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Alu ·  2007-10-23 12:52  ·  54810 次点击
很好的一遍文章,给大家看看。
作者:杨钢
序言
《孔子家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国制定了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被沦为了奴隶,如果有人肯出钱把这些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买回来,可以凭“发票”到鲁国国库领取“国家补偿金”。这个法出来后,大大推动了鲁国的人救赎行动,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子贡是孔子门下最有钱的弟子之一,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一位鲁国奴隶,于是花钱把这个人赎出来。子贡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高尚一些,于是把那些“收据”、“发票”全部当众撕毁,并声称:愿意自己承担所有的费用,不向国家报销。这个行为轰动了整个社会。
子贡回国去见孔子,孔子吩咐学生说:子贡来了你们拦住他,从此我不想再见这个人。
子贡感到很委屈。于是他冲破阻挡,见到孔子。
孔子说:“你的行为没有损害你自己的行为价值,却损害了国家的法律。”
子贡的榜样被舆论传播之后,产生了极大的恶劣影响。因为后来者再也不能以正常的心态去国家报销,而因为不能有效地实施这种报销制度,肯于出钱赎买的人就越来越少。
在子贡看来,他做得非常“好”。而在孔子看来,子贡虽然做得“好”,却没有做“对”。
做对不是自己主观认为的“高尚”、“好”。子贡的做法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所以自然会影响到政策执行的效果。任何工作只有符合客观要求,才能进入可执行的过程,从而达到预期的效率和效果。
做对就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或者最好。这是一条简单的道理。
很多时候,我们拼命努力地工作,我们为了工作放弃一切,也损害了一切,包括损害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朋友、我们的环境和自然,可是到头来,我们会发现:我们所做的可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所付出的,在别人看来,可能只是像一群辛勤的蚂蚁,把一块石头搬回了巢穴:我们所搬回的,无论如何,也只是一块石头。在大多情况下,做好并不导致做对。
如果你去问一个人,你会看说明书吗?我相信每个人都会说:“会”。如果你再问一个人,这里有一只螺丝钉,还有一张关于如何将螺丝钉拧上去的说明书,你认为这个人会把螺丝拧好吗?很多人会说:“肯定会啊。”可是我告诉你,在大多数情况下,80%的人不会把那颗螺丝拧好!因为他们并没有仔细看说明书。他们会在失败第二次、第三次的时候,才会想到说明书,才会在看说明书以后,幡然醒悟。
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不对?
为什么我们总是犯这样幼稚的错误?
我们已经太久地沉迷于习惯性思考,我们总是习惯于怠慢、看着办、模棱两可和差不多,我们从没有想到工作就是去做对的事情,做对就是做符合要求的事!
我们不仅可以把事情做对,而且还可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才是最便宜的经营之道!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质量管理大师克劳士比先生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讨论课。
这就是本书的内容。
本书以一个狗狗寓言开头,引出克劳士比以及他的三个弟子参加的一次讨论课。在克劳士比引导带领下,三个弟子展开了激情热烈地讨论,层层揭开,步步深入,向人们清晰地展示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全部内涵。
本书通过寓言和讨论的形式,向人们阐述了一个古老的成功法则。书中故事寓意深刻,充满魔幻色彩;讨论海阔天空,囊括古今中外;循循善诱,彰显大师本色;深入浅出,尽是人生真义!
