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能力指标标准
Aaron · 2010-05-14 08:51 · 43084 次点击
一、企业的生产能力指标,一般有设计能力、查定能力、计划能力三种。
二、设计能力,是指工业企业设计任务书与技术设计文件中所规定的生产能力。它是按照设计中规定的产品方案和各种设计数据来确定的,在企业建成投产后,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一般均需经过一定时间后才能达到。
三、查定能力,是指企业生产了一段时期以后,重新调查核定的生产能力。当原设计能力水平已经明显落后,或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后,企业需要重新查定生产能力。查定能力是根据查定年度内可能实现的先进的组织技术措施来计算确定的。
四、计划能力(或现有能力),是指工业企业在计划年度内依据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实际能达到的生产能力。
五、设计或查定生产能力同计划(或现有)生产能力指标,在水平上是存在差异的,它们各有不同的用途。新建和改建的企业,由于基建工程竣工后刚投入生产,需要有一个熟悉和掌握技术的过程,因而这时的计划能力水平要低于设计能力,经过相当一段时间以后,才能逐渐接近或达到。查定能力也不是企业当时就能达到的能力,一般应高于计划能力,只有当企业实现了先进的组织技术措施,才能达到查定的生产能力。设计能力和查定能力,可以作为确定企业生产规模、编制企业长远规划、安排企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计划的依据。而计划能力则是企业编制年度计划、确定生产指标的依据。
决定生产能力标准因素
一、查定的企业生产能力水平,是由生产中的固定资产的数量、固定资产的工作时间和固定资产的生产效率三个因素所决定的。
二、生产中固定资产的数量,是指企业在查定时期内所拥有的全部能够用于工业生产的机器设备、厂房和其他生产性建筑物的面积。机器设备包括正在运转、正在修理、正在安装或者等待修理的机器设备,以及因生产任务变化而暂时停止使用的机器设备。对于因为损坏严重,已丧失了原有生产能力,而在计划期内不能修复使用的机器设备,以及企业留作备用的、封存待调的机器设备,则不应计算在内。
三、固定资产的工作时间,是指机器设备的全部有效工作时间和生产面积的全部利用时间。不同企业的工作制度不同,其工作时间也不同。在连续性生产的企业里,机器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一般等于日历时间减去计划停修时间;在间断生产的企业里,机器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是在日历天数中扣除节假日之后,按照企业规定的工作班次来计算,其中也要扣除计划修理时间。生产面积的利用时间,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停修时间。
四、固定资产的生产效率,对于机器设备来说是指单位机器设备的产量定额或单位产品的台时定额;对于生产面积来说是指单位产品占用生产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同前两项因素相比,它是核定生产能力时最难确定的一项因素,它受各种条件影响。而生产能力大小,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定额水平是否先进合理。影响定额水平的各种条件有:产品结构与质量要求,原材料成分和质量,技术设备使用年限及其状况,工艺操作方法,工人技术水平,生产组织与劳动组织状况以及企业的专业化协作水平等。
五、核定生产能力,就是通过对上述因素的调查,在查清现状的基础上,将这些因素加以确定,从而计算出企业的查定能力。这一工作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与定企业生产方向、定企业外部供应条件、定企业专业化水平等工作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生产能力计算标准
企业查定能力的核定,应该从基层开始。一般说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各个生产车间内部生产能力的核算根据因素,计算一组同类设备组的生产能力,其一般计算公式如下:
设备生产能力=设备数量(台)*单位设备有效工作时间(小时)*单位时间产量定额(实物量/台时)
或设备生产能力=设备数量(台)*单位设备有效工作时间(小时)/单位产品台时定额(台时+单位产品)式中:
单位设备有效工作时间=全年制度工作日数*每日工作小时数*(1--设备修理必要停工率)
在生产能力主要决定于生产面积的条件下,生产能力计算公式为:
生产面积生产能力=生产面积数量(平方米)*生产面积利用的延续时间(小时)*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生产定额(实物量/平方米/小时)
二、企业生产能力的确定
