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测量管理体系手册

  sybcttc ·  2010-11-28 20:41  ·  38572 次点击
测量管理体系手册
测量管理体系手册
本公司按照GB/T19022-2003/ISO10012:2003标准建立的测量管理体系充分考虑到顾客,特别是内部顾客的测量要求,遵循国家的计量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本公司计量工作的实际情况,由品管部组织建立的测量管理体系已形成文件,可确保满足顾客规定的计量要求。
本公司在品管部、生产车间和有关的其他场所配备的各种计量器具、工作用测量设备、检验和试验设备以及安全防护、环境控制和经营管理用的测量设备,可满足保证生产符合产品标准和顾客各种要求的产品,满足节能降耗、安全生产、环境监测和经营管理的各种要求。同时充分考虑到配备的测量设备如不能满足计量要求所带来的风险,同时为防范风险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储备了一定数量的测量设备和不合格产品的追溯措施等。
1.计量法制要求
1.1总则
本公司的测量管理体系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以及相关的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要求。下列要求是按现行的计量法律法规提出的,其随后如有修订,则按修订后的要求实施。
1.2计量单位
本公司从事下列活动,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1)制发公文、统计报表;
2)生产、销售产品,标注产品标识,编制产品使用说明书;
3)制定标准、规范、规程、技术文件;
4)出具检定、校准、检验、测量数据;
5)国家规定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的其他活动。
1.3计量管理人员
计量管理人员应熟悉有关计量法律法规、规章要求和计量管理基础知识,并对公司所有计量器具和检测设备实施控制,在计量行政部门有要求时,应持有相应的有效证件。
1.4计量标准
本公司委托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对所使用的计量器具和检测设备进行计量检定或校准。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选择,按照外部供方要求实施控制。
1.5强制检定
公司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和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和环境监视并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应按规定要求实施强制检定。
2技术能力要求
2.1测量管理体系的计量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应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对计量的要求。
2.2计量检测能力应满足以下要求:
1)质量管理对过程和产品的监督和测量的要求;
2)环境管理对环境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
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对职业健康安全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
4)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等对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管理。
2.3需要时,计量检测水平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1)采用先进的计量检测技术和测量设备以满足组织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对计量检测的要求;
2)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计量检测体系和计量检测数据。
3支持性文件
《质量目标及分解控制程序》
《测量人员培训与考核控制程序》
《测量设备配备和流转管理控制程序》
《外购产品与外来服务控制程序》
《测量环境与数据修正控制程序》
测量管理体系手册1
5.1计量职能
5.1.1品管部是公司确定的为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计量机构。
5.1.2公司总经理授权副总经理/管理者代表规定了各相关部门在建立和实施测量管理体系过程中的分工及职责和权限。
5.1.3公司与测量管理体系有关部门的组织机构图如下:
浙江×××有限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图
5.1.4按照GB/T19022-2003/ISO10012:2003标准条款,公司确定体系职能分配如下:
注:J表示决策;C表示参与;Z表示执行