正如书中所言,“人们用这种成功的方法,在任何地方都获得了成功!”相信本书能够帮助您在工作中、在人生事业上得到成功,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够读到本书,用这个法则去获得成功。
从前,狗狗们住在1号山庄里。它们最喜欢吃骨头。它们过着快乐的生活。
突然有一天,山庄的外面来了一群狼。它们在一夜之间吃光了所有的骨头,而且还准备占领狗狗山庄。
狗狗们只好在长老的带领下,撤离1号山庄,长途跋涉奔向2号山庄。
到达2号山庄的时候,狗狗们才知道,这是他们的祖先们最早住过的山庄,但是山庄里的骨头早已吃光了。
所有的食物都已经快没了。如果在1天之内还找不到足够多的骨头,就会有一些狗狗饿死。
狗狗长老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在会上,狗狗长老向狗狗们宣布了一个重大的秘密:
“狗狗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要带你们到2号山庄来吗?相传,狗狗世界里的第一任长老、我们最伟大的先知克鲁德长老,就住在这里。他为我们后代准备了一个藏宝图,我们在最危急的时候,可以通过这个藏宝图,找到足够多的骨头和水。”
狗狗长老打开了藏宝图,图的上面是一些标记。图下面有一段简短的说明:
在山庄的后面,有一座山,按照藏宝图上的指示,有三条秘道可以通往A、B、C三个藏宝点。
通往每个藏宝点的路都很长,每隔一段路就会有一个交叉路口。
每条秘道里都有100个陷阱,掉进去会有生命危险。
在秘道里可以找到其它的帮助,但需要自己去观察。
每一个点都可找到骨头和水,但藏宝点是可以变化的:
只有当初升太阳的第一缕阳光照在门上时,秘道的门才能被打开;
如果在太阳落山之前找到宝藏,就可以拥有无穷多的宝藏。但通常这是不可能的:他必须准确无误地通过100个陷阱,并且在每一个交叉路口不迷路;
如果在月亮升到天空中央的时候找到宝藏,就可以拥有足够100只狗狗吃1年的骨头和水;
如果在第二天太阳升起之前找到宝藏,就可以拥有足够100只狗狗吃1个月的骨头和水。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狗狗们所有的食物恰好只剩下3根骨头、3袋水。
三只最聪明的狗狗聪聪、明明和慧慧被选作了执行此次任务的勇士,它们每人被分给了剩下的最后的各1袋水、1根骨头,这也是狗狗们最后的希望。
聪聪、明明和慧慧被带进了长老的帐篷。
月光如水银般静静地泻在山庄后面黝黑的山脊上,在背光的地方,可以看见的只是一团漆黑。秘道的门就隐藏在那里。
长老向他们宣布了一个更加秘密的秘密:
“这次的灾难,对于我们狗狗家族来说,可能是一次灭顶之灾,也可能是一次天赐良机。”看见三只聪明的狗狗都吃惊地瞪大了眼睛,长老继续说道:
“这是德鲁克长老的一个预言。这个预言告诉我们,我们有可能不是狗狗!”
“我们不是狗狗?那我们是什么?”三只狗狗齐声问道。
“我也不知道。但是每一位长老在接受上一任长老的权杖时,都会被告知:我们是一个伟大的生灵族类。当有一天,某一个巨大的灾难降临时,正是我们发现自身的时机。这个时机——我认为现在已经来临了。”
长老把那张藏宝图翻过来,在藏宝图的背面,有一行极其模糊的字迹,它是这样写的:
那个遵循我们之中伟大法则的狗狗,就是找到秘密的狗狗。
“这是什么意思?”
聪聪问道,他是性格最急的一只狗狗。
“我们的祖先因为违背了一个伟大的法则,而使我们变成这样,并且终生为食物而劳苦。我所知道的是,如果有一天,我们之中,有一只狗狗发现了这个法则,我们就会变成原来的我们。”
“所以,这次行动不仅仅是完成找食物的任务,还要发现这个法则。”
明明问道。他是一只善于从宏观层面思考问题的狗狗。
“是的。伟大的预言已经开始,而命运已经降临到你们头上。向前走的门马上就要打开,但谁也不知道结局。
“我唯一要给你们的忠告是: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探险之旅,它是一次生命的旅程。善用你们已学会的所有知识,并且创造性地发挥。也许,你们中的一个,会带领我们狗狗家族,改变我们的命运。”
“我们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慧慧说道。它是一只有着坚强意志的狗狗。
“不但要努力,还一定要有结果!”长老又一次告诫三只狗狗。
“我知道你们每一个都忠于我们的家族,也都很勤奋努力,不找任何借口,愿意把事情做到最好,但‘愿不愿意干’和‘能不能干成’是两回事,你们要做的是:不仅愿意去完成这次任务,还要善于完成,并且最终完成。”
三只狗狗上路了。
天色已经发亮,东方的地平线上,迷雾正在消散。一道强烈的光线,正在穿透重重迷雾的最后一层阻隔,到达山庄背后的山顶,接着,它一下子照亮了通往秘道的门:
芝麻开门。
聪聪第一个冲进了秘道。
秘道里的光线一下子变得很暗,在通向灰暗远方的深处,更是看不见一丝光亮。也没有任何声音,墙壁上结满了蛛网,聪聪深吸了一口气。这时,他听见“叭”的一声,一滴水滴在他的额头,他打了一个激灵,步入了茫茫黑暗之中。
大约向前走了100米的时候,聪聪突然感觉到脚下一软,“呼”地一声,他心底一惊:糟了!几乎与此同时,他头朝下直直地掉了下去——
“咚”的一声,聪聪的头重重地撞在陷阱的墙壁上,他感到头顶上撕裂般火辣辣地疼,血正在汩汩而出。
还好,陷阱里没有机关。聪聪竭力使自己安静下来,他检查了一下四肢,没有问题,仅仅是头破了。陷阱不是很深,但也足有他身体的三四倍的高度。如果没有外力或工具借助,他是爬不出这个陷阱的。
秘道里还有一些灰色的光,而陷阱则是一片黑暗,伸手不见五指。聪聪仔细听了一会儿,没有任何声音。他心里也知道,不可能有同伴来帮忙。
于是,他只好尝试着爬上去。他不停地准备、跃起,准备、跃起,或者尝试着沿着墙壁攀上去,无一例外,全都失败了。
难道就没有别的方法吗?聪聪在心里不断地提醒自己:冷静,冷静,再冷静!
