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无定式,更无模式

  Baike ·  2011-04-02 00:11  ·  27147 次点击
管理无定式,更无模式。但,管理有方法——“术”;管理有规律——“道”。
看到媒体关于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评选的消息感到非常的欣慰,在经历30年的改革开放的摸索之后,中国人终于在思考并着手建立属于中国化的管理理论体系了,称作“中国管理模式”,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中国企业的管理经历了学习效仿、中西融合、摸索创新之后,现在该到了反思、梳理和总结的时候了,其目的是要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全球化大背景下,建立自成体系的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企业管理理论框架,以指导中国企业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
水无定式。水无固定的形态,它会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人们所已经了解的常识,管理也是如此。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我们水是最高明的管理之道。
管理更无模式可言。所谓模式是可以套用的东西,就如同做砖坯的模型,有了模型就非常方便的把一块块的砖坯子做出来,管理就这么简单而且可以这样做吗?显然不是。其实管理模式是某个优秀企业在过去那个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成功的方法策略,譬如GE模式、松下模式或海尔模式等等。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既然GE模式帮助GE获得了巨大成功,我就可以把它搬来为我公司所用,显然不是。我国许多企业照搬西方的东西而水土不服的例子比比皆是。莫说成功模式别人无法炮制,就是你GE模式如果因外界环境变化你还固守不变,你这个世界No.1巨无霸依然可能昼夜间坍然到下,这样的教训也实在太多,眼前美国汽车巨头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就是最好的左证。
管理无定式又无模式,那么是不是管理很神秘让我们捉摸不定,肯定不是。管理有“术”,比如美国人和日本人开发的诸如IE、控制图、田口方法及6Sigma等管理技术和工具;管理也有“道”,即管理规律,包含企业及管理的本质、管理思想、管理原则以及企业运行和控制机制等深层次的东西。西方学者对管理理论的系统研究已经有100年的历史了,譬如科学管理、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系统管理、经验主义、整合管理等等。这些管理成果虽然绝大多数是欧美人所贡献,但所有这些知识和智慧财富无疑是属于全人类的。她们为各国人民及企业构建自己的管理模式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材料。
虽然中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但30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企业家提供的广袤的空间,涌现了一大批国际知名企业,2008年就有29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这些明星企业的成长无不得益与卓有成效的管理的支撑,开发出了许多先进的管理模式,如海尔模式、联想模式、华为模式等等,其中海尔模式成了美国哈佛大学的经典教案.所有这些先进的管理模式无一不是"中西合壁"的典范,同时闪烁着中国企业家的东方智慧和风格.
虽然目前中国的经济管理的理论水平还排不上世界顶级之列,也没有几个有分量的管理论著为欧美理论界所青睐.但我们非常欣喜的看到,近30年年中国也涌现出一批非常优秀的管理学者,他们有深遽的智慧和独立的视角.他们观察和总结了我国卓越企业的管理经验,也独立研究和开发出颇具水平的管理理论,如A管理模式、B管理模式、G管理模式以及三色管理等等.中国管理学者的工作将中国企业引入管理的正途,为中国企业的管理提升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近几年兴起的"中国式管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反响热烈.赞扬者欣喜欢呼,批评者置疑叱呵,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呢,我采纳曾教授提供的第三条路__"既不褒也不贬".哈哈,多一条路留给自己总是没有害处的,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和思维.我是一个受正统教育的人,我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也容易接受新思想,由于职业关系,所以我对管理知识的认知是偏重于西方人观念.在自己近30年的管理和咨询实践中,我确实遇到过不少的观念上的困惑,我想许多人也有这样的感受.我有幸看了曾仕强教授"中国式管理"的文章,更是看了网络可以搜到的关于中国式管理的所有视频,包括经营之神胡雪岩点评.看了这些视频,我感到很快乐,以往许多的困惑得以淡释.
曾教授花费30年的心血观察研究了企业行为,建立了独立见解的、迥异于“正统”观点的、更令西方人诧异的企业管理学说,我丝毫看不出他是不学无术哗众取宠的人,更看不出他是一个心怀叵测之人.我国学术界有了曾教授这样的新的管理学说的出现,多了一个声音,应该是学术界的幸事,我们理应持宽容态度.有批评者说中国式管理是提倡"人治"是管理科学的倒退,真的这么严重吗?我看不见得.其实稍有管理常识的人都知道,制度也是有利也有弊的.一家公司在管理的低级阶段主要靠人治,发展到管理的高级阶段当然需要法制,当再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的时候可能回归到人治才是最佳的选择.
