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量菜单玩噱头难圆其说 分量缩水百般解释

  新闻专员 ·  2010-01-21 10:41  ·  31367 次点击
“这370克的水晶虾仁怎么只有这么一点点,看上去三两都不到?”
“370克是虾仁未下锅时的分量,在炒制过程中会有些缩水,所以看上去没那么多。”
近日,有市民致电本报114新闻热线,反映在饭店用餐时,菜的分量与菜单上所标明的克数有很大差距,而店家对此的解释也五花八门。在经过对多家饭店的调查,记者发现这样的情况确实存在,目前将菜单精细化、标明菜肴克数已成为时下的趋势。虽说消费者在用餐时发现实际克数与标明有所不同,但由于取证困难,相关部门也难以界定,店家便借此“短斤缺两”。
市民反映:花蛤有壳无肉
硕大的铁板上铺满了花蛤,香味四溢。这38元一份的菜乍一看分量同菜单上标注的420克相差无几。谁料,一下筷子,“馅儿”就漏了。花蛤下面竟然全都是洋葱,而且花蛤只见壳不见肉,仔细数一下,只有十几只花蛤是连肉带壳的。“这样折合下来,平均一个花蛤要几块钱,大概算是史上最贵的花蛤了。”虽说梁小姐的话听起来有些好笑,但这顿价值千元的晚宴却着实让她吃的很不“舒服”。
梁小姐告诉记者,为了宴请宾客,她在家里附近的一家餐厅内订了一桌菜。考虑到人比较多,她特地挑选了菜单上显示分量比较足的菜肴。谁料,开始上菜后,梁小姐发现这菜是相当“精致”,往往一人一筷子就能把菜吃完,尤其是水晶虾仁和铁板花蛤,分量更是少的惊人。
既然菜单上标明了分量,为何差距会那么大,梁小姐立刻叫来了当班经理。经理在查看了梁小姐的菜肴后,解释说,他们这里的水晶虾仁是野生虾仁,个头比较小,而且在烹饪过程中,虾仁会有些许缩水,所以分量看上去少。当梁小姐问及,菜单上写的究竟是原材料的分量还是上桌后的分量,经理立刻表示是原材料的分量。至于上桌后究竟有多少,还要看厨师烹饪的情况。至于这多壳少肉的花蛤,经理实在难以用去壳之说来掩饰,最后只得让厨房再炒了一盆,这才平息了满桌人的怒气。
饭店坦言:误差在所难免
到底菜单上标注的分量算不算数?若算数,那是原材料的分量还是烹饪后的量?为此,记者走访了几家菜单标有菜肴分量的餐厅,实地调查菜肴上桌后的情况。
在南京东路上的一家餐厅门口,记者在菜单上看到,所有的项目甚至包括饮料都标有“分量”一栏,单位精确到克或毫升。记者询问服务员,菜单上标写的分量都是加工前的还是加工后的?他立即肯定地说是加工前的材料分量。
记者说:“这个茶香鲜虾材料才三两多,加工好一缩水不是都没啦?”服务员犹豫了一会,告诉记者:“这个茶香鲜虾上菜时候我看到过,肯定有三两的,160克可能是上菜时候的分量吧,我也不是很清楚。”“菜单上的分量到底怎么出来的?”记者追问,这位服务员解释,他们所有的菜在加工前都会过秤,以保证分量到位,但是肯定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业内人士:可操作性太低
“这种所谓的分量就是噱头,可操作性太低了。”从事餐饮业十几年的杨师傅在听了记者的询问后表示,“难道配菜的时候台子上面都搞个电子秤,边称边配啊?”
杨师傅告诉记者,做到让顾客一目了然固然是好的,但是这种做法在操作上可行性太低,几乎不可能保证准确性。餐厅尤其是中餐厅的厨房就像是流水线,食材的切配基本都是用手抓取,更何况用餐高峰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间一一过秤。
杨师傅还表示,由于材料价格的波动,部分餐厅在菜的分量上做文章,这也会造成“变相短斤缺两”。“在菜单上标明分量,几乎就等于把自己顶在了杠头上,万一材料价格涨了,分量又不能做调整,怎么可能?”
餐饮协会:“分量菜单”有待商榷
记者日前电话联系了上海餐饮行业协会。该协会副主任夏先生表示,目前,还没有相关规定要求餐厅在菜单上注明项目分量,而是以实物为准,现在饭店一般都以例为单位。将菜单上所有项目标注分量,顾客反而容易在“加工前过秤”还是“加工后过秤”问题上与商家发生纠纷。
夏先生表示,“这种标注分量的菜单确实是有待商榷的。如果消费者在用餐过程中发现餐厅存在明显短斤缺两的问题,可以向餐饮行业协会进行投诉。”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