收委员会由来自国家发改委、中科院、上海市、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档案局等单位的30多位专家组成。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上海光源工程总指挥、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上海光源工程副总指挥、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出席验收会并讲话。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等也出席会议。方守贤、陈佳洱、王乃彦、冼鼎昌、何多慧、解思深、张焕乔、陈森玉、邱爱慈、樊明武、包信和等院士和专家学者,也共同见证了我国这一科技发展里程碑式的成就。
验收委员会一致同意上海光源工程通过国家验收,认为上海光源以世界同类装置最少的投资和最快的建设速度,实现了优异的性能,成为国际上性能指标领先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是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的一个成功范例。是全国大协作结晶,代表我国工业发展最先进水平
上海光源工程是由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向国家申请建造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承建,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第三代中能同步辐射光源之一,也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工程建设内容包括一台150MeV电子直线加速器、一台全能量增强器(周长180米)、一台3.5GeV电子储存环(周长432米),以及首批7条光束线和实验站。工期52个月,总投资14.344亿元人民币,于2004年12月开工,2009年4月按期竣工,2010年1月通过国家验收。
这项大工程立足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之需,是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物理、化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研究中不可替代的先进手段和综合科研平台。专家认为,利用这种光源的同步辐射技术开展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学科之众多、应用领域之广泛,是其他大型科学装置无法比拟的。即将首批开放的光束线站,科学目标先进,能满足我国多个学科领域对同步辐射应用的迫切需要。
江绵恒说,上海光源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大科学工程,工程包含了众多系统,涉及超导高频及低温技术、超高真空技术、高精度数字化电源技术,以及先进光束线技术等多项先进技术,部件研制及系统集成难度极高。
经专家测试、国际评议、工艺鉴定验收,上海光源的性能参数均达到或优于设计指标,进入国际性能指标领先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行列,其中储存环的有效发射度、轨道稳定度、束流耦合度和软X射线谱学显微线站的能量分辨与空间分辨、生物大分子晶体学光束线总体性能均属国际同类装置的最好水平之列。上海光源建设质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已成为国际上最先进的同步辐射装置之一。
上海光源的建设实现了高水平的集成创新,自主研制的设备超过70%,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并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相关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其中:自主研制成功兆瓦级储能型动态数字化电源和脉冲切割磁铁,创造性地解决了对电网的扰动和漏场问题;在国际上首次采用衍射准直原理成功研制长程面型仪;自主成功研制高能量分辨率的平面光栅单色器;以上关键设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内首次自主成功研制的大型双室不锈钢超高真空系统,数字化的高频低电平控制和快轨道反馈等系统,长镜精密压弯机构和真空内波荡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束流轨道稳定性在软土地基及微振动条件极不利的情况下,达到了亚微米级的国际先进水平。
土建工程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中国建筑钢结构金奖,并入选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
“上海光源工程是全国大协作的结晶,代表了中国工业发展的最先进水平,彰显了中国综合科技实力。”上海光源工程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说。
上海光源的建成,不仅表明我国在建设大科学实验装置方面具备了高水平的自主创新和技术集成能力,已经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而且将对我国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人口与健康等方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多学科前沿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应用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光源将成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必不可少的国家级大科学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