在这里,我不是在与谁辩论,更无意为曾教授辩护.我要言明的是,曾教授的中国式管理的观点和框架是不是为构建我国的管理理论体系多了一个可供参考的东西,哪怕是一个失败或反面的案例.在浪费那么多时间批评别人,还不如用点时间和精力,研究拿出你正确的有水准的中国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来,以授益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我想这才是学者该做的事情.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借鉴吸收外国的先进管理方面,日本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TQM只是美国人提出的一个理论框架,日本人把它运用演练的炉火纯青,迫使美国人回过头来学习日本;丰田生产方式堪称日本管理的典范,大野耐一将之称作为丰田式的IE,看样子也该是日洋结合的产物。但日本人根据自身的特点并敏锐审视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和趋势,丰田模式走的是与美国人截然不同的路子,经过日本人近30年的摸索和提炼,终于形成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引领世界潮流的完整的生产体系TPS,美国人将之称作精益生产,尊奉为人类工业化历程的第三个里程碑。这时,美国人不但自己学习,美国老大哥还振臂高呼号召全世界都来学习日本人!日本人学习美国人学习通用汽车,但日本人以我为主,在引用过程中渗入了本民族文化,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功。
创建中国管理模式大概不能脱离中国文化背景,这是大家的共识。华夏5000年文明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管理智慧,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国企业家的优秀管理模式、管理学者的管理论著,处处洋溢着华夏智慧的光芒,儒家思想、太级思想、无为及柔性管理、孙子策略无不是中外管理学者做学问的绝佳思想引导。
闭关自守是没有出路的,清末的闭关锁国政策将中国的发展进程延误了几百年。迷信西洋贬低作践自己更是没有出路的,其后果将更惨。中华民族是充满智慧的民族,也是善于学习的民族。佛教发端于印度,却发扬光大于华夏,就是一个极好的印证。
极具前瞻眼光的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对日益兴起的中国经济及管理也给予了极大关注,大师自问自答:“中国企业的经营秘诀何在?一套完全不同的管理风格和架构。”当代世界的管理泰斗都如此欣赏我们,我们没有资格也没有理由作践自己。
著名企业家李东生说:“20年前,中国企业家不读西方书籍是无知,今天还看西方书籍那是无能。”李东生的话反映了我国企业家的心声:中国人没有理由弄不出一套属于中国自己的东西来。中国人既然能够在高科技领域里有所作为,就没有理由在管理领域里踌躇不前。
在构建中国经济管理理论方面,西方有一个现象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那就是,美国的管理学家如彼德.德鲁克、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包括商学院的教授们,他们除了做学问,没有一个学者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做与学术研究相关的社会活动的,他们或是给著名大企业做顾问,或是有自己的咨询公司,甚至教营销的教授亲自跑到大街上去做产品推销,创立丰田生产方式的大野耐一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现场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两个伟人合力,花费40余年时间,考察收集的大量的社会经济数据,才完成了《资本论》。而在我国,众所周知的一个现象是理论界与业界严重脱节,大家各说各话,自然形成闭门造车做学问的局面。如果是自然科学也罢,科学家可以关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进行论证,而管理学是一门边缘科学,如果也是关着门凭空想做学问,这种学问有水准吗能有用吗?这种状况是否要改变,值得我们反思。
曾几何时,黄皮肤不受人尊重,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不会讲几句英文就感到自卑,可是时转路回,全球掀起了华文学习热潮,现在到了老外在中国人面前不会说几句中国话就感到尴尬的时候了。
有人预测,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预测归预测,如果中国人拿不出自己象样的东西来,那么预测将永远只是预测。时不我待,中华复兴大业在此一举。已经跨过21世纪的中国人、准备进入21世纪的中国人,让我们共同努力吧。美好的明天就在前面,中国经济文明将屹立于世界之林,中国经济管理理论同样将进入世界经济理论殿堂。

0 条回复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