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研发中的谋全与攻坚
Belle · 2011-04-02 00:20 · 37111 次点击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在孙子看来,推行“全胜”战略是理之所宜,势之必然。它对己方来说,代价最小;对彼方来说反抗最小;对普通民众来说,灾难最微;对天下来说,获益最大,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最合算的博弈。孙子推导出用兵的最上乘境界:“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孙子的“全胜”思想,并非理想主义地“求全”,而是出于战争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可预估的问题有充分考虑的谋略,确切地说是“谋全”。所谓谋全,就是在战争起点就在谋略上占据制高点。
影响战争结果的因素很多,天时地利人和,一个细节都会导致胜败局势变化。影响研发成败的因素一样是天时地利人和。即使开始有十分把握的起点,也会由于各种原因,最后也许只能得到7分8分。如果在开始就是5分把握,最后必然是失败的命运。
技术越底层越难以突破。研究一个新的模型或者算法,如同攻城:劳民伤财地准备攻城装备,将帅怒不可遏,战士如蝼蚁般地爬城,死伤三分之一,而城仍然不能攻克。所以攻城是不得已的选择。
在技术研发的术语中,这叫“风险”。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不能保证达到目的,这就是最大的风险。
研究底层技术,需要智力精英不断地思维突破,大量数据,反复试验,不断失败,运气好能获得聊聊几个百分点的提高,又要长期观察确定稳定,才能投入产品——这尚且是在顺利乐观的假设下的结果。一个文本检索算法,世界上不知道多少精英在研究,文章层出不穷,又有几个人的结果能产品化?工业研发追求的是做出产品,而尽一切可能回避那些普遍性的问题,而学术追求的是解决普遍性的问题,这就是它们的最大区别。
是以孙子曰:不知战之害者,亦不足与语战之利也。
依赖可靠的技术,而不依赖不可靠的技术;
充分利用丰裕资源,而减轻对稀缺资源的压力;
设计容易控制的逻辑,而避免不易控制的逻辑。
所以这个理念换个名词就是“可依赖战略”,和孙子的“谋全”战略异曲同工。“可依赖”通常伴随着形式上的简单。孙子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伐谋”者,运筹帷幄而已,相比于指挥千军万马作战,的确简单了很多;而一项举措,有可能许多年后才能显出效果,相比于手起一刀人头落地,这个决断过错又复杂了许多。一个规律也许是摆脱不了的:越容易做出的决定就越会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
但是战争是无法避免攻城的。做技术同样无法避免技术攻关。
“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这里的核心思想就是“顺祥敌之意,并敌一向”。技术研发制胜之道,同样是将瓶颈转移到一点,集中优势力量攻克。
问题的等效转化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等效”能使不可实现的目标变得可实现,使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
技术职位的新手常见错误:
1)谋不全。在于不分主次、轻重和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追求”大而全“。“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2)轻战。幻想能只手擎天,力挽狂澜,一举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难题。就像轻敌的将军,以为天下无敌,四处作战而四处碰壁。
3)畏战。过分估计困难,不敢攻坚,总在试图寻找“万全的方案”解决眼前问题,而把太多的问题留给了“以后”再考虑。结果就是问题曾出不穷,四面楚歌——人的压力和工作量一点都没有减轻,而产品也象一件补丁摞补丁的破衣服。
轻战和畏战,看似矛盾,实际上却总会在同一个人身上发生。根本原因就是“谋不全”。
攻坚从没有必胜的把握,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坚”。转移了瓶颈、规避了风险,剩下就是一场赌博。赌这个字很不好听,但也找不到更加合适的词语。战争就是大大小小的赌组成的,不同只是,善赌的人懂得如何制造一个能让自己胜算最大的局面。
按照风险投资者的方法:十项投资,有2项能盈利,3项倒闭,5项不赢不亏,那么投资公司便可以运营下去。技术创新的试验同样如此:十次试验中,2次成功,3次失败,5次胜败不明,即是健康的技术进步之路。5次胜败不明,留下了继续尝试的入口。2次成功,能够产品化,已经是很理想的结果。
如果成败之比小于2:3,则说明攻城计划过于激进,超出了现有条件的承受力。
但是,如果追求十战十胜,同样是不利于技术发展,因为那只能说明思维局限,没有创新,不敢尝试。“躲在一个原子弹都打不到的地方”,确实能够全身而退,但那样显然也无胜利可言。
可行性分析,是攻关的第一步。技术攻关的胜算几成,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世上从来没有奇迹。技术是最可靠的,也是最不可靠的。技术发展史上,从来没有过上帝——说一声要有光,于是有了这个世界。所有的天才都是站在前人的肩上。尤其在工业界,一个技术方案是否可行,不能有半分侥幸心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100%的可能我们也做不到。“兵贵胜,而不贵久”,只做能做到的事,这是攻关制胜的第一步,显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足够可用的资源,是攻关制胜的第二步。什么叫“能做到的事”,就是“只要投入足够人力、物力和时间,就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人力、物力和时间,统称为资源。
识别并解决瓶颈,是攻关制胜的第三步。攻关成败,就像赶羊——赶羊的人从来只赶跑在最后的羊,而不是赶跑在最前的羊。也叫“木桶理论”,一个木桶由许多木板箍成,桶的容量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木板。攻关成败,决定权在瓶颈,而不在技术特长。
风险管理,是攻关制胜的第四步。攻关都是赌博,做最大的努力,同时也要做最坏的打算——输了怎么办?项目全盘崩溃?最近一部不伦不类的“八零后”电视剧《奋斗》中有这么一场:房地产公司把决策权给了一个“天才”的青年,花光了所有预算,楼仍然没有盖起来,资金断链,董事会不得不把楼盘全部卖给了另一家公司,直接损失3亿。
第五步,就是执行。执行,要求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和智慧;执行,要求把握概念一致性,不能偏离主题;执行,要求把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执行,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就像艺术体操:每个动作到位,那么给人的感觉是美和协调,如果伸出手臂是弯的、空翻是滚的、站立是歪的,那就成了滑稽表演。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成功的技术攻关,如决积水于千仞之溪,如转圆石于万仞之山,水到渠成,势如破竹,而绝没有半分侥幸。
”举重若轻“,岂是“性格”二字就能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