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当以全球化方式运营
仪器信息网 · 2011-04-05 08:33 · 43150 次点击
“部分产品的召回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地位。但’中国制造’真正的软肋是研发,中国制造业亟待向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升级转型”。
规模列全球第四大的环球资源电子产品及零配件全球采购展在香港举行。本报记者现场采访的多位欧美全球采购专家,主动为“中国制造”如何度过信任危机支出高招。
采购专家们在接受专访时还表示,“中国制造”的全球优势明显,以印度为首的东南亚制造短期内不会形成实质性威胁。
海外买家采购热潮不减
基于人民币持续升值以及原材料不断涨价,中国商品出口竞争力不断受到压力。“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也一度受到全球拷问。近期美国最大玩具商美泰(Mattel)公司,由于玩具涂料含铅成分过高,在全球范围内召回82.4万件中国生产的芭比玩具,更是集中引发了海外市场对中国产品质量的关注。
针对这一话题,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环球资源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韩礼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评论称,美泰召回事件很大程度上是美泰自己造成的,“中国制造”商只是按标准生产。标准可能随时会变,而且不同国家和地区关于产品的质量、外观、安全、环保的标准都是不同的,这一点上采购方应该与生产商做好良好的沟通,使生产的产品达到相应的要求。“美泰不能把责任归咎于中国工厂,作为一家负责任的美国大公司在产品下单后,没有对供应商进行一系列的产品监控这是不应该的。”
“无论是制造商还是出口商,都有责任全力以赴确保供货质量。”韩礼士引述调查数据称,绝大多数中国供应商都在近期加大了投资以提升产品质检水平。
“在美国没有人不买中国产品。”年销售总额逾500亿美元的世界采购联盟CEOChrisSellers告诉记者,即使近年来出现中国产品召回事件,该联盟的成员企业也没有削减在中国的采购量,今年采购额将超过100亿美元,占该联盟全球采购的25%。
此间商务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2006年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采购额已经超过3000亿美元,约占他们全球采购总数的三分之一。
制造升级再提议程
与此同时,多位买家和专家为“中国制造”如何度过信任危机支招称,“中国制造”真正的软肋是研发,“中国制造”业的优势过多地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亟待向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升级。
曾担任美国第二大玩具公司总经理、布克斯东现任执行董事陈永伦认为:“’中国制造’不应当老是做低端产品,虽然低价格对进入市场有利,但是对长远发展无利。注重技术改良和创新的高端市场同样也非常广阔。”
环球资源韩礼士则呼吁,中国企业应该向当年日韩企业学习,更新生产设备同时加强和买家沟通。据其介绍,以前日韩企业进入欧美市场也曾碰到不少类似问题,但当时他们采取了积极态度并提升自己制造工艺。
美国魔声线材公司(MonsterCable)首席执行官李美胜则表示,中国供应商应该有能力应对每个国家对于产品质量的不同标准,不断创新,拿出高品质的东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彰显优势。
东南亚制造不足惧
随着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中国制造’的全球优势正在削弱,而东南亚地区的制造优势崛起”的说法不胫而走。不过记者近期在上海、香港等多个采购展现场采访了解到,绝大多数采购商都在力挺“中国制造”。
比安达精机(马来西亚)股份有限公司经理认为,“’中国制造’逐渐不敌东南亚的说法”为时尚早。“你们这里普通操作员平均工资900元人民币,我们那里要翻你们一倍,达到1800元一个月,这还是在人民币升值之后的数字。不仅劳动力成本上没法和中国比,中国的产业链条也远比东南亚完整”。
另外,多位买家表示,印度制造短期内不会对中国产生威胁。世界采购联盟的Sellers称,“中国制造”无论在技术、市场推广上都比印度积极,印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追上来。而布克斯东陈永伦则认为,东南亚地区确实正在分食全球制造的大蛋糕,也有可能攻陷中低端产品,但在21世纪,不会对“中国制造”产生实质性的威胁。“’中国制造’有个不断升级转型的过程,部分制造业外包到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并不足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