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护仪的原理和特点
仪器信息网 · 2010-08-12 21:26 · 39081 次点击
医用监护仪是各类医用电子仪器中应用极为普遍的一种,它通常被配置于医院的CCU、ICU病房和手术室、抢救室及其它一些需要长时间的监测病人生理参数的场合。它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它监护仪及中央监护仪一起联网构成监护系统。
早期的监护仪由于技术的限制,只能对模拟心电信号进行显示、报警和记录,功能比较单一,实用性较差。然而,近二十年来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监护仪无论在功能上还是操作方式上都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监护仪不仅实现了同时监测多种生理参数,而且实现了信号采集、分析、处理和控制的智能化。它使医生能更全面、及时、准确的掌握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和进行应急处理提供重要依据。
现代医用监护仪可用以下框图来概括,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信号采集,模拟处理、数字处理、信息输出。这四部分的功能可以简要描述如下:
1.信号采集:通过电极和传感器拾取人体生理参数信号,并将光、压力等其它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2.模拟处理:通过模拟电路对采集的信号进行阻抗匹配、过滤、放大等处理。
3.数字处理:这一部分是现代监护仪的的核心部分,主要由模数转换器、微处理机、存储器等组成。其中由模数转换器把人体生理参数的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由存储器存储操作程序、设置信息和临时数据(如波形、文字、趋势等),微处理机则接收来自控制面板的控制信息,执行程序,对数字信号进行运算、分析和存储,并控制输出,同时协调、检测整机各个部分的工作。
4.信息输出:显示波形、文字、图形,启动报警和打印记录。
与早期监护仪相比,现代监护仪的监测功能已从心电监护扩展到血压、呼吸、脉搏、体温、血氧饱和度、心输出向量、pH值等多种生理参数的测量。信息输出的内容也从单一的波形显示转变为波形、数据、字符、图形相结合;既可实时、连续监测,又能冻结、记忆、回放;即可显示单次测量的数据和波形,又能进行特定时间段的趋势统计;尤其是随着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软、硬件的配合使用,建立在一定的数理模型基础上,现代监护仪对疾病的自动分析和诊断功能也在大大增强。
此外,现代监护仪的报警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也在进一步提高。在原有的根据所设定的报警界限进行声音、视觉报警的功能的基础上,它还具有自动指示报警项目、启动记录的功能。而且,由于记忆功能的存在,报警启动的心电波形记录不仅包括了报警后的心电波形,也包括了报警前一时刻的心电波形,使产生报警的原因更完整地记录下来,从而具有了更高的参考价值。
所有这些变化,都使现代监护仪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的实用性大大提高了。
伴随着工作原理上的日趋完善,高科技含量的增加以及制造工艺水平的提高也给现代监护仪的使用带来了新特点,对监护仪使用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是程序化的操作模式。由于现代监护仪采用了微机数字处理技术,几乎所有的工作均由屏幕上的光标指示配合控制面板上的按键启动相应的程序来执行。随机型的不同,不同机器的操作方式也略有差别,有的是使用面板上独立的按键来分别启动固定的工作、显示窗口和调整设置;也有的机型采用了软、硬键的配合使用的方式,即每一个按键会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能。还有的机型采用了飞梭单键的调控方式,即包括显示内容选择、参数设置在内的所有工作均由一个旋转式的按键来完成。程序化的操作方式虽然简便但并不简单,使用人员必须在认真阅读和理解随机所附的操作手册之后才能真正掌握。
其次是理论含量增加。正是由于现代监护仪扩展了对人体生理参数的监测范围,它的输出信息也随之增加了。因为每一种生理参数的输出信息都包含了波形、字符、数字、图形等不同的表达形式,而每种表达形式又转达着特定的含义,所以要达到预期的监测目的,使用者必须十分熟悉这些信息所代表的理论含义,才能输入正确的设置,并准确的理解输出的结果。
最后要谈的是交互性增强。所谓交互性就是指人机对话的功能,也就是机器在人的干预下执行一系列的工作,并产生相应的反馈。现代监护仪中由使用者进行一些功能、参数的设定便是这种交互性的体现。它包括了显示方式选择、报警界限调整、趋势间期设定、病人档案建立、以及其它一些分析诊断项目的设置等内容,给予使用者以极大的灵活性,使之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调整仪器的工作状态,以便起到最有效的医疗辅助作用。交互性也是所有现代化医疗仪器共有的特征之一。
由以上对现代监护仪的工作原理和使用特点的简略介绍可以看出,现代高科技成果的应用是监护仪提高实用化、智能化程度的基础。现代监护仪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它为更全面、更准确的掌握患者病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