5.1.5本公司与计量检测体系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的计量职能和职责:
5.1.5.1总经理职责与权限
1)确保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
2)批准计量检测体系的质量目标;
3)主持计量检测体系的管理评审;
4)宣传和执行国家计量法规。
5.1.5.2管理者代表(计量主管)职责与权限
1)贯彻国家计量法规,主持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计量检测体系;
2)决定计量检测体系负责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计量职责;
3)主持制定计量检测体系可测量的质量目标;
4)负责批准计量检测体系管理性文件;
5)参加计量检测体系的管理评审;
6)对计量检测体系的运行、内部审核及纠正/预防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监督。
5.1.5.3品管部长职责与权限
1)负责计量检测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具体贯彻实施国家计量法规;
2)组织编制和审核计量检测体系文件;
3)负责质量目标分解,规定计量职能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与计量检测体系有关的可测量的质量目标;
4)负责规定计量职能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计量职能和职责并报计量主管副总审批;
5)协同办公室确定各类测量人员的岗位与职责;
6)主持制定计量检测体系所有测量设备的配备方案,制定测量设备的需求计划;
7)主管计量检测体系的内部审核,并向管理评审会提交体系的运行和改进报告;
8)负责确定和调整非强检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间隔;
9)负责组织无法送检特殊测量设备的比对或重复性试验。
5.1.5.4计量管理员职责与权限
1)负责管理各类测量设备台账;
2)对现场测量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进行监督;
3)对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标识和封印进行监督抽查;
4)对车间和其他现场在用测量设备按期送校/送检进行监督抽查;
5)对特殊/关键测量过程测量数据的记录、积累和进行统计技术分析进行业务指导;
6)对各部门贯彻计量法规,包括法定计量单位等进行监督抽查;
7)对送检/送校测量设备(含外观、标识等)进行认真验证和登记;
8)建立送检/送校测量设备台帐;
9)保证测量设备贮存和保管所要求的环境条件;
10)注意核对测量设备发放的证书或记录;
11)编制强检测量设备的送检计划,确保按时送检;
12)主管非强检测量设备的计量检定和校准。
5.1.5.5检验员职责与权限
1)严格按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2)保存和保护好送样样品;
3)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4)正确读数、仔细计算、认真填写化验/试验记录。
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2.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建立和实施计量检测体系的基本原则,也是衡量本公司计量人员为生产、设计等部门服务,体现计量工作发挥技术基础的重要作用的标志。
5.2.2顾客包括订购本公司产品的外部顾客和使用本公司产品的外部顾客中的最终使用者,也包括本公司要求提供计量检测服务的内部顾客。本公司的内部顾客有:产品设计、生产部门、产品检验和试验部门,以及使用测量设备的其他部门。
5.2.3贯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本公司计量管理人员和检验人员首先应识别上述提出的测量要求。品管部为满足顾客的要求,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关注外部顾客对本公司提出的测量要求。根据技术部、生产部、品管部等部门规定的计量要求,确定和改善本公司测量设备的配备能力和配备水平。
2)为了确保本公司建立的计量检测体系能充分满足内部顾客,即生产、技术、质检等部门规定的计量要求,品管部应主动了解上述部门的意见,掌握计量需求。
3)建立明确反映本公司计量检测能力的测量设备台账,证明本公司具有可满足顾客要求的测量能力。
4)通过计量检测体系文件的宣讲和组织学习,使全体计量人员树立以顾客,首先是内部顾客服务的思想,明确具体服务对象,了解和掌握内部顾客的计量要求,增强为顾客服务的意识。
5.3质量目标
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确定以下总的年度质量目标:
1)测量设备周期受检率达到≥98%;
2)在用测量设备抽查合格率≥95%;
3)车间现场在用测量设备送检及时率≥95%;
4)测量设备检定/校准记录填写差错率<0.5%;
5)由于测量设备失准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或报废的每年不超过6次。