他向陷阱的底部挖了几下,没有发现有遗留的工具。
他摸了摸陷阱的四壁。有一部分岩石,非常坚硬、平滑,不可能攀上去。另一部分是泥土,当聪聪的手摸上去的时候,他发现了一只蜘蛛。蜘蛛问他:“你在这里干嘛?”
“我要去找骨头和水,掉在这里了!”聪聪回答。
“这些泥土可以挖下去的!”蜘蛛说。
聪聪用手试了试,的确,一部分泥土是可以挖下去的。
说干就干。
聪聪越挖越快,不一会儿,一大堆泥土就堆在了脚下。挖下的泥土越多,脚下垫的土就越高。不一会儿,聪聪憋足了一口气,一跃而出,他重新回到了秘道里!
聪聪已经忘记了在这个陷阱里花费了多少时间,但是他已经喝掉了1/4的水,吃掉了1/4的骨头。
聪聪继续向前走去。
他越过了很多陷阱,也走入了很多迷路,在这些地方,他都留下了标记。但是不可避免地,他还是相继又掉进了一些陷阱里。当最后一个陷阱被越过时,聪聪已经喝掉了2/3的水,吃掉了2/3骨头。他总共3次掉进陷阱,除了头破以外,他的腿还发生了轻微的骨折。
在秘道的尽头,是一道沉重的铁门。
聪聪吃力地推开铁门,目光所及之处,他看见一个巨大的站台,站台上写着一个“A”字。在站台上,放置着一大堆飘香的骨头。站台旁边有一个水池,水池里注满了水。池里的水清澈见底,就像刚从河里运来一样。
聪聪被这巨大的异象所震住了!他禁不住把头伸进水池尝了一口水:甘甜、清冽,有着花草的清香。然后他又咬了一口骨头:满嘴的浓香,在浑身上下漫溢开来。
按照藏宝图上所示,聪聪估算了一下,这些骨头,应该足够整个狗狗家族1年享用。那么就是说,他已经在秘道中整整用掉了1天半的时间!1天半已经过去,狗狗家族应该有一些狗狗已经挺不住了!
聪聪想到这里,迅速装满他的水袋,并尽己之力背上了10根骨头,沿着原路快步返回。
由于有进来时做好的标记,他很快回到了入口处。当他推开秘道A那道沉重的大门时,一阵凉风迎面袭来。
聪聪发现,此时已是午夜之后,残月西斜,星光暗淡。
奇怪的是,山庄里没有一丝声息。
他们去哪里了呢?
聪聪拉开嗓门大喊:“长老!我找到骨头啦!长老!我找到骨头啦!”
还是没有一丝声音。
聪聪想:一定明明或者慧慧先于他找到了骨头,长老带着狗狗们先去了。他决定去秘道B看一下。
很显然,明明在通过秘道B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在一开始的路程里,聪聪就发现了3个裸露的陷阱。也就是说,明明一开始就3次掉进了陷阱!继续向前走,裸露的陷阱变得很少了,明明在很多地方做了标记,看得出,这些标记上都沾有点点血迹,明明肯定受伤了!
