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用控制图与控制用控制图

  Van ·  2011-01-24 23:06  ·  36881 次点击
(一)、分析用控制图与控制用控制图的含义
1引言
在一道工序开始应用控制图时,几乎总不会恰巧处于统计控制状态(稳态),也即总存在异因。如果就以这种非稳态状态下的参数来建立控制图,控制图界限之间的间隔一定较宽,以这样的控制图来控制未来,将导致错误的结论。
因此,一开始,总要将非稳态的过程调整到稳态的过程,也即调整到过程的基准,这就是分析用控制图的阶段。等到过程调整到稳态后,才能延长控制图的控制线作为控制用控制图,这就是控制用控制图的阶段。故日本有句质量管理的名言:“始于控制图,终于控制图。”所谓“始于控制图”是指对过程的分析从应用控制图对过程进行分析开始,所谓“终于控制图”是指对过程的分析结束,最终建立了控制用控制图。故根据使用的目的不同,控制图可分为分析用控制图与控制用控制图。
2分析用控制图
分析用控制图主要分析以下两个方面:
(1)所分析的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2)该过程的过程能力指数是否满足要求?维尔达(S.L.Wierda)把过程能力指数满足要求称作技术控制状态。
由于过程能力指数Cp需在稳态下计算,故应先将过程调整到统计控制状态,然后再调整到技术控制状态。
3过程状态的四种情况:
根据过程状态是否达到统计控制状态与技术控制状态,可以将它分为如表2所示的四种情况:
表2状态分类
技术控制状态统计控制状态
是否
技术控制状态是ⅠⅡ
否ⅢⅣ
(1)状态I:统计控制状态与技术控制状态同时达到,是最理想的状态;
(2)状态Ⅱ:统计控制状态未达到,技术控制状态达到;
(3)状态Ⅲ:统计控制状态达到,技术控制状态未达到;,
(4)状态Ⅳ:统计控制状态与技术控制状态均未达到,是最不理想的状态。
显然,状态Ⅳ也是现场所不能容忍的,需要加以调整,使之逐步达到状态I。
从表2可见,从状态Ⅳ达到状态I的途径有二:状态Ⅳ→状态Ⅱ→状态I或状态Ⅳ→状态Ⅲ→状态I,究竟通过哪条途径应由具体的技术经济分析来决定。有时,为了更加经济,宁可保持在状态Ⅱ也是有的。当然,在生产线的末道工序一般以保持状态I为宜。
分析用控制图的调整过程即是质量不断改进的过程。
4控制用控制图
当过程达到了我们所确定的状态后,才能将分析用控制图的控制线延长作为控制用控制图。由于后者相当于生产中的立法,故由前者转为后者时应有正式交接手续。
进入日常管理后,关键是保持所确定的状态。经过一个阶段的使用后,可能又会出现异常,这时应查出异因,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消除,以恢复统计控制状态。
(二)、判异准则的思路
1两类判异准则
(1)点出界就判异;
(2)界内点排列不随机判异。
上述(1)是针对界外点的,而上述(2)则是针对界内点的。
关于判异准则,常规控制图的标准GB/T4091-2001有8种准则,参见图4和图5。
2控制图的分区
图4将控制图等分为6个区,每个区宽l。这6个区的标号分别为A、B、C、C、B、A。其中两个A区、B区及C区都关于中心线CL对称,需要指明的是这些判异准则主要适用于图及单值图,且假定质量特性服从正态分布。
图4控制区域的划分
3判异的8个准则
准则1:一个点落在A区以外。
准则2:连续9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
图5八种判异准则
由于在过程正常的条件下,上述8种准则出现的概率都很小,若出现即判断过程异常。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