5.4管理评审
测量管理体系管理评审纳入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评审同时进行,品管部应按照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评审计划安排,事先准备好评审报告。提交公司管理评审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1)计量检测体系实现质量目标的情况;
2)计量检测体系文件修订状况;
3)实施计量检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4)需要公司总经理解决的重大问题。
5.5支持性文件
《文件控制程序》
《记录控制程序》
《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质量目标及分解控制程序》
《测量人员培训与考核控制程序》
《测量设备配备和流转管理控制程序》
《外购产品与外来服务控制程序》
《内部顾客满意度信息收集和分析控制程序》
测量管理体系手册2
6.1人力资源
6.1.1人员职责
在本手册管理职责中对测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岗位及职责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有关操作工的计量职责在相关的作业指导书中另有专门的规定。
6.1.2能力和培训
6.1.2.1品管部会同行政部每年编制计量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考核计划,并纳入公司的人员培训计划。在培训计划中应就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的培训要求、培训项目、培训师资和培训时间与经费等安排做出规定。
6.1.2.2品管部指定专人负责人员培训与计量管理人员的考核,并与行政部联系配合完成其他相关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
6.1.2.3需要外培的计量人员和其他国家要求送外培训的人员年初由各部门报计划,由行政部组织外培人员的报名,负责落实培训经费,安排培训时间。所有外增人员的培训合格证书、考试成绩均由行政部保存原件。品管部也应保存有关人员培训合格证或考试证书的复印件,作为人员培训有效性的证据。
6.1.2.4品管部按季度组织安排各类人员的计量知识内部培训。必要时可邀请外单位专家或由本公司有经验的人员进行讲课。行政部要保证教材和其他有关资源。
6.1.2.5品管部还应利用文件发布、内部审核或迎接外部审核等机会对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进行ISO9000:2000标准和ISO10012:2003标准的宣讲和测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学习和讲解,使有关人员对测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规定和要求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还要利用公司的广播、板报等工具宣传国家计量法规,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问题,组织计量知道竞赛,作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对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和计量术语的正确使用和理解也要纳入宣传的内容。
6.1.2.6通过以上各种方式的培训和教育,增强全体计量人员,包括与测量管理体系有关的各部门人员的计量意识和对确保本公司产品质量的责任意识。
6.1.2.7若工作临时需要使用未经过培训的人员完成某项工作时,品管部应对这些临时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经常性的有效监督,以确保其工作质量。
6.2信息资源
6.2.1程序
6.2.1.1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已编制形成18个程序文件。其中与质量管理体系共用的程序文件有:
×××-CX01-2009文件控制程序
×××-CX02-2009记录控制程序
×××-CX03-2009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CX04-2009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CX05-2009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6.2.1.2测量管理体系专用程序文件有:
×××-CLCX01-2009质量目标及分解控制程序
×××-CLCX02-2009测量人员培训与考核控制程序
×××-CLCX03-2009测量设备确认标识控制程序
×××-CLCX04-2009测量设备配备和流转管理控制程序
×××-CLCX05-2009测量环境与数据修正控制程序
×××-CLCX06-2009外购产品与外来服务控制程序
×××-CLCX07-2009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
