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角器的来历
行者武松 · 2010-11-12 11:45 · 49985 次点击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直观认识角,初步形成角的表象。本单元继续教学角,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射线、直线的知识,二是角的知识。射线是建立角的概念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角的知识包括:角的初步概念,角的度量,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以及用工具画角。下面结合教材特点谈谈这一单元的教学。
一、充分感知射线和直线
教学射线和直线的基础是线段。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的,从“有限长”到“无限长”是认识上的一次突破。学生形成“无限”的观念是有难度的,教材设计多种学习活动,突破这个难点。
1.从有趣的现象引出射线。第16页例题呈现一幅美丽的夜景图片,其中最突出的是一束束绚丽的光线,每束光线都从地面上的某一点射向天空,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同时告诉学生:这一束束光线都可以看作射线。学生在形象材料的支持下,对射线的第一感觉是没有尽头,初步感受了“无限”。
2.利用直观图形,建立射线和直线的表象。教材先画出一条线段并显示它的两个端点,再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射线,让学生在图形的直观变化中感受什么是射线。教学直线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理解“无限延长”是认识射线和直线的关键,要让学生联系经验,发挥想像,感受无限延长的含义。
3.反复比较,形成概念。比较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能使学生的认识从表象上升为概念。教材前后两次安排比较活动。第16页是第一次,只比射线、直线和线段的不同,从这三种线的图形突出“无限”与“有限”的区别。第二次是第25页第1题,在一个综合性的图形里识别线段、射线和直线,重温这些概念,感受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感受射线是有方向的。
二、在操作中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的距离”
1.在画直线的活动中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第16页先经过一点画直线,再经过两点画直线,看看各能画几条。从前者能画无数条直线到后者只能画一条直线,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并联系生活中应用这个知识的实例,加强体会。第25页第2题在稍复杂的情境中画直线,进一步体会“经过两点一定能画一条直线”。
2.在比一比中体会两点之间的距离。第17页“想一想”里有三条线连结A、B两点,分别是折线、线段和曲线。比比三条线的长短,能得出“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学生获得这一感受是没有困难的,在生活中早就有这样的经验。教学这道题要从具体现象中提炼数学内容,把生活经验上升成数学知识。如果让学生量一量A、B两点间的距离是多少,那么“什么是两点间的距离”“怎样度量两点间的距离”等问题,就都解决了。
三、循序渐进地掌握量角的方法
角是一种平面图形,既包括它的顶点和两条边,也包含两条边的叉开程度。量角的度数是计量两条边的叉开程度,是角的概念的内涵之一。度量角的大小,历来是教学难点,教材的编写注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量角的方法。
1.需要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第18页例题让学生先用三角尺上的角去量指定的角,学生会有两点感受:一是三角尺上的角有大、有小,用大小不同的角量指定的角,不可能得到一致的结果;二是三角尺上的角是多大还不知道,用它们去量指定的角,不可能得出具体有多大。这两点感受会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需要——认识统一的计量单位,使用度量角的工具。
2.仔细认识量角器。教材先介绍量角器的形状、结构,计量角的单位“度”和表示的符号,什么是1度的角并显示它有多大。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量角器上的刻度线,通过依次寻找刻度线,使学生明白两点:第一,量角器上的刻度线是按一定顺序依次排列的。从右边起找到的0°、20°、90°、135°、180°等刻度都是量角器上的内圈刻度;从左起找到的那些刻度是量角器上的外圈刻度。这两圈刻度排列正好相反。第二,内圈的0°刻度线和20°刻度线组成的角是20°;外圈的0°刻度线和20°刻度线组成的角也是20°。量角器上组成角的两条边必须是同一圈的两条刻度线。