正在聪聪向前行进的时候,他听见了前面有一些响动。他大声地喊:“明明?是你吗?”
很快,他听见明明一声欢快的回答:“是我!你是聪聪吗?”
他们两只狗狗不期而遇。明明背上也背了十根骨头,他正在往回走。他的一条腿已经完全骨折了。
聪聪讲了山庄里的情况。
“看来,长老他们一定去了秘道C。慧慧先找到了骨头,长老他们已经过去了。”
他们只留了一袋水、一根骨头,把其它的埋好,做好标记。然后,聪聪背着明明,向回返去。
他们先是回到了秘道B的入口,然后又转入秘道C的入口。一排杂乱的脚印踩在地上,很明显,长老他们已经有救了!
秘道里也都做下了一个个的标记。在一开始的行程中,他们没有发现一个裸露的陷阱。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被那些标记指引着,几乎是沿着一条直线往下走——直到他们走到大门口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发现一个陷阱!
一阵巨大的人声从门的那边传来,热烈、欢快,仿佛清晨早起成群的鸟儿,在太阳初升的阳光中飞掠树梢。
“啊!原来秘道C的外面是人类居住的地方!”
聪聪和明明相互对视了一眼,他们一起推开了大门。
阳光刺眼。一群欢快的人群正簇拥在一个老者的身边,他们品尝着人类的美味佳肴,手中高举着酒杯,正在跳着欢快的舞蹈——对于聪聪和明明来说,他们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
他们是谁?
长老在哪?
慧慧呢?
狗狗们在哪里?
……
正在他们迷惑不解的时候,那个年长的老者分开众人,走到大门前来:
“欢迎你们,聪聪和明明,我是德鲁克长老,欢迎你们回到人类。”
一道强烈的光射来,阳光刺眼,他们不得不闭上了眼睛。
当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他们发现:
一切都变了
……
美国,奥兰多。
周五的一个下午,比尔、盖瑞和我应邀参加我的导师克劳士比先生的一次讨论课。
这是我来美国学习的第一年。克劳士比先生坐在他家中客厅里宽大的沙发椅中,口中呷着一杯咖啡,他正在等待着我们看完故事所表现出的不解和惊讶的神情。
突然,比尔先叫了起来,“从人到动物,从动物又变回人,这是一个轮回的故事。”
克劳士比先生笑了,“比尔,那它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一个人类违背的法则。它藏在故事之中,但故事本身并没有说破。”
“但肯定的是,它很重要。”盖瑞说。
“杨,你认为呢?”克劳士比先生转向我。
“什么样的法则能使人享受到无穷无尽的财富?我猜测,它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智慧。”
克劳士比先生并没有直接回答我。相反,他走到窗边,拉起了窗帘,打开了幻灯机,“让我们重温一下聪聪、明明和慧慧是如何找到骨头和水的吧!”
我们已经大致知道了故事的经过,但不妨可以了解得更详细一些。
A:
聪聪意识到,秘道里的陷阱和分支可能给行动带来困难。但是在聪聪看来,错误总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是日常活动中很正常的一部分,所以,他一点也不感到紧张。他认为,这次行动不仅仅考验自己的执行力,也考验遵守规则的能力,更考验自己检查和补救的能力。聪聪向来是注重规则的狗狗,这次他也不例外。同时他提醒自己:一定要注意变化。
为了避免受到陷阱的困扰,他复习了以前在陷阱路上行走的步伐标准,更明确地了解了步伐标准的各项要求。这个标准的有效率是95%,也就是说,如果有100个陷阱,就有95个陷阱能顺利通过。
上一次越野比赛,聪聪差一点就赢了慧慧。这一次,聪聪认为,是挑战慧慧、证明自己的最好机会;同时,这一次机会又是如此责任重大,一定要完成任务!