×××-CLCX08-2009测量设备封印调整控制程序
×××-CLCX09-2009测量过程设计和实现控制程序
×××-CLCX10-200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控制程序
×××-CLCX11-2009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和量值溯源控制程序
×××-CLCX12-2009内部顾客满意度信息收集和分析控制程序
×××-CLCX13-2009不合格测量设备控制程序
6.2.1.3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以及相关外来文件控制应做到:
1)文件发布前得到授权人批准或确认,确保文件规定的要求是充分的,规定的措施、方法和步骤是适宜的;
2)文件在执行过程中应适时进行评审,如发现文件不适用或需要补充或修改时允许进行变更,但必须经过原批准人员或其授权人重新批准;
3)文件经过修改,在修改过的文件上可采用版本号、换页等方式表明文件现行修订状态,防止误用;
4)与测量管理体系有关的所有部门和场所,包括生产现场应有现行有效的有关文件,确保得到贯彻实施;
5)测量管理体系文件内容描述应清晰,便于使用人员理解;
6)国家计量检定规程、计量技术规范和校准规范应经计量室文件控制计量管理员识别,确认为现行有效的最新版本,方可使用;
7)测量设备制造厂提供的设备使用说明书、操作手册也应通过文件控制管理员确认,确保有效性,防止误用过时失效的文件;
8)在工作现场使用或存放的文件必须是现行有效的,若因工作需要,现场保留过期作废的文件(如作参考用的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应在文件上盖上“作废供参考”印章,防止误用。
6.2.2软件
检测仪器设备自带测试软件的,其自带测试软件须经过有效性确认,并有校准合格状态标识外,对这些软件由品管部指定专人保管和使用。自带测试软件的测量设备已纳入《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和量值溯源控制程序》的管理范围。
6.2.3记录
6.2.3.1为了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记录要求已在《记录控制程序》中详细说明。
6.2.3.2按照测量管理体系记录控制要求,对本公司测量设备的测量能力,一般的测量活动和生产现场关键/特殊测量过程控制的记录,已有专门的规定,确保测量管理体系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和处置符合规定的要求。
6.2.3.3记录的标识
测量管理体系通用性记录表格采用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记录控制程序》文件中规定的统一编号,测量管理体系专用表格具有规定的编号办法。
6.2.3.4记录的贮存与保护
与测量管理体系有关的记录由填写记录部门负责人指定专人保管,按填写日期的顺序排列,需要时进行装订,确保记录不丢失,不受潮、不损坏、保证记录的完整。各种记录保存期在记录总清单上做出规定。
6.2.3.5记录的处置
记录到了保存期经主管领导批准由各部门自行销毁。需要长期保存归档的记录按公司档案管理规定进行保管。
6.2.4标识
6.2.4.1本公司车间生产现场和实验室的所有测量设备必须具有计量确认标识。经校准或检定合格的测量设备贴上绿色合格标记;若发现或怀疑测量设备不合格,则贴上红色标记;降级使用或限制使用的测量设备贴上黄色准用标记。不能直接粘贴计量确认标记的个别测量器具,如螺纹规等则用记录表明其是否合格。
6.2.4.2计量管理员应经常注意抽查生产现场和实验室测量设备是否贴有计量确认标识;标识是否完整和清晰;标识是否脱落。如发现测量设备计量确认标识不合格应及时指出,责成有关部门负责人按不合格测量设备处理,需要时应开具不合格报告。
6.2.4.3标准要求需要“高度控制”的关键/特殊测量过程专用的测量设备及有关的技术文件还应有表示关键/特殊测量过程参数监控用的“专用设备编号”,防止与其他测量设备和其他技术文件混淆,确保只能由有资格的操作人员才能使用。
6.3物资资源
6.3.1测量设备
6.3.1.1本公司生产现场和检验室在用的测量设备总体上可满足产品设计、工艺控制、检验试验和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准确度要求。少数个别测量设备不能满足公司测量设备规范的测量设备要及时上报配置计划,逐步充实调整,使测量设备的配备能充分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在新配备测量设备时在主要考虑“准确度等级”,同时还应考虑测量设备使用环境条件、使用人员技术水平等有关因素。
6.3.1.2计量管理员根据公司测量设备总台账已编制了测量设备配备一览表,可总体反应本公司测量设备的测量能力和水平。
6.3.1.3测量设备的入库验收、装卸运输、贮存保护和领用发放等测量设备流转管理要求已在《测量设备配备和流转管理控制程序》中做出规定。
6.3.2环境条件
6.3.2.1测量设备检定和调整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在相应的国家计量检定规程中已有明确的规定。负责测量设备检定或校准,调整、化验和材料试验的场所必须满足室内温度、湿度和清洁度等环境条件要求。
