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实验室情况分享

  Aluz ·  2011-03-26 17:09  ·  26294 次点击
现在崇洋媚外的很多,什么都是外国好,把外国专家放上“神龛”。但是其实,任何一个硬币都有正面和反面,国外也不是什么都好。
比如说美国的国家实验室。长处是资金投入非常充足,硬件条件非常好(比如有同步辐射),新建了大批中心(如纳米中心、中子衍射中心),专家云集(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高)。如果不要求做得很出色,并且喜欢技术性的工作,去国家实验室做研究员是不错的选择。事实上,美国国家实验室美国人日子过得非常滋润,正如《APhDisNotEnough》所说,只要朝九晚五就可,每年还有几十天额外的休假。
但是正如资本主义社会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样,国家实验室也有潜在的危机。
首先是机构臃肿,人员多,但是从事管理工作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而在第一线从事科研的人员少,能吸纳科研经费的更少了。更何况国家实验室大多是二战期间和二战之后建立起来的,有大量退休员工,经济负担沉重。
当一个科研PI从外面拿到科研经费,使用1块钱,就要给上面交2块钱。工资都是自己项目养活自己,而养活一个研究员,每年需要35万美金,其中1/3是工资,2/3是上交的。
上交的钱用在什么地方呢?用在管理人员、保安、食堂工作人员、图书馆馆员、垃圾清扫人员、核辐射探测人员、退休人员的工资、购置公务车、汽油费、国家实验室内部的研究基金上等。
养活一个研究员需要自己找到大笔资金,那么现有的研究员没有自己的课题怎么办?有两种情况,驻扎在国家中心(如纳米中心、同步辐射中心)的,以给外界提供测试为主,钱是美国政府给的,即“吃皇粮”的;而不在国家中心的,要么自己申请到课题,要么依附于别人、加入别人的课题,给有资金的PI打工了。
结果就造成,要么一些人纯粹做些服务性的给别人测试的活,要么就打散工。往往工资不是100%从一个项目里出的,比如说30%从项目A出,40%从项目B出,30%从项目C出。这样的话,纯粹是打散工。正因为如此,合作科研成为国家实验室的常态。
上面说到“30%从项目A出,40%从项目B出,30%从项目C出”,但是事实上往往“吃了上顿没下顿”,可能项目C明年就没钱了,于是需要不断地找钱,不断地寻找着资源。
现在的科研项目都是每年几十万、几百万美金的大项目,一个有能力的PI无法单枪匹马申请这些钱,因为他无法向他人证实他自己需要这么多钱,于是往往先在内部协调好,组成“全明星阵容”,让资历深的美国人牵头出面申请。有能力的年轻少数族裔未必能出头。
但是往往拿到钱后,课题的各个部件并非齐头并进。有的起辅助作用的心里想反正牵头的人会负责的,结果也不努力,拿了钱却不出成果。到项目汇报的时候拆东墙、补西墙,拿与别人合作的第N作者文章来凑数。结果是起主要作用的PI把下属博士后压榨得很苦,占用少数经费的博士后干出了大多数活,成为科研的主力军。
国家实验室还有一个特点是不能招收博士生,只能招收博士后和短期访问学生。因为经费首先要保证研究员自己的工资,因此能招得起几个博士后的PI很少。很多研究员自己干些活,但是因为知识老化(有大量二战刚结束出生的研究员,这些人正处于退休边缘),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员也没有大学教授聪明,因此国家实验室的总体科研水平并没有美国大学高。
和大学相比,国家实验室更加注重politics,等级观念更强。中国人要在美国国家实验室混非常不容易,不但要干出自己的活,而且要要给美国同事创造资金、项目和文章方面的机遇,甚至做“份外活”。并且正如《APhDisNotEnough》所说,国家实验室不象大学那么崇尚科研独立,而是强调合作。结果由于责权不分,人和人之间有资历深浅之别,在功劳分配上面往往搞不清。
国家实验室如公司一样,实行垂直管理,人人都有老板:博士后的老板是研究员,研究员的老板是课题组长,课题组长的老板是部门领导,部门领导的老板是主管副所长,副所长的老板是所长,所长的老板是别人。科研人员到国家实验室做研究员,遇到好的老板倒也好,衣食无忧;但是遇到对利益很在乎的老板,自己就和“高级博士后”没有什么区别,活脱脱"apairofhands":申请科研经费时成为他的“人头”,拿到钱后分给你小头,但是干活却干大头。整天在实验室里上刀山、下火海地做实验。写文章时,年轻研究员的老板是通讯联系人。
看来,中国科学院也不必气馁,因为问题在世界上到处都存在。美国国家实验室的优点是国家投入非常巨大,但是产出/投入比如何还有待客观认识,是后进十足还是走下坡路有待探讨。几十年后中国科学院和美国国家实验室到底哪个强,我们将拭目以待。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