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缺陷及改进
Aaron · 2010-06-01 20:24 · 14340 次点击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缺陷及其改进
从全面质量管理到IS09000再到现在的60管理,企业在不断探索中希望获得一个有效的QMS,但由于对某些深层因素没有很好地把握,导致不少企业的QMS存在缺陷而难以达到预期的运行效果。
QMS运行中普遍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l忽视培植体系运行的文化土壤:
企业依据某种模式(比如IS09000族国际标准)建立QMS时,如果处于浅层的、被动的而不是深入的、主动的状态,那么建立起来的QMS很容易与模式倡导的思想发生偏离。当其结果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时,企业管理层便容易对QMS建立的依据产生怀疑,由于缺乏深度的检讨,管理层很容易丧失信心,从而导致企业QMS处于无所适从的紊乱状态。其实任何一种模式,如果不深刻理解它蕴涵的思想,并努力培植适合这种模式运用的管理土壤和文化状态时,再好的模式也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改进建议:(1)企业管理者要有长远的、战略性的眼光,从改造企业的思想或者文化状态人手,首先明确制度管理是贯彻IS09001国际标准的关键,也是QMS有效运行的基石和准绳。(2)导人“诚实、诚信”思想,即从管理层带头,企业QMS运行的各个过程和环节完全依照企业的各项规章不折不扣地执行。(3)企业管理者必须逐步依靠规章去建立一个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质量文化,文化的建立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不能因为管理者个人身份的变更而导致文化形态的变更,否则企业永远不可能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特征。(4)企业管理者应潜心研究企业的质量战略目标,并寻找实现这个目标所需要的、最适合企业的手段和方法,要明白任何一个管理模式必须结合企业的内外环境有机实施和推行,重要的并不是工具,而是培植使这个工具充分发挥作用的文化土壤。
2管理职责履行不到位:
就现状而言,不少企业的QMS管理职责还未完全履行到位,具体表现是: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文件化的QMS及其过程对本部门提出了什么要求,赋予了什么职责与权限,应该如何履行这些职责与权限不甚明白,因而无法把质量职责进行有效分解、展开和落实。特别是某一过程或活动的主要负责部门与协办部门在履行某项质量职能时,往往不能把责任和活动的接口界定清楚,导致相互间的工作配合和沟通不力,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诿。
改进建议:(1)企业管理者应做履行QMS质量职责的“明白人”和“带头人”。各级管理者要明确在整个QMS过程中自己处于什么地位,应执行的质量职责是什么。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全力完成所负责的质量职能/质量活动,成为认真履行质量职责的榜样,并带动下属及相关人员圆满地履行质量职责。(2)各级管理者应为与本职有关的过程、层次和部门的质量职能/质量活动提供履行QMS要求的指导性文件和评价准则。(3)强化自上而下的监督管理和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沟通QMS的运行态势以及各层次、各部门、各岗位的业绩与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3制度管理的根基不牢:
QMS体系运行的支撑是制度管理,制度管理必须建立在一个合理、规范、严格的基础上,必须得到企业各级管理层的充分理解和支持。目前,不少企业的QMS制度管理至少还存在以下缺陷:(1)制度所定的程序操作性不强。如不少管理程序,尤其是涉及多个部门接口关系的程序,规定不细致,接口不清晰,流向不顺畅,导致执行困难。此外,不少工艺和检验文件规定粗糙,与实际脱节。(2)程序规定不完整。许多环节由于缺少有效版本的管理程序,往往依照领导或当事人的意愿行事,当领导或当事人变更时,使得后继者无所适从,“另起炉灶”,造成管理上的随意性。(3)程序执行不到位。个别管理者对程序研究宣贯不够,或者认为程序是束缚自
己的“绳索”,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凭主观经验办事,对程序产生一种不正常的“逆反”心理。
