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
Baike · 2011-04-02 00:11 · 36566 次点击
一场翻天覆地的三聚氰胺风波,让企业的责任重新成为公众关注的重点。这是一个异常庞大的问题,短小的篇幅几乎不可能说得清楚。面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或许会提供不同的答案。有些人会说是“获取利润”,确实,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体自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承载了“获取利润”的历史使命,但这是企业的战略目标,而不是责任,这一点很多时候会产生混淆;或许还有另外一些人会说是“对企业成员负责,对股东负责,对股民负责。”应该说企业的成员投入了热情与青春,股东和股民投入了资金,他们的付出需要获得正当而合理的回报,这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还有一些更具远见卓识的观点,认为企业的责任就是回报社会,譬如解决就业,进行公益捐赠等等。
这些观点大多看不出什么毛病,但是,这些显然还不是我们所推崇的企业责任。要知道,这些责任的受惠层面只是仅限于少数人,对于社会公众并没有普遍性的意义。企业的责任应该从一个全面的角度和更深刻的高度来看待,只有对社会公众普遍履行的责任,才是企业真正必须肩负的责任。基于这个标准,我们认为,企业最大的责任莫过于“对消费者的尊重”,这种尊重,最核心、最根本的内容就是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9月上旬开始,三聚氰胺这个原本生僻的化学名词成为大众普及的热点词汇,人人谈之色变,从上到下,从企业到消费者,避之唯恐不及。这个化学名词造成的社会轰动,引发了新一轮企业责任的社会思考。现在真相已经基本明朗,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三聚氰胺这种有毒物质被不法奶农(或企业)当作蛋白质添加到了婴幼儿奶粉、液态奶甚至奶糖等几乎所有涉奶食品中。原本造假对于消费者来说已经见怪不怪了,须知各行各业此类情况层出不穷。但食品不同于其它产品,是直接进入消费者体内的产品,如果出现造假,对消费者造成的影响极大,小则伤病,大则送命。也正是因为如此,每一次的食品造假才造成了极大的社会风波,有人甚至夸张的说中国人是在食品“中毒”中完成了化学常识的扫盲工作的,譬如我们从大米中认识了石蜡,从火腿中认识了敌敌畏,咸鸭蛋、辣椒酱中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中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现在又从婴幼儿奶粉中认识到了三聚氰胺,外国人喝牛奶是长结实,中国人喝牛奶是长“结石”。
虽然本次涉及“三聚氰胺门”的企业囊括了诸多的奶业企业,其中不乏伊利、蒙牛、三鹿、雅士利、圣元这样为地方就业,为公益事业,为国家财政作出巨大贡献的大型企业,按常规的理解,这些企业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但我们认为,恰恰这次三聚氰胺事件的曝发曝露出了中国企业在自己到底该尽哪些责任这个重要问题上出现了普遍的认识误区,很多企业在追逐利润、回报社会的同时,忽略了自身最大的责任——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负责任的企业生产并提供产品与服务,获取经营利润,再把利润的一部份回报社会,如果以这种逻辑来评介企业的责任的话,看似天衣无缝,实际上荒谬至及。殊不知企业最基本、最重要、最普遍的责任,就是无条件保证每一件产品与服务的质量,然而,企业往往忽略了这一常识。其实,制鞋行业早在20年前率先实践了这一定律。当1987年8月8日杭州武林门一把火烧毁5000多双温州假冒伪劣皮鞋之后,温州的皮鞋行业真正集体认清了自己的企业责任,也正因如此,才迎来了今天温州鞋业的辉煌。
只有认识到这一点,企业才可能真正尽到自己的责任,才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才会拥有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