1、各个生产环节的生产能力核定,还要进一步加以综合平衡,核定企业的生产能力,也称综合生产能力。综合平衡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个基本生产车间之间的能力综合;二是查明辅助生产部门的生产能力对基本生产部门的配合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当各个基本生产车间(或生产环节)之间的能力不一致时,整个基本生产部门的生产能力,通常按主导的生产环节来核定。
主导环节一般是指产品生产的主要工艺加工环节,当企业的主导生产环节同时有几个时,如果它们之间的能力不一致,它们之间综合生产能力的核定,则应当同上级主管部门结合起来研究,主要根据今后的市场需求量来确定。如果该产品需要量大,则可以按较高能力的主导生产环节来定,其他能力不足的环节,可以组织外部生产协作或进行技术改造来解决。否则,可以按薄弱环节的能力来核定。对于能力富裕的环节,可以将多余的设备调出,或者可以较长期接受外协订货。
3、当基本生产部门的能力与辅助生产部门的能力不一致时,一般
地说,企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应当按基本生产部门的能力来定。
⑴、查定、验算辅助、附属部门的生产能力还是必要的。如果辅助生产部门能力低于基本生产部门能力,要采取措施,提高其供应和服务能力,以保证基本生产部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⑵、要采取相应措施,使富裕的辅助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计算辅助生产环节能力的方法原理同基本生产环节的能力计算一样。企业中有时常用概略验算的方法来检查它们对基本生产部门的保证程度。
生产计划内容标准
一、编制企业生产作业计划和车间内部的生产作业计划。这就是把企业的生产计划(一般是年度分季)具体分解(一般是按月编制),并进一步规定车间、工段、班组在短时期内(月、旬、周等)的
具体生产任务。
二、编制生产准备计划。根据生产作业计划任务,规定原材料和外协件的供应、设备维修和工具准备、技术文件的准备、劳动力的调配等生产准备工作要求,以保障生产作业计划的执行。
三、进行设备和生产面积的负荷核算和平衡。这就是要使生产任务在生产能力方面得到落实,并使生产能力得到充分的利用。
四、日常生产派工。这就是依据工段和班组的作业计划任务,在更短的时间内具体安排每个工作地和工人的生产任务和进度,做好作业前准备,下达生产指令,使作业计划任务开始执行。
五、制定或修改期量标准。这是编制生产作业计划所依据的一些定额和标准资料,需要首先加以确定。有关这些标准的制定或修改,也是作业计划编制工作的重要内容。
批量和生产间隔期确定标准
一、批量,就是相同产品(或零件)一次投入和出产的数量。按照批量分批地生产产品,这是成批轮番生产类型的主要特征。生产间隔期(又称生产周期),就是前后两批产品(或零件)投入或出产的时间间隔。
二、批量与生产间隔期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生产任务确定以后,如果批量大了,生产间隔期就会相应延长;反之,批量小了,生产间隔期就相应缩短。
三、批量大小,生产间隔期长短,对生产经济效益有很大影响。加大批量的好处是:设备调整次数减少,设备调整费就相应减少,设备利用率就能提高;有利于提高工人的劳动熟练程度,稳定产品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简化生产的组织管理工作和生产技术准备工作。但是批量大了也有坏处:产品的生产周期延长,交货期推迟;在制品储备量增大,占用流动资金和生产面积增多。因此,要权衡利弊,合理地确定生产的批量。
四、确定批量和生产间隔期的主要方法有:
1、经济批量法。这是一种根据费用来确定合理批量的方法。批量大小对费用的影响,主要有两个因素:设备调整费用和库存保管费用。批量越大,设备调整的次数就越少,分摊到每个产品(零件)的调整费用也就越小;批量越小,设备调整的次数就越多,分摊到每个产品的调整费用也就越大。但是,批量大,库存的保管费用会相应增加;批量小则保管费用也相应减少。
求经济批量的原理就是用数学方法求得这两项费用之和为最小时的批量,即为经济批量。
2、以期定量法。这种方法就是首先确定生产间隔期,然后再据以确定相应的批量。
⑴、为了简化生产管理,不仅应当使同一批制品在各车间的批量相等或成简单的倍数关系;而且应当使各制品的批量能与企业的月计划任务相等或成简单的倍数关系;还应当使企业使用的各种批量的数值种类不要太多。因此,企业应统一规定为数不多、互为倍数的几个标准生产间隔期。企业中通常采用的生产间隔期有一季、两个月、一个月、半个月、一周、五天、两天、一天等等。
⑵、采用这种方法时,要对各种产品和零件进行分类,分别归入不同的批类。在分类时要考虑的因素有:单位产品或零件的价值、体积、工艺复杂程度、生产周期等。一般说来,凡是价值贵、体积大、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的产品或零件,生产间隔期应短一些,批量小一些;反之,生产间隔期就长一些,批量大一些。
3、以期定量法的主要出发点是管理方便,而在经济效益方面考虑较少,缺乏细致的数量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把它同经济批量法结合起来运用。这就是首先计算产品(或零件)的经济批量,然后以计算出来的经济批量为基础,归入同它相接近的标准批类,以便既考虑经济效益,又简化生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