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谷底思维”
Belle · 2011-04-02 00:13 · 43507 次点击
很多企业活得久,并不是它们机会把握得有多好,而是控制风险的能力胜人一筹
我们无时无刻不是处于“经济周期”当中,不过,多数人们常常只会关心自己如何可以远离萧条困境,也就是我们前文中所谓的“反周期”之道,但却缺乏对自己为什么会陷入周期困境的深入反思。其实,不在谷底建立起一套关于经济周期的“谷底思维”,即使侥幸活过这一道,下次周期恐怕还是在劫难逃。
我以为,对于不少中国企业来说,谷底思维至少包含三点最核心的内容:第一,为什么我们的企业会受到经济周期如此之深的拖累;第二,与其过于关注谷底有多长,还不如多关注一下我们在谷底之中如何才能少犯错误。要建立一种有效应对谷底的文化。第三,恰当地面对谷底中的风险与机会。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某些企业,谷底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寻常的经济低谷,而是一个难以再次攀爬上来的深渊。对于很多多年来仅仅依赖加工,避开产业链中的前后两端,而只是在中间制造环节中发展自己的企业来说,尤其是这样。我们固然知道企业应该建立自己的品牌和渠道,企业应该注意研发。但两端的事情非常复杂,谈何容易。并且,我也不认为多数的中国企业很快就能够一下提升自己的品牌运作能力和研发能力。中国即使在10年之后,很可能还是一个制造大国。那么,我们就应该从制造大国的角度去想问题,考虑一下我们的企业策略。事实上,在向创新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的中间态。企业应该建立起一些可行的阶段性目标。在世界经济整体不景气的时候,中国企业应该要尽快抓住最核心的能力加以发挥,尽快摆脱已经很熟悉的、靠规模来获得市场竞争力的状况,瞄准二流和三流的跨国企业加以进攻,打败它们或者有效地蚕食它们的市场。而要做到这一点,企业保持灵活性,同时又要强化控制体系,至关重要。
其次,在我看来,寒冬也是经济生活的一个必然的部分,企业首先要过心理这道关,要改变心态,要建立迎接“谷底经济”的文化和企业行为方式。不要因为眼前的暂时困难而乱了手脚,忙中出错,或者错误地估计形势,进而盲动,而是真正地在危机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坦率地说,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企业的外部压力比较多的来自于旧体制的遗留问题,真正从市场层面引发的周期问题,我们遇到的并不多。在这个方面,西方国家、日本和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韩国,有大把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谷底来了,它既是苦难,又是机会。挺不过的企业多了,资产价格就会便宜。现在,有不少企业手里捂了一些现金,国内外也有不少好的资产,萧条成了企业进行资产收购的好时机。特别是到海外去收购,有的机会真的是诱人。不过在此,我向企业家建议“三思而后行”。
第一思:先扪心自问,如果不给自己画饼,你的企业五年之后可能会是个什么样子,这个收购对象在这个过程中真的那么重要吗?进行了这个收购,对你本来的事业会有什么影响?你的本业是否做好了应对长期严寒的准备?
第二思:如果没有经济危机,你是否会在当下就进行收购?促使你购买这个企业的因素中,时机和便宜的程度究竟各占几成,起了多大的作用?
第三思:如果企业是白送给你的(特别是国外的企业),你有没有管理上的必要人员和能力,这些人是不是可靠?在你的手里,这家企业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我想,如果一个企业对上面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就可以果断下手了。因为在多数情况下,现在这个时候,资产价格都一定是便宜的。但如果这些问题使企业的决策者犹豫了,那就要缓行,再观望一段。否则,就只有赌一下企业的运气了,因为人的理性毕竟是有限的。不过,经验表明,很多企业之所以活得久,并不是它们抓机会抓得有多好,而是控制风险的能力胜人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