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站着别趴下
仪器信息网 · 2011-04-02 00:13 · 23194 次点击
2008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在经济危机的不断冲击下,大批的企业相继倒下,大量的农民兄弟无工可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另一部分人群,那就是企业家群体,他们过得并不滋润,甚至用悲惨来形容也不过分。据报道,很多企业老板由于受不了失败的打击,接受不了一夜之间从天堂到地狱的心理落差,纷纷选择人间蒸发或跳楼自杀。
从陈金水玩失踪,到牛根生老泪纵横、四处求救,再到黄光裕锒铛入狱,被誉为中国脊梁的企业家们走得非常艰难。但市场不相信眼泪,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从来都不同情弱者。老板们如何才能减少波折、一路走好呢?我们就这个敏感话题简单探讨一下。
企业家可以没有爱,但不能没有信
远卓品牌机构的很多同仁一致发现,很多企业家都喜欢标榜自己很博爱、很大爱。办企业、求发展是为了回馈社会、顾客和员工,而不是为了挣钱、为了自己。而事实上,他们的爱只表现在与人谈生意、谈合作的时候,再有就是从他们办公室的巨幅大匾“大爱无疆”四个字可以看出。
其实,这些企业家们大可不必整天把爱挂在嘴边,甚至不需要落到实处。因为,自私是人改变不了的天性,没什么可羞于启齿。但是,作为企业家没有爱可以,但不讲诚信却万万不能。唱高调的话暂且不说,单从企业家和企业切身利益出发,不讲诚信会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会导致众叛亲离。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名人不说暗话,任何一个企业家都不可能是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如果不讲诚信,把事情做绝把人逼急了,小心被人反咬一口,到时候会死得很惨。
企业家可以求名,但不能不要命
中国人向来看重虚名,甚至把名看得比利还重。什么光宗耀祖、衣锦还乡,什么贞洁烈女、贞节牌坊,都是老传统、旧观念。改革开放,全国人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忙着搞生产,对利看得越来越重。虽然观念有所改变,但对名看得还是相当重。名利名利,名在前,利在后。
有人说,中国人有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传统。个人出名比企业出名更容易,个人出名后可以带动企业出名,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这样的范例很多:娃哈哈的宗庆后,海尔的张瑞敏,万科的王石,蒙牛的牛根生。
确实如此,在中国做企业,先把企业家炒热确实能起到出其不意、事半功倍的效果。远卓品牌机构的“三位一体”理论就是讲,企业品牌、企业家品牌、产品品牌三者要互动传播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节省更多的传播费用。
但中国也有句古话,叫做人怕出名猪怕壮,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因此,企业家要把握名和利的尺度。要把名看成逐利的手段加以利用和控制,而不能被求名的心魔利用和控制。事实证明,同样被查出三聚氰胺,但伊利所受的影响却比蒙牛小多了,不是因为伊利的危机公关能力比蒙牛强,而是因为牛根生太有名了,聚光灯自然而然就指向了他。
企业家漠视品牌不行,太重视品牌更不行
很多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一路走来磕磕碰碰,非常艰辛。在实践中,凡事亲力亲为,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形成了固有的认识观和价值观。他们往往比较自信和偏激,拒绝接受新观念,用经验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方式经营企业,但由于大环境比较优越,也取得了很不错的市场业绩。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这次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那些沿袭老思路、漠视新观念的企业家就会处处受挫、举步维艰。而品牌是很好的市场竞争武器,因此,企业家应该祭起品牌大旗,投入市场竞争,才能让企业顺利度过难关,获得长足发展。
但中国人往往不是极左就是极右,往往会出现病急乱投医的现象。过犹不及,如果把品牌看得太重要,想得太好甚至想歪了,对企业的伤害将会更大。
企业家们需要正确的认识品牌,才能让品牌更好的为我所用。有四句话告诫企业家更好的理解品牌。
其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以平常心对待品牌,要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兼顾。
其二、品牌不是经营的目标,而是对善于经营者的奖赏,是自然而然的一个结果。
其三、品牌是帮助经营的科学体系,是一种方法,为经营服务。
其四、品牌不意味着大手笔投入,方法得当,低投入也能收获强势品牌。
企业家们,请你们珍重,因为祖国的未来要靠你们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