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进口工程机械设备管理

  Aaron ·  2010-05-08 13:34  ·  30211 次点击
随着我国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口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不断增加。这些进口工程机械一般是企业生产设备的精华,是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但有些施工企业的进口工程机械设备运行不理想,设备综合完好率低的问题仍很严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维护技术力量跟不上,有的是缺少技术资料、配件等,但归根到底是由于管理不到位造成的。
1.前期进口设备管理
进口设备的前期管理包括调研、选型、招标、合同协议签定、安装、调试与人员的培训等工作,在做好进口机械设备管理前期主要工作的同时,其中一些基础工作也不应忽视。
1.1设备的选型
同一种设备在市场上有很多国外设备制造商可供选择。所以首先应了解设备制造商在国内所占的市场份额,是否在国内投资设厂,售后服务情况,以及在其它企业的使用情况。然后根据本企业对设备的技术要求,以及设备类型及报价,综合考虑性能、价格、质量、服务来选择制造商及设备型号。
1.2力求技术资料完整
应重视对技术资料的收集管理,特别是维修资料(零件手册、维修手册、保养手册、设备结构图、电气控制原理图、气压液压原理图、部件装配图、易损件清单等)的管理,技术资料是设备正确使用、合理维护、优质检修、精细管理的重要指南,设备使用、维修、管理部门都应配齐相关资料。另外,随机技术资料如果是英文版,资料的翻译应力求准确完整,否则,会对工作造成许多不便。原始资料对于进口设备的管理、维护及人员的培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台进口设备的随机资料都要移交到设备资料管理处,认真筛选后归档,然后分门别类装订成册。这对今后设备维护保养、备件选购等都很重要。
1.3建立、健全设备技术档案
对每台进口设备建立设备台帐、卡片与备配件清单,把设备的使用和故障情况记录,建立规范的档案制度,为以后的机械设备管理与维护提供必要的信息,同时能对分析设备运行情况、研究改进进口设备管理与维修对策提供方便。
2.现场管理是进口设备管理的重点
保证进口设备安全、稳定、有效运行,必须做好设备的现场管理。现场管理主要是指设备的使用、维护和润滑管理等。进口设备使用期限的长短、生产效率和工作精度的高低,虽然取决于设备本身的结构和性能的好坏,但也取决于其使用和维护情况。所以必须实行特护管理,减少设备的人为劣化,减少因缺乏保养而造成的停机。加强进口设备润滑管理,贯彻润滑“五定”和“三过滤”的管理,并定期检查、监测设备的润滑状态。
2.1重视操作员工的技能培训
新操作员(或新调换工种的工人)须经技术培训,懂得所操作设备的技术性能、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保养规程,掌握操作技术,经考试合格方可独立操作。培训可采取“请进来”的办法,也就是请外方技术人员到现场对操作员工及相关设备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力求做到“四懂三会”(懂原理、懂构造、懂性能、懂用途,会操作、会保养、会排除故障),准确及时地填写运行记录,及时发现和反映设备故障状况。
2.2加强设备现场监控力度
进口设备操作室内都设置有主要工作系统故障报警指示,一旦出现设备某系统报警,操作人员应立即向领导汇报,请示停机检查。但在实际工作中,单靠设备操作室内的报警系统来监控设备的技术状况是很不够的,像底盘件、传动系统、高压油管以及其他设备构件等还需人力监控和检测,以确定其性能劣化程度,同时模拟报警系统也常出现故障,容易引发误报或不报。
2.3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
根据《设备保养手册》,对各台生产设备都建立有润滑档案,从用油品牌、用油量、换油周期、定期油质分析结果到各保养等级的具体保养项目(如清洗、检查、维护、更换、润滑等)、保养方法等都有明确的说明,设备管理部门每月准时对相关单位下达《月度设备保养、检修计划》,并根据各设备实际运行小时数及时向维修车间下达设备保养维修任务单,并对各等级保养工作进行严格验收,不合标准不准投用。
2.4领导重视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
各级领导要对进口设备的正确使用、维护保养负领导责任,健全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各项进口设备管理制度,对现场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坚持进口设备巡检、交接责任制。专业技术人员要“四到现场”,即设备管理到现场、设备检查到现场、设备工作协调到现场、设备问题处理到现场。
3.创新设备维修模式
3.1应用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
利用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可以通过对设备的运行数据采集和在线(离线)检测,及时掌握设备的技术状态并进行故障诊断,以作出科学决策,实现状态维修。