3.由易到难,使用量角器量角。用量角器量角,要把它放到角的上面,有时操作比较顺手,有时比较麻烦。教材把使用量角器的方法分三步教学。第一步,例题教学比较容易的操作,照图示的样子把量角器放到角的上面,在模仿中感受操作方法。交流量的方法,要说说怎样把量角器放到角上,还要说说这50°是怎样看出采的。“想想做做”第1题里的度量都比较容易,可以继续体会操作要领。第二步,教学稍难些的度量。第20页第4题是选择量角器上的内、外圈刻度线,说出角度,体会使用量角器要适应角的位置特点。第5题在每个角上画的半圆,是量角器应该放的位置,帮助学生把量角器正确地放到角上面去。第三步,通过纠错练习,进一步规范使用量角器的方法。第6题从左往右前三个图中使用量角器的方法都是错的,每纠正一个错误,都能得出使用量角器的一点要领。左起第一个图,量角器的中心要和角的顶点重合;第二个图,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角的一条边重合;第三个图,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下面一条边重合。
4.量出并记住三角尺各个角的度数。三角尺上每个角的度数都是确定的,记住各个角的度数,能方便量角或画角。教材里有以下的安排:第19页第2题,通过度量得到三角尺各个角的度数,并记住它;第21页第9题,可以用三角尺的角比试一下,帮助估计;第27页第10题,一副三角尺拼出180°(90°十90°)和105°(60°+45°)的角,使学生更熟悉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用一副三角尺还能拼出15°(45°一30°)、75°(45°+30°)、120°(90°+30°)、135°(90°+45°)、150°(90°+60°)等角。
5.量方位图上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的度数,准确理解方向。学生在二年级(下册)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大致方位,如,东面和南面之间是“东南”,西面和北面之间是“西北”。第27页第8题让学生通过度量知道,东北和北之间的夹角是45°,东北和东之间的夹角也是45°。这样,对“东北”方向的认识就更准确了。对东南、西北、西南等方向的认识也同样如此。
四、在活动中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二年级(下册)曾经教学直角、锐角和钝角。那时,以直角的表象为参照,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本单元继续教学这些角以及平角和周角,用量化的方式揭示它们的概念。
1.操作学具,依次出现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把两根硬纸条的一端固定在一起,做成一个活动角,转动一条边出现大小不同的角。这样的设计对教学的好处是:又一次展现了角的大小是它两条边叉开的程度;便于出现平角和周角,让学生形象地认识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依次出现锐角、直角……周角,便于学生体会它们的大小。教材指出了锐角、钝角的度数范围和直角、平角、周角的度数,用量化的方式对它们作出描述。教学时可以把这些角按大小顺序整理,但不要提出“把角分类”。因为学生没有学习所有的角,如大于180°又小于360°的角不在小学里教学。如果提出“分类”,有些欠妥。
2.加强对平角和周角的体验。平角与周角的形状和度数都比较特殊,学生初次学习平角和周角,建立它们的概念是不容易的。为此,教材安排了许多体验活动,以丰富的感性材料逐渐形成理性认识。一是借助实物体验。在物体表面往往能看到平角和周角的现象,如打开折扇,分别形成平角或周角。又如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能组成直角或平角,分针旋转一周形成周角。这些现象都是学生熟悉的,教材呈现这些现象,让学生理解其中的角。二是折纸时体验。如把一张正方形纸连续对折两次,全部打开,折痕组成直角、平角和周角。又如把一张圆形纸对折再对折,打开一次出现平角,折痕还显示1个平角里有2个直角;再打开出现周角,折痕显示1个周角里有4个直角。这些活动操作能加强对直角、平角和周角的体验。有了这些感性材料,学生对直角、平角和周角的理解就不是机械和枯燥的。
五、感受画角的工具多样化
第23页教学画角,例题要求画60°的角。选择60°的角,是鼓励学生使用各种工具,采用不同方法画角。画角最常见的方法是用三角尺画或量角器画。用三角尺画角虽然比较方便,但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且只能画特殊度数的角;用量角器画角虽然麻烦,却能画出任何度数的角。
1.用量角器画角。例题着重教学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学生有用量角器量角的经验,有条件探索画角。教学时只要指导他们先画出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学生就能接着用量角器画出角的另一条边。少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看书或在交流中学会。“试一试”以指定的射线为角的一条边,画角的时候要选准量角器上的刻度线。已有的锐角、钝角概念,对画角也有积极作用。想一想画的角是锐角还是钝角,就不会选错量角器的刻度线;如果选错,也能及时发现。
2.用三角尺画角。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尺上有30°、45°、60°和90°的角,还知道一副三角尺能拼出许多度数的角,所以用三角尺也可以画角。一般地说,度数是15的倍数(即15×1、2、3……12)的角都能用三角尺画出来。本单元只要求学生用三角尺画30°、45°、60°和90°的角,也就是每次画角只用一块三角尺上的一个角。不要求用一副三角尺拼起来画角。少数学生能这样做是允许的,不应对全体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