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软实力:不变的理念与变化的文化
仪器信息网 · 2011-04-02 00:16 · 33934 次点击
变革的时代也是先进思想产生的时代,一切都处在孕育和躁动之中。按照邓正红企业软实力理论,企业软实力的使命是整合资源,而资源整合是由文化制导承担的,文化制导告诉企业怎么去整合,整合的目标就是实现价值创新。
对于这一整合过程,有两个因素值得关注:一是价值理念,一是企业文化。看上去这两个因素似乎属于同一个范畴,企业软实力权威专家邓正红先生认为,价值理念与企业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价值理念是企业核心不变的内容,企业文化是根据价值理念随环境变化生发出来的,企业文化需要不断创新。
遵循邓正红企业软实力构成公式:企业软实力=价值理念+商业模式,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商业模式。因此,在企业软实力中,价值理念是本,是核心不变的,企业文化是末,是时刻变化的,变与不变的统一就形成了对资源整合的制导力。
按照邓正红企业软实力理论,企业软实力对硬实力的作用,最关键的要素是价值理念和商业模式,其中价值理念代表企业的个性基因,也称核心理念,是永恒不变的,商业模式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创造的整合资源的程序和方法,是随需应变的,需要持续创新。
企业软实力权威专家邓正红先生指出,真正的企业软实力不是凝固的,而是像水一样,能够随心遂意地流动起来,就是把“软”的灵魂——价值理念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个环节中去,体现在员工对企业价值理念的认知认同认行(就是认真履行),体现在社会公众、顾客、相关利益者对企业行为和经营特色的良好评价。
企业倡导并实施的价值理念,必须体现在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技术革新之中;也应体现在企业员工的具体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行为之中。企业文化的创新,是理念和实践互动的过程,也是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技术革新、员工行为互动的过程。
这就要求企业创新企业文化时,不只是经营者身体力行地实施其倡导的价值理念,还应该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给员工在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创造一个自主管理的氛围,充分发挥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在连续经营发展中,形成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同时,企业经营的实践又在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制导下,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按照邓正红企业软实力理论,企业软实力=价值理念+商业模式。怎么看待这个企业软实力构成公式呢?邓正红解释,价值理念就好比流动的水,商业模式就像一个中转的水站,企业软实力的运作机理,就是一边将价值理念输入到商业模式中,一边又将价值理念从商业模式中输出,形成的整体价值氛围和资源整合的持续效应,就是企业软实力追求的生命状态。
企业要化解未来生存中的高风险和高度不确定性,必须拥有自己经久不变、经得起实践与时间考验、抵得住各种风险和冲击的核心内容,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这就是企业核心生存力,也是企业未来生存的主动权。从邓正红企业未来生存规律看,企业核心生存力由两部分构成,即不变部分和变化部分,不变的是企业软实力,变化的是企业硬实力,将变与不变统一起来,就是将软实力与硬实力紧紧捏合在一块,产生牢不可破的企业核心生存力。
海尔集团连续20多年迅速发展,在于其经营的“整合能力”比其他企业强,正是这种“整合能力”使海尔以年均80%的增速向前发展。那么,海尔的“整合能力”又是什么呢?就是海尔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说海尔是靠不断地更新观念和不断创新的企业运作的整合能力,形成了海尔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企业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其核心不变的价值理念,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一个企业的行为总是受这样或那样的价值观所支配。企业是否确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行为的成败。邓正红强调,价值理念源自对规律的把握和描述。核心理念中的“核心”,代表事物的本原,属于“物质”的范畴,“理念”,即人类对宇宙万物运动的感知和感悟,属于“认识”的范畴,二者综合起来,就是人类通过感知宇宙运动,从事物本原的规律性中总结出的用以指导人类行动(或活动)的规则。
核心理念的形成就是一个从物质到认识、从客观到主观、从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核心理念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它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简单地用一个公式来表示:核–心–理–念。“核”代表规律,“心”代表感悟,“理”代表思维,“念”代表执行(执著的行动或行为)。研究核心理念,应该从“心”开始,从“理”上去把握。
“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是海尔倡导并实施的根本性的价值理念,海尔把“报国”作为企业的使命,不但使其成为海尔企业文化的灵魂,而且将其体现到企业制度中,反映在员工的工作方式、交往方式等工作作风中。正是在这种正确的共同价值观支配下,海尔的每一个员工表现出了其他企业员工很少有的工作热情,也激活了人们潜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更新观念是海尔成功的秘密所在。