6.3.2.2在生产车间使用高精度的长度测量仪测量某些精密工件产品时,当车间环境温度不符合或超过规定的温度控制范围时(如严冬和盛夏季节),其长度测量值必须按长度—温度换算表做产品尺寸温度系数的修正。精密产品温度系数修正方法已在精密工件加工工艺文件中做了规定。计量管理员对这类精密工件加工过程温度系数修正和测量数据处理等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监督抽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可靠。
6.4外部供方
6.4.1为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外部供方的控制按照《外购产品与外来服务控制程序》执行。
6.4.2外部供方为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提供的测量用产品包括:测量设备、测量用辅助装置和作检验用的辅助设备、检验设备、理化分析设备与标准物质、环境监测和过程监视用的监视设备以及少量维修用的仪器配件。
6.4.3外部供方为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提供的服务包括:省、市县级计量检定所的检定或校准、某些产品的委托检验和计量人员的委托培训等。
6.4.4有关测量管理体系外供产品和外来服务,由品管部会同物控部对外部供方进行调查、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并保存有关的评价记录。
6.5支持性文件
《文件控制程序》
《记录控制程序》
《测量人员培训与考核控制程序》
《测量设备配备和流转管理控制程序》
《测量环境与数据修正控制程序》
《外购产品与外来服务控制程序》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和量值溯源控制程序》
7.1计量确认
7.1.1总则
7.1.1.1本公司的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的对外送检、测量设备的校准、部分测量设备的修理和调整、封印和标记。
7.1.1.2属于国家强制检定列入强检目录的标准测量设备分别送省、市、县级计量检定所进行检定,确保这类测量设备按照国家计量检定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送检。
7.1.1.3新购的测量设备投入使用之前,须经过检定或校准合格。
7.1.1.4所有检定或校准合格的测量设备由计量人员确认其校准状态,合格的测量设备重新贴合格标记,并注明检定日期和有效期,同时登录测量设备台帐。
7.1.1.5经检定或校准合格的测量设备,其计量特性必须满足有关设计工艺文件和产品检验规程所规定的预期使用要求。
7.1.2计量确认间隔
7.1.2.1本公司属于国家强制检定的测量设备,其检定周期按有关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或有关检定法规所规定的周期按计划按时送检。
7.1.2.2量大面广属于内部工艺/检验控制用的测量设备,由品管部经理按照《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规定校准间隔。具体确定这类测量设备的目录,规定校准间隔评定方法,填写和保存确定和调整计量确认间隔的记录由品管部计量管理员保存。
7.1.2.3经过校准间隔调整后的测量设备必须重新校准后才能使用。
7.1.3设备调整控制
本公司只有少数需要进行封印的测量设备,如电度表、水表、地中衡等。对这些有封印要求的测量设备应按照《测量设备封印调整控制程序》进行管理。计量管理员在日常的监督检查中抽查这类测量设备的封印有无损害或破坏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2测量过程
7.2.1总则
7.2.1.1品管部会同技术部和生产车间通过对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的识别和策划,确定生产中的测量过程是对本公司产品质量有决定性影响的特殊测量过程和关键测量过程。
7.2.1.2对生产中的特殊和关键测量过程所用的测量设备(含测试软件和测量用辅助设备)、工作环境条件、操作工的技能要求和测量方法、频次和记录等要求已在《测量过程设计和实现控制程序》和有关的作业指导书中做了明确的规定。
7.2.2测量过程设计
7.2.2.1产品生产中的特殊测量过程和关键测量过程的设计已充分考虑到作为“内部顾客”的技术部、生产车间和品管部的设计工艺要求和产品检验要求以及国家计量法律法规要求,同时也考虑到本公司为确保产品关键质量特性等多方面的要求。
7.2.2.2在上述关键和特殊测量过程监控作业指导书中对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测量参数和生产过程中测量参数及控制曲线上下波动界限根据累积的数据预先做了规定。
7.2.2.3本公司在测量设备、测量的环境条件(如环境温度)的影响、操作人员的技能及所有测量方法多方面的影响。在作业指导书中对所用测量设备及其专用标识、测量方法步骤、测量频次、操作人员的资格和测量过程记录的数据项及填写要求等均做了详细规定。
7.2.3测量过程实现
7.2.3.1测量过程实现就是使通过以上测量过程参数及控制限设计,事先确定的测量过程参数的控制曲线的变动始终处在设定的控制界线内,使测量过程的变动不超过控制限,测量过程处于受控状态。这就是测量过程实现要达到的目的。
