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导向的管理与觉悟导向的管理
Belle · 2011-04-05 08:34 · 42094 次点击
同样地应用到企业的管理上.东西方的思维好像也是不同的.记得零售商店用的收银机是美国人在19世纪发明的,因为他们发现商店记录的销售额和实际出货数量有差异,也就意味着有收银员中饱私囊.在这个时候,他们并不是坐下来和店员们开会,大讲廉洁正直的重要性,并把没有偷钱的员工评为先进,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是研究怎么样才能有一个系统让店员即使是想偷钱也干不成?就这样收银机被发明了出来.再放大一点说,现代企业管理是通过清晰定义的架构,职责,流程,制度等手段实现运作的-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这些手段的总和统称为”工具”,因为它们都是实现管理目的有型的工具.同时,我把思想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这类的管理方法统称为”觉悟”,因为它们都是期望员工的觉悟发生变化而实现管理目标的.回到前面的例子,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就是以工具导向的治国思想而期望出现一个”圣人”就是以觉悟导向的治国思想;采用收银机就是以工具导向的零售店管理思想而廉洁教育就是以觉悟导向的管理思想。
毫无疑问,目前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倾向于采用以工具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因为这已经被无数企业证明了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但很有意思的现象是目前相当多的国内企业虽然从意愿上是采取工具导向的管理模式,但实施中却体现出了彻底的觉悟导向管理。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工具导向的管理模式为什么会不知不觉地变了味?其主要原因有四个:
1)伪工具太多:工具导向意味着我们需要有好的”工具”.工具的好坏对不同的企业来说都是相对而言的,但大的原则应该做到清晰与全面.先说一下什么是清晰:不少的企业也制定了很多的制度,流程等等,但仔细一读,发现几乎全部都是思想教育的内容,比如说:“该岗位的员工一定要对本职工作尽心尽职,不产生差错”;“员工必须按照各项操作规程操作”等等,这就是典型的”伪工具”.一个真正的”工具”应该是在不同的人解读时都会有完全相同的意思,而且会很清楚地告诉所有人具体的动作是什么,而不是采用什么思想态度.其次,全面不是意味着所有的地方都需要繁复的条文,而是指要抓得住重点,能够管住关键控制点,不要出现对垃圾出门有很详细的制度而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却是一片空白的情况。
2)对结果和手段的颠倒:很多企业家认为一个企业运作的最高阶段就是以强大的企业文化来约束员工的行为,促使员工在即使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时也能够按照原则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是毫无疑问的.但问题是他们往往会忽略了以觉悟为导向的管理其实是一个结果而不是手段,也就是说当一个企业通过各种工具的运用,在已经建立起了强大的文化和习惯后,然后才具备过渡到以觉悟为导向的管理,而期望先提高大家的觉悟,然后再去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或者以文化取代管理地愿望都是错误的。
3)对工具的理解太狭隘:规章,制度和流程等等都是一些常用的管理方式,也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管理工具.其实工具的种类很多,而不仅仅是那些规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书面文件.比如说,一个与下属的定期一对一工作回顾就是很好地管理下属表现的工具.如果对工具的理解过于狭隘的话,那会造成有很多的空白点是只有通过个人觉悟来实现,那也就无法真正体现工具为导向的管理。
4)实施”法制”而不是”法治”:企业管理的工具是什么?其实它的本质就是企业运作中的法律或者说是游戏规则,只有所有人都真的是遵循同样的游戏规则它才会真正起到作用.一个工具导向的企业,一定是强调法治而不是法制的企业.企业中法制”是各项规章制度的总和,而”法治”则是指依照规章制度来进行治理.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法制的本质是人治而法治则赋予了规章制度最高的权力.之所以有不少的企业看上去规章制度很健全,但是本质上还是一个以觉悟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在于有了制度不执行,或者执行不严格,慢慢地就完全放弃了”法治”,转变成了一个以觉悟导向的管理–完全受制于个体的主观判断。
总经理们总是喜欢苦口婆心地教育下属,在大会小会上把同样的东西翻来覆去地讲,这是典型的以觉悟为导向的管理方式,效果几乎等于零.我的建议是忘掉所有的思想教育,想想看有什么方法能够设计出一些真正有效的”工具”(不仅仅是规章制度)来,用这些工具来实现管理的目的.不要把企业的成功寄托在所有的下属都是”明白人”这个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