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是怎样进行时间测量的
Alu · 2010-01-28 11:04 · 25727 次点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实际的需要,测量的领域已从三维空间扩展到包括时间在内的四维空间以至多维空间。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怎样进行时间测量呢?
漏刻是我国最古老的测时设备。漏,是漏水的壶,借助水漏出的多少来计量时间的流逝,是守时设备;刻,是带有刻度的标尺,用来标明漏水所反映的具体时间,是报时设备。将漏和刻结合起来,就产生了测时设备——漏刻。据梁代的《漏刻经》称,漏刻起源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先有漏后有刻,即起初以漏多少壶来计量时间,这样十分麻烦且计时难以准确,于是节制漏水速度并在壶壁上刻有标志的漏壶就出现了。从记载和考古证明,严格意义上的漏刻起用于汉代。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称:“漏,以铜(铜壶)受水;刻节,昼夜百刻。”由此推知,汉代是以刻来计时的,当时的一刻略小于I5分钟,这与今天我们称15分钟为一刻钟有一定的联系。
漏刻又称水钟。在机械钟没有出现以前,它一直是宫廷测时的主要设备。在汉代,出现了带有补偿壶能保持恒定水压的漏刻。张衡时,将有虹吸管的漏刻与浑天仪连接起来,制造出了自动水运浑天仪。唐代,一行和尚还把漏刻改造成能自动报时的“自鸣钟”。到了宋代,燕肃利用漫流原理制造出莲花漏,才使漏刻的制造形成定式,并沿用了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