7.2.3.2如果测量过程参数变动曲线记录发现超过预先设定的控制界限,而且控制曲线在一个方向呈上升或下降的趋势,这可能预示着该测量过程参数失去控制,测量过程可能出现失控。
7.2.3.3负责监视特殊测量过程和关键测量过程的检验人员遇到以上情况应立即向技术部经理报告。技术部应会同品管部及生产车间等有关部门技术人员共同分析测量过程出现失控的原因并由检验人员做详细记录。
7.2.3.4测量过程失控的原因应从测量过程受控条件逐个分析。
1)首先通过测量过程各种专用测量设备的重新校准,确认测量设备是否仍然合格;
2)重新验证作业指导书所规定的关键/特殊测量过程所使用的测量方法是否有效,测量的频次是否太少;
3)累计的测量过程参数,如温度、压力或尺寸测量数据填写是否正确,填写数据是否有误;
4)生产车间要求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变化是否超过规定的要求;
5)操作人员的操作,包括读数和填写记录表格的数据是否有误;
6)测量数据计算和汇总处理的方式是否适当;
7)检验人员对测量过程参数监视是否有效。
技术部应会同品管部和生产车间有关技术人员对以上原因分析并逐个排除后,是否能确定造成测量过程参数曲线变动异常的某个或某些原因。
7.2.4测量过程控制记录
7.2.4.1测量过程控制记录是说明测量过程受控的证据,是分析测量过程失控原因的依据,也是改进测量过程,提高测量过程控制水平的重要途径。
7.2.4.2本公司要求对关键和特殊测量过程要素的记录必须达到以下控制要求:
1)按照规定的记录表格详细记录特殊/关键测量过程所用的测量设备(含名称、型号、编号、校准有效期);负责测量过程监控的检验员和操作工的姓名及签名;当天车间的环境温度与湿度以及加工产品的名称与批号等;
2)当天测量过程参数表头显示的具体数据,包括对累积的测量数据进行评定得出的测量不确定度;
3)若测量过程参数变动曲线预示有可能使测量过程失控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4)测量过程参数的记录日期和时刻;测量过程数据累计评定的日期;
5)测量过程监控所依据的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的名称与文件编号;
6)记录人的姓名及签字;
7)负责测量过程控制的检验员与操作工的职称或等级。
计量管理员应对测量过程参数有关记录的填写、修改、汇总和利用等情况进行定期抽查和监督,确保测量过程监控记录真实、可信、完整和清晰。
7.3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7.3.1测量不确定度
7.3.1.1《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控制程序》对有关部门如何利用和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和步骤、测量不确定度的计算和表达等均做了详细的规定。
7.3.1.2按照ISO10012:2003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对检验人员从事关键/特殊测量过程的测量结果,由品管部经理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在关键/特殊测量过程参数综合分析报告中必须有测量不确定度的表述。
7.3.1.3对测量设备的使用人员,如检验员、化验员和设计、工艺、生产部门使用测量设备的人员要求使用必须经过校准或检定合格,并贴有合格标识的测量设备就行了,不要求这些人员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计算和评定。
7.3.2溯源性
7.3.2.1公司各部门和车间生产现场所使用的所有测量设备必须送省、市、县计量检定所检定合格并贴有合格标识,方能使用。
7.3.2.2少数个别进口测量设备,必须已通过我国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比对测量,确立了与国家基准的量值溯源关系。
7.3.2.3计量管理员应对本公司各个部门使用的测量设备量值溯源情况进行监视和抽查,填写监督检查记录,如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品管部。
7.3.2.4计量管理员内部比对、校准表明量值溯源的记录由品管部保管,保存期在公司测量管理体系记录总清单上有明确的规定。
7.3.2.5送省、市、县计量检定所进行检定或校准的测量设备的溯源证书及其附件或有关记录由计量管理员统一保管。
7.4支持性文件
《测量设备确认标识控制程序》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控制程序》
《测量设备封印调整控制程序》
《测量过程设计和实现控制程序》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控制程序》
《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和量值溯源控制程序》
8.1总则
8.1.1品管部负责对本公司建立的测量管理体系进行监视、分析和必要的改进,以确保测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符合ISO10012:2003标准、JJF1112-2003规范和体系文件的要求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制定纠正/预防措施,以实现测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8.1.2监视的对象包括:
1)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如强制检定测量设备的送检与测量设备的自检和校准的周检率、周检合格率以及设备调整、修理、复校等情况;
2)特殊/关键测量过程参数曲线的变化趋势和异常迹象;
3)设计、工艺、生产部门和检验人员对计量管理是否满足其要求的满意程度;
4)测量管理体系规定的各部门质量目标实现的状况。
8.1.3监视的方式包括:
1)计量管理员日常的监督抽查;
2)内部顾客满意度信息的调查和收集;
3)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4)收集汇总各类数据,特别是特殊/关键测量过程测量数据的统计技术分析。
8.2审核和监视
8.2.1总则
8.2.1.1品管部应通过测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和外部审核,日常的监视和利用有关数据的统计技术分析等多种方式评价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实现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8.2.1.2品管部应通过以上方式确定本公司为测量管理体系年初规定的质量目标是否适宜、是否具有指导促进作用并切实可行。
8.2.1.3按照测量管理体系建立的组织结构,品管部和有关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是否明确、合理,机构职责规定是否适宜。
8.2.1.4测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构成和文件规定是否适宜,文件是否需要修改和完善。
8.2.1.5测量设备的配备、计量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是否适宜。
8.2.1.6品管部还应通过各种方式,特别是测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评价测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例如:通过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评价测量管理体系实现质量目标的效果;根据顾客的反馈和满意度调查,确定测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根据特殊/关键测量过程参数变化曲线显示受控对改进产品质量是否有效。
8.2.1.7品管部应收集和汇总以上各方面信息为测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评价提供证据。
8.2.2顾客满意
8.2.2.1公司已制定《内部顾客满意度信息收集和分析控制程序》,并在文件中明确了技术、生产、品管、经营等部门以及生产车间利用测量设备和进行测量过程监控的有关人员作为测量管理体系的内部顾客。同时还规定调查和收集内部顾客,必要时包括订购本公司产品的外部顾客对测量过程控制和测量设备管理的要求和测量管理体系的反馈意见和信息。
8.2.2.2控制程序规定了对内部顾客满意度信息收集的方式,并可以围绕下列一些问题,征求内部顾客意见,例如:
1)对送校/送检测量设备等待时间是否满意;
2)对测量设备校准/检定报告或证书中数据的完整性和充分性是否满意;
3)对校准/检定结果和测量数据判断的准确性是否满意,有无数据差错;
4)对测量设备调试和修理的质量水平是否满意;
5)对计量人员深入现场,进行业务指导和工作热情与服务态度是否满意。
8.2.2.3品管部将问题设计成易于填写的顾客满意度调查表,通过各种方式,收集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满意度信息。按照“很满意”(100分)、“满意”(80分)、“基本满意”(70分)、“不满意”(10分)等四个等级量化指标,以便汇总分析。
8.2.3测量管理体系审核
8.2.3.1测量管理体系审核按照《内部审核控制程序》规定,与质量管理体系同时进行;需要时也可以由品管部单独组织有资格的内审员,对本公司与测量管理体系有关部门和场所进行内部审核。
8.2.3.2测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策划、审核的准备、审核的实施等内部审核活动必须符合本公司《内部审核控制程序》规定的要求,并保存有关的记录。
8.2.4测量管理体系监视
8.2.4.1测量管理体系监视的目的是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能否实现预先规定的质量目标要求。
8.2.4.2计量管理员应将测量管理体系监视作为最基本的职责和任务。
8.2.4.3除了例行的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以外,计量管理员至少每月应对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涉及部门的过程进行监视。监视的方法可采用现场巡查、人员提问、抽查有关记录、查证测量设备校准状态标识等多种方法,发现问题应及时向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责成进行纠正。对日常监视过程中多次发现或重复出现不合格,具有内审员资格的计量管理员应开具不合格报告,同时上报品管部。
