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造”离我们有多远
仪器信息网 · 2011-04-03 01:11 · 42965 次点击
史英明是南昌江铃汽车集团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信息部部长,2006年12月,以供应链为主体的信息化项目在公司全面启动,自此之后他感觉到自己和整个团队从幕后被推向了台前,他不仅要和公司内部部门打交道,包括采购部、质量管理部、制造部、财务部、市场部等,还要与用户和合作伙伴不断交流,比如主机厂、零部件供应商、第三方物流公司和4S店等,花在沟通上的时间比过去增加了很多。在与史英明的访谈期间,他也不断地接听电话,听取项目组成员的汇报沟通,这让我们切实感受到这个中年人所承担的信息化压力。
其实,江铃发动机公司的信息化只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IDC曾经对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上百家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过访谈调研,涵盖了汽车、服装、钢铁、生物制药、机械设备、半导体等多个制造业行业,企业的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访谈中,我们切实感觉到,继以大规模机械设备和流水线应用为标志的工业化改革之后,信息技术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业的企业家所关注,并已经开始成为实施差异化竞争的新手段和新工具。很多企业开始设立信息化部,或者把原先归属于财务或者行政部的IT部门独立出来。IT部门的工作重心也从公司网站的开发维护和用户的电脑支持转向财务、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实施和支持,有的甚至向更高层面转移,例如多模块的ERP、以产品数据管理(PDM)为核心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以及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的规划与实施。此外,无论是国际制造业ERP解决方案巨头Oracle、SAP,还是本土的用友和金蝶,它们的业务在高速增长,行业渗透度也在不断提升,这都印证了IT应用水平已经开始被中国制造业企业家们纳入了核心竞争力的范畴。从图1可以看出,虽然美国次级贷引发的金融危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以出口为主体的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发展,但是IDC预测,中国制造行业整体IT投入在2008到2012年仍然会保持10.7%的持续稳定增长。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驱动力使得中国制造行业IT应用整体升温?
2006年以来,整个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各种危机与挑战。劳动力成本、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在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这导致出口产品价格随之上扬。同时,越来越多与环保有关的法规和政策也不断出台,这也直接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特别是质量控制成本。比如,一双要销售到欧盟国家的皮鞋,需要企业提供超过600项的检测数据。在“鞋都”温州,一些规模小、单纯靠成本优势代工的制鞋企业倒闭了。此外,因质量问题而导致的产品召回事件影响深远,严重损害了中国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中国制造行业整体利润的下滑,这使得企业家们不得不寻找有效的手段来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我们发现丰田精益生产(TPS)咨询顾问团队开始入驻温州来为企业提供制造咨询;在欧美盛行的SixSigma质量控制标准也不再只是跨国公司的独门秘诀。对于那些渴望成为世界级管理者的企业家们来说,IT技术最终会成为落实到每个流程、每个控制点的利器。
如果从全球的视野分析中国企业近两年来遇到的危机与挑战,我们就会发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在若干年前也曾经遇到过极其相似的问题。图2描述了世界制造业企业发展演进的四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所具备的能力和特征。从总体企业数量上看,IDC预测中国98%以上的中小制造企业会在2008~2012年的五年间加速整合,尤其是在消费品制造业的企业。
随着中国诸如海尔、联想、温州人民电器等全球性乃至世界级制造企业的不断涌现,密集分布在温州、宁波、东莞一带的中大型企业正在不断强化自主品牌,从原先以出口代工为主的小型跨国公司演化为全球性制造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的协同整合能力和制造效率将成为企业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力。未来一部分中国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将成长为像DELL、空客等拥有品牌、设计和供应链的整合和管理能力的虚拟化企业。其实,美特斯邦威和PPG已经证明了这种运营方式在中国繁荣的可能性。
勿庸置疑,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信息化方面的最佳实践值得中国企业参考,但是我们也应该深刻理解中国整体制造环境的特殊性。然而,相当一部分中国制造企业家和CIO们期望导入基于发达国家制造行业的IT应用或者整体ERP产品,建立管理流程,改变流程和组织架构,以实现运营效益的显著提升。其结果是,他们常常发现ERP和SCM带来的内外部协同效应并不明显。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一点:中国制造的特点是产业链长、高度分工、劳动力资源充沛、客户对于产品和生产时间的需求不尽相同。作为研发和供应链管理的载体,IT技术提供的密集信息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用复杂度非常高。这些企业在应用IT技术时没有考虑到中国制造业的自有特征:中国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一个高度细化分工的产业链,提供了鲜明的产业集群效应、竞争优势和相对较低的制造成本。在可获取低成本劳动力和丰富的市场资源背景下,整合资源的能力成为企业生存发展和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而整合资源的能力是由企业的信息流、优秀的管理、研发人才和高效的组织结构直接决定的。供应链上伙伴的能力也是供应链系统完善与否的关键因素。IT供应商如果对制造企业生产计划提供可视帮助并创建灵活的供应链,最终则将获得双赢。此外,整体产业升级和技术含量增加导致产品开发需要很多企业同时参与、同步开发。基于完善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协同研发就更加重要。
在具体的IT应用方面,通过对中国制造行业主要IT软件和服务厂商的调研,以及对包括汽车、高科技、半导体、消费品制造、钢铁以及生物制药等关键子行业制造企业CIO的访谈,我们发现,由于新产品引进效率带来的协同研发设计PLM市场和整合式的供应链管理需求拉动的SCM市场已经开始升温。此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也开始受到主要是半导体制造、高科技和医疗设备制造企业的青睐,以提高工厂流程的透明度和可控性。
借鉴发达国家基于流程、规模化制造驱动的工业化改革成就了很多中国企业高速成长壮大的辉煌。然而,当前中国制造业的趋势是更细的专业化分工,更多的企业参与合作,这使得产业链不断延长,管理也更加复杂。而且制造环境已实现连通,垂直整合型企业的时代早已过去。要在这个连通环境中生存下来并蓬勃发展,中国制造企业必须朝着协同决策环境的方向迈进。单一的企业内部面向流程化的IT应用是远远不够的。打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供应链管理平台、协同技术平台及工业计算机信息集成管理平台,提升整个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我们相信,如果将中国制造特有的管理思想、经营理念、运作模式注入到IT技术的应用实践中,将帮助中国制造业基业常青,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从优秀到卓越的全面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