改进建议:(1)组建跨部门的专门班子,对企业现有的QMS管理程序进行认真、全面的调研摸底,提出改进建议方案,提交各职能部门审议后付诸实施。(2)各归口部门对本部门管理现状进行调查,提出需要实施程序化管理的环节,补充完善相应的管理程序。(3)工艺和质量部门要加强工艺、检验文件的评审把关,建立健全逐级审核程序。文件编制人员要深入现场,积极听取现场员工尤其是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员工的意见,确保文件的先进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o(4)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使他们明确自身在QMS运行中的角色、所承担职能的重要性,强化其遵守企业规章的观念。(5)定期、及时地自我完善QMS规章,把富有成效的做法和经验、新的法律法规与标准要求,纳入QMS管理规章中。
4QMS监视和测量方法档次不高:
QMS的监视和测量活动,是IS09001:2000标准的重点要求之一,而监视和测量活动的有效性与效率,取决于所用监视与测量方法的适宜性。从过程的结果与有效性的角度来分析,不少企业目前所用的监视与测量方法的适宜性还不是很强。具体表现是:
(1)产品监视与测量方法的运用不适宜。如在进货、工序检验中,仍采用已被实践淘汰了的百分比抽样,没有推广采用抽样检验的国家标准,降低了抽样检验方案的代表性与置信度。(2)质量统计技术用于QMS监视和测量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一些部门对质量统计技术的应用存在畏难情绪,或者把质量统计技术理解为单纯的数据统计计算。(3)现场管理存在以产品检验代替预防控制的现象,一些部门对事后的“救火”管理重于对事前因素的预控,缺乏必要的手段对影响过程质量的各因素进行有效的带有预防性质的监视和测量。(4)对特殊过程所用设备的认可和鉴定,多是简单地就设备的性能和工艺参数孤立地进行测试便作出结论,而未把设备放在工序运行中,与5M1E结合起采综合地进行。
改进建议:(1)各级管理者及有关人员应学习、掌握某些适用的质量监控方法(包括统计技术),依据产品、过程和QMS运作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2)各职能部门应积极探索采用先进的监视和测量方法。例如:设计开发部门可应用试验设计法、可靠性管理技术去优化设计产品的性能与参数组合;应用FTA法去分析可能发生的质量缺陷,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预先作出保证产品安全性的设计措施;工艺部门可应用试验设计法、优选法、相关分析法等去优选工艺因素与工艺参数,以完善工艺过程,提高工艺水平;质量部门可分别针对计数质量特性/计量质量特性,依照国际标准与国家标准,选择适用的计数抽样方案并予以正确运用。(3)质量部门应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对影响产品质量各因素的预防控制上,研究采用60管理、方差分析、SPC技术以及其他适用的工序控制方法,去监视过程运行的质量波动,发现质量异常征兆,及时予以消除。(4)设备管理部门要研究探索先进的设备状况监视和测量技术的应用,定期进行设备状况监视和测量,对设备实行科学的预防管理。
5供应商评价控制体系不完善:
供应商是企业带有战略性质的合作伙伴,其质量状况直接制约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目前,不少企业已基本建立了一套供应商评价控制体系,但仍有不少地方需要完善:(1)对供应商的选择评价是供应商的人口把关,十分重要,但不少企业的评价人力资源难以满足工作需要,导致评价结果不全面、不规范。(2)供应商评价普遍处于定性状态,统计技术的应用水平不高,存在人为的主观随意性。(3)供应商的评价受制于诸多非市场因素,难以做到完全遵循“质量准人”原则。
改进建议:(1)对参加供应商选择评价的人员进行培训和工作质量评估,将评价结果与日后的供应质量状况紧密挂钩,如果评价的供应商产品出现严重、批量质量问题,应取消其今后的评价资格。(2)研究采用国际先进企业的做法,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供应商定量评价标准,包括选择评价和业绩评价标准,为企业选择和评价供应商提供面、科学的依据。(3)引入市场约束和质量保证制约机制,全面实施“质量保证金”制度,即将供应商产品质量状况与合同付款全面挂钩,按照一定的百分比,确定一定的时效周期,在供应商产品质量确定没有问题后再行全部付款。(4)逐步、坚决地推行“质量准人”和“质量否定”原则,做好顾客及有关方面的沟通,取得理解和支持。
以上是目前不少企业QMS普遍存在的缺陷,笔者相信,只要企业管理者高度重视,各部门充分调动员工参与改进的积极性,革新观念,落实职责,理顺程序,严格执行,优化手段,这些缺陷必将很快得到解决,企业QMS一定会沿着持续有效的轨迹运行并达到高效、协调的良性循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