8.2.4.4计量管理员对测量设备校准和检定的状况,特别是校准和检定发现测量设备不合格时所采取的纠正或纠正措施等抽查结果也应形成监视记录。
8.2.4.5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过程监视的结果能作为证明可持续满足质量目标规定的要求,体系运行有效的证据。
8.3不合格控制
8.3.1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
8.3.1.1品管部应确保及时检测出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要素或过程出现的任何不合格和测量设备的不合格。
8.3.1.2计量管理员必须按照本手册和有关程序文件以及国家计量法律法规的要求坚持日常的监督检查并形成相应的记录。
8.3.1.3在品管部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公司测量管理体系质量目标分解计划中应将“确保检测出任何不合格”作为考核品管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并作为向公司管理者代表提交管理评审报告的重要内容。
8.3.2不合格测量过程
8.3.2.1品管部经理和计量管理员在对测量管理体系日常监视和抽查中,发现任何测量过程产生不正确的测量结果应进行记录,并责成有关责任人员做出不合格标识,暂停使用或运行,直到分析原因,制定必要的纠正措施。
8.2.3.2计量管理员在日常巡查中如发现并确认不合格测量过程应责成有关责任人员进行纠正或采取纠正措施,并做详细的记录。
8.3.3不合格测量设备
8.3.3.1不合格测量设备是指:受到损坏,不能正常工作;过载,造成计量性能变化;功能失效,自动测量和显示功能失灵;测量结果不正确,有明显差错;误操作,结果异常;封印受损或破坏;环境温湿度失控,影响测量设备的计量性能等测量设备。
8.3.3.2公司《不合格测量设备控制程序》对现场发现的不合格测量设备的标识、记录、隔离、评价和处置以及不合格测量设备对产品质量可能产生的影响均做了明确的规定。
8.3.3.3计量管理员应将对测量设备的监督抽查作为监视和检查的重点。一旦发现检验室或生产现场有不合格测量设备应做详细的记录,并按照《不合格测量设备控制程序》规定的步骤和要求进行处理。特别是对不合格测量设备对所检测产品的质量是否造成影响时,应对不合格测量设备及其影响做详细的记录并向品管部经理提出书面报告。
8.4改进
8.4.1总则
品管部应根据测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包括质量认证机构审核结果、公司的年度管理评审决定以及内部或外部顾客的反馈意见,对测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进行策划和管理。需要时由品管部会同技术、生产等部门制定测量管理体系质量改进计划,以实现测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8.4.2纠正措施
8.4.2.1在日常监督抽查中,若测量设备多次或重复产生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要素产生不合格或特殊/关键测量过程参数曲线变化异常,超过规定的控制限,计量管理员按照以上不合格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纠正或责成产生不合格的责任部门分析产生不合格的原因,制定纠正措施。
8.4.2.2纠正措施的制定、实施和验证必须严格按照本公司《纠正措施控制程序》的规定来进行。
8.4.3预防措施
8.4.3.1预防措施针对可能产生,但目前尚未构成的潜在不合格及其产生的原因,为防止产生潜在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
8.4.3.2计量管理员和内审员在日常监督和内部审核过程中应学会善于从可能产生不合格的迹象中进行分析,抓住“苗头”,责成责任部门制定预防措施。
8.4.3.3按照公司《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的规定,首先确定可能产生的潜在不合格,分析产生潜在不合格的原因,评价是否需要采取防止产生潜在不合格的措施,制定必要的预防措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做好记录。预防措施达到要求后应评价所采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8.4.3.4有关安全防护、环境监测和特殊/关键测量过程参数变动曲线的监视和控制应作为制定预防措施的重点。
8.5支持性文件
《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内部顾客满意度信息收集和分析控制程序》
《不合格测量设备控制程序》

2 条回复

sybcttc  2010-11-30 21:24
新进入论坛,感觉论坛不火啊!
估计同行进入的会多些,既然同行,何不多交流交流啊
nzm_1956  2010-11-29 08:35
学习了。:handshake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