聪聪有坚定的意志和执行力,他相信自己训练有素,再加上不折不扣地执行各项标准,他一定能顺利地通过秘道。
进入了秘道后,聪聪很快掉入了第一个陷阱里,在那里,他碰到了蜘蛛。他向蜘蛛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在蜘蛛的提醒下,聪聪经过努力终于成功地跃出了第一个陷阱。
接着,聪聪开始遵照通过陷阱路的步伐标准在秘道里向既定的方向前进。当他第二次掉进陷阱时,他用了大约30分钟,对陷阱的布局做了研究。在剩下的时间里,他一不小心又掉进了一个陷阱。但随后通过观察,他找到了避开陷阱的方法。
秘道的分支比想象的还要多,聪聪一不小心就迷路了。经过几次迷路后,他找到了补救的办法,为了避免迷路后不断地返回重走的恶性循环,聪聪坚持一边行走一边观察记忆周围的景物,再经过自己的分析判断方向和距离。这使他的头脑清晰了许多,迷路的次数也少了许多。
由于要记的景物实在太多太乱,而且越往里走光线越暗淡,聪聪又迷路了。
但是,他很快想到了上次越野比赛中,自己之所以能够获得第二名,找别的伙伴协助起了很大的作用。
聪聪想到了蜘蛛。
在自己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他就向蜘蛛询问请救。通常情况下,蜘蛛乐意提供意见和协助。聪聪把自己的分析和蜘蛛的意见结合起来,大大地避免了迷路的情形。
聪聪成功地做到了把到达每个转折点的误差控制在50米内,在试探和摸索中通过了第一个转折点和第二个转折点,并且成功地保持了稳定的前进速度。
一天过去了,聪聪又累又饿,他耗费了1/3的骨头和水,好像很有些信心。
当他最终到达秘道A的终点时,他消耗掉了2/3的骨头和水,掉进了3个陷阱,用时1天半,他找到了可供狗狗家族享用1年的骨头和水。
B:
进入秘道后,明明发现,秘道里静悄悄的,光线根本没有外面的明亮,这里除了偶尔有蜘蛛向他打招呼外,再也没有别的伙伴。
“狗狗同学,你要到哪里去啊?”
明明一门心思只想着向前走,他爱理不理地随口甩出一句:“找骨头”。
“你需要我的帮助吗?狗狗同学。”蜘蛛诚恳地问道。
“不需要,我自己能行。”明明对蜘蛛根本不屑一顾,从一开始他就没有正眼看过蜘蛛。他停住脚步,不耐烦地摆摆手,说:“别烦我,我要急着赶路。”说罢,明明继续在秘道里向既定的方向走去。毫无疑问,他掉进了第一个陷阱。整整用去他1天的时间,他才找到爬出陷阱的方法。
他隐隐约约地想到,应该对这个陷阱的布局做一下研究,但一想到时间紧迫,他就放弃了这个打算。
随后,他接二连三地掉进了陷阱里。
每掉入一个陷阱,明明需要30分钟才能爬出来。明明屡屡被陷阱绊倒,身上很多地方都受伤了,看上去狼狈不堪。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他前进的动力。
因为秘道又连着分支秘道,如果走错了秘道,或者没有准确把握距离,就很容易迷失方向。所以,当发觉自己迷路后,明明必须按原路返回,重新再走。
由于秘道实在太多,他不断地迷路,不断地返回,每一个转折点的确定都要迷过好几次路后,才能根据感觉判断。明明毕竟是聪明的狗狗,他总是能补救,总是能修正。
随着时间慢慢过失,迷路的次数越来越多,明明受的伤也越来越多。明明越走越慢,尽管期间蜘蛛曾多次向明明提出帮助,但明明还是没有理睬。
1天过去了,明明又累又饿,他耗费了2/3的骨头和水,信心好像变小了。
2天过去了,明明累极了,也饿极了,他已经耗费了全部的骨头和水,原来的信心全没有了。
正在这时,秘道里透进一缕阳光。明明高兴地发现,周围变得越发明亮起来。原来,他已经走到了出口了!眼前是一个很大的池塘,池塘里有一汪清水,池边有一大堆新鲜的骨头。在前面的不远处就是一个牌子,上面写着“B站”。
此时此刻,明明真是兴奋、激动极了。他查看了一下骨头和水,发现也许只够狗狗家族一个月的口粮。尽管这样,他还是很高兴,他迅速背上部分骨头和水,向回返去。
令他吃惊的是,在返回的路上,他碰上了前来探询的聪聪。
C:
慧慧意识到,秘道里的陷阱和分支秘道可能会给行动带来困难。这次行动不仅仅考验自己的执行力,更考验自己认真做事的能力,以及在变化的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慧慧向来是注重遵守规则