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进步/新概念——十八论不确定度论

  史锦顺 ·  2011-05-28 06:15  ·  72999 次点击
**回归/进步/新概念——十八论不确定度论**
史锦顺
测量中的不确定度概念,在1974年出版的《科学技术测量基础和常数》(英文原版)中已用。每个物理常数都给出不确定度。
物理常数测量,是一种特殊的测量。由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利用当时世界上最准确度测量仪器,对宇宙间最稳定的量值(物理常数)进行测量。每个量的确定,都是世界水平的工作。
这里介绍一位我国物理学家。我上高中(1953年)时,物理课本上所载唯一的近代中国物理学家,是叶企孙(原教科书上是“逊”,现在通常写“孙”,也写为“荪”),说他测得的普朗克常量h,是世界上最准确的。叶先生生于1898年,卒于1977年。1926年任清华大学第一任物理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随清华物理系转入北大。我1956年考入北大时,他是北大物理系学生仰慕的泰斗之一。他是因物理常数测量而闻名的中国科学家(他的其他学术成就在磁学方面)。
物理常数的测量水平用不确定度表征是恰当的。因为,在测量物理常数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区分开测量仪器误差和被测量的变化这两项。
物理常数测量是测量科学金字塔的塔尖。那里恰有“不确定度”的宝座。而在广大的测量领域和必须严格区分测量仪器误差和被测量变化的计量领域,实在是不能用不确定度。本人前有十八评,后有十八论,就是说明一个意思:不确定度论对通常的测量和计量,实在没法用。
请不确定度先生回归到金字塔的塔尖上去,不要在下边扰民了!
-
国际上推广不确定度二十年了。2004年达到高潮,VIM(2004草案版)把误差论的主要概念。从第一版(1984)、第二版(1993)的正文移到附录,大有取缔的架势;而到2008年正式出版的VIM第三版却有重要变化:
1把误差论的主要概念重新列入正文;
2在包含区间的条款中,用了真值的概念;
3说对物理常数来说,真值是可知的;
4说在标准的误差可略的条件下,误差是可知的。
我认为:VIM虽然没改变不确定度论的基本立场,但用真值概念,承认真值可知、误差可知,这是在向误差论靠拢,是重要的进步。我们欢迎VIM的进步!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消息。美国NIST(相当中国计量院)在2011年4月公布其最新铯原子钟NISTF-2指标时,竟是“不准确度”(inaccuracy)。用了二十年不确定度,上个月,居然用起那不确定度论不准用的不准确度。妙哉。值得欢迎的新动向!
-
我们换个话题吧。误差论有哪些局限?该怎样发展测量计量学?
我们向世界表明,我们可以拿出新东西。笔者提出一套新学说:叫“新概念测量计量学”。新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引入变量的两类测量的新概念;理顺误差分析思路的测量方程的新概念;代换真值的误差方程的新概念;改进阿仑方差的自差统计的新概念。另有计时、测频、测距、测速、群时延、微波阻抗等新概念。
本轮评论18论(前有18评),到此结束,欢迎批评。

1 条回复

redplum  2013-01-27 07:50
我来了我来了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