对不同的工程设备,应合理确定其状态受控点,并对设备进行定期性能项目的检测(如日立EX200挖掘机:发动机速度检测、操作手柄受力检测、操作手柄行程检测、履带张紧检测、回转漂移量检测、阀压力检测、油缸内泄检测等),通过对监测情况和检测数据的分析研究,及时掌握设备技术状况,找出设备故障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变“被动维修”为“主动维修”。
3.2积极推行总成件互换
提高设备的效能是设备管理的最终目的。由于进口设备一般都是关键型设备,一旦进口设备发生故障,短时间内不能修好,将严重影响生产任务的完成。为了保证设备维修质量,缩短维修时间,应推行总成件互换的修理方式,对换下的总成件进行修复以备用。
工程设备在大修前一般需进行技术鉴定,对机械的各部位进行未解体前的压力、流量、温度和扭矩等性能检测,以确定是否大修。
3.3建立新的进口设备维修制度
建立机(包括润滑)、电、仪、操作人员四位一体的新的维修体系。在这种新体系下,机、电、仪、操作人员成立班组,隶属于生产部门领导,这样,由于各工种同属一个部门形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就迫使各工种对进口设备进行钻研,吃透各技术细节,迅速提高技能水平,同时能密切配合,在进口设备出现问题时能快速判断并迅速解决,把故障停机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着眼于“强保养,零等候”,以“强保养”为前提,制定和实施以生产者为执行主体的各项管理制度;以“零等候”为基础,保证进口设备的故障及时处理。
建立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体系,搜集丰富的数据资料,组织设备维修需求的RCM分析与改进分析决策,通过优化设备的使用、维修、改进、更新各个环节,以最低的费用实现进口设备的维修与改造。
4.强化进口设备备品配件管理与国产化工作
备品配件的供应是保证进口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但这些备品配件往往国内不易购到,很多还须进口,而进口备品配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价格昂贵、供货周期长等,这也是很多进口设备长期停机的原因。配件的管理与国产化,对于降低成本、保证进口设备正常生产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对进口设备需要的备品配件应本着立足国内、自力更生的原则,积极做好有关随机备件、易损件的研制工作,同时对随机配件材质、结构以及设计思路等进行分析,积极推进备件国产化。
4.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严格的设备操作保养、维修制度,并根据设备原值下拨维修保养资金和备件购置费。当任务重、工期紧时,工地普遍存在重用轻修的现象,设备常常超负荷运行,机械故障相应增多。设备主管部门应定期检查操作、保养、维修和备件库存情况。
建立健全设备备件档案。各基层设备管理人员,将所有进口设备的资料统一建档并作好备份工作,通过档案可了解设备原始资料、供应商信息、使用维修情况等。防止进口设备使用几年后,因为设备管理人员的变动及操作人员的更换使设备需要维修和购买备件时找不到依据资料。
4.2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管理人员除了熟悉备件手册外,还应弄清每台设备的出厂机架系列号和发动机型号与发动机出厂系列号等。在订购备件时向供应商提供:产品型号、系列号、发动机型号及系列号、所要定购的零件号,这样才能保证备件供应的准确性。同一种型号设备,由于出厂时期不同,其产品上所配用的零部件也会不同,因国外的产品也在不断更新换代。管理人员必须提供准确的资料,以防出错。
管理人员还需注意备件通用性、互换性。国外产品非常注重标准化、系列化。如各种轴承、皮带、密封圈、电子控制元件等都可通用和互换,但必须弄清其通用和互相换的相应件号。设备管理人员要掌握通用和互换的零备件,如发动机、电机、轮胎、变速器等,平时应多积累这些知识,一旦遇到急需的备件,可以快速调配,以减少停机损失。做好常用易损件的统计工作。各基层单位常用备件要做到计划准确,储备合理,管理先进,为生产施工提供有利保障。如各种滤清器,按使用小时更换,随时供给,对于重要设备,在工作达到4000h以上时,应备足全套大修理件,这样就能解决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虽然这样占用了一定资金,但是如果备件供应不上,造成的停机损失往往更大。
4.3引入科学的管理方法
为防止因备件供应问题给企业造成损失,加强零备件供应的预测性研究,总结备件磨损规律,优化库存结构非常重要。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要预测备件的消耗量和单价,用得最多的预测方法是回归分析法,包括一元线性回归、一元非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作为设备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及备件管理人员应经常互通情况,不但要认真研究各种设备的构造和原理,还要根据历年备件的消耗情况及机械磨损规律,准确预测备件的库存量。备件的库存既要满足实际需要又要避免盲目订货造成积压和浪费。
5.结语
随着进口设备占现有企业设备比例的不断提高,也给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不断探索、研究新的管理模式,转变观念,不断提高管、用、修的技术水平,才能将设备的效能发挥出来,提高经济效益,更好更快的完成生产任务。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