众所周知的海尔“砸冰箱”事件,其实就是在“有缺陷的产品等于废品”观念的前提下,对产品高质量的创新举措。在海尔看来,企业为适应市场变化,首先要观念先行,要不断地转变原有不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旧观念和思维方式,并尽可能地以新的理念和思维方法来指导企业的行为。这就是海尔的对市场的“悟性”,也是海尔企业文化成为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在海尔有很多在其他企业很难实施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如“OEC管理”、“SBU(事业策略单位)管理”、“三工轮换”、“市场链”等。这些管理创新的措施之所以在海尔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海尔倡导了一系列体现时代规律的价值理念,如:“赛马不相马”、“先难后易”、“国门之内无品牌”、“只有创业、没有守业”、“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等等,正是这些理念的先导作用并深入人心,才会有企业员工遵守企业制度的自觉行为。
当今时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在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在于核心理念,企业文化因核心理念而生。《基业长青》作者柯林斯和波勒斯说:“高瞻远瞩公司小心地保存和保护核心价值,但是核心理念的所有表象却都可以改变和演进。”“最重要的,是不要把核心理念与文化、战略、战术、作业、政策或其他非核心的做法混为一谈。
日久年深之后,文化标准必须改变,策略必须改变,产品线必须改变,目标必须改变,权限必须改变,管理政策必须改变,组织结构必须改变,奖励制度必须改变。到最后,公司如果想成为高瞻远瞩公司,惟一不应该改变的是核心理念。”企业软实力权威专家、企业未来生存管理思想创立者邓正红先生强调,高瞻远瞩公司的核心价值基础稳如盘石,不会随着时代的风潮变异;在某些情况下,核心价值经历百余年而一成不变。高瞻远瞩公司的基本目的、生存原因可以作为千百年的指路明灯,就像地平线上恒久不变的星星一样。
邓正红企业软实力理论指出,企业软实力掌握了规律,就处于变与不变之间。所谓变,就是根据环境变化,如何及时调整资源整合策略,以适应变化,应对变化。所谓不变,就是企业软实力的核心部分诸如诚信、责任、创新等遵循事物规律的内容是绝对不能改变的。企业软实力坚守的是核心,表达的是应变。用儒家一句最经典的话概括,就是“至诚不息”。“至诚”是相对于本质,是不变的,要绝对忠诚;“不息”是相对于形式,是多变的,要永不停止。
按照邓正红企业未来生存管理思想,核心生存力的最大效应在于遵循企业未来生存规律,即将应变与永恒的创新追求融为一体。创新是企业软实力的灵魂,企业软实力之所以指引企业未来生存,在于其持续推动企业创新,不间断地为客户提供价值、创造价值。创新本身软硬兼备,是变与不变相结合的核心生存力。
作为软的部分,创新是核心理念,反映了世界变化、变革的客观规律,这是永恒不变的法则,是构成企业软实力的基石;作为硬的部分,创新是理念见之于行动的能力,就是创新行动、行为,其结果反映了市场瞬息万变的需求,就是满足顾客更多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因此,普及创新理念,提升创新能力,是现阶段企业保持活力,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核心举措。
企业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并非是要改变企业的根本性的价值观。如海尔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和“真诚到永远”的核心价值观是不能改变也不应该改变的。然而,在坚持这些根本性的正确的价值观前提下,企业对一些具体的日常的价值观念又应随企业发展的需要不时地作出调整,使企业文化青春常在,充满活力。
海尔企业文化重视创新企业文化。海尔在起步阶段,体现真诚为用户理念的是“不合格产品不能出厂”的严格管理。海尔在发展阶段,又从提供优质产品到提供“一条龙”的优质服务;从一般的售后服务发展到为顾客售前的设计服务;从OEC式的严格管理到倡导员工人人参与“SUB”式的自主管理;
从争行业老大到创世界名牌;从事业部制组织到业务流程再造今天,海尔更是满怀壮志奋进世界500强,为在世界打响“中国造”不懈努力。可以说,海尔每前进一步,都是观念更新在先,以新的理念指导全体员工,正是这些与时俱进变革的理念,引领着海尔不断地“再赢一次”。
创新企业文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企业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个创新的过程就是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核心不变,时刻在变”,邓正红企业软实力理论中的“轴心运转时刻模型”,着重阐述了价值理念、商业模式在企业软式力结构中的内在关系。在这个模型中,时针、分针、秒针分别代表企业战略、战术和执行,“三针”运转构成商业模式,而核心是价值理念。
核心主导企业未来生存战略,是大方向,时针是推进未来生存战略的阶段性战略,分针是服从阶段性战略所采取的策略和战术,秒针具体执行企业战略战术。“三针”始终围绕轴心运转,代表商业模式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邓正红表示,重要的已不在于企业有没有价值理念,而是商业模式如何围绕价值理念运作创新,实现资源整合与顾客价值需求协同前进。
商业模式创新包括由观念(思维模式)的创新到制度和技术创新,由制度和技术创新到企业员工的行为创新。不少企业往往会在经营成功后,停步在成功的经验和思维模式上,以为只要坚持这些经验和思维模式,就能获得新的成功。殊不知,在不断变化的市场面前,经验和思维模式只能证明过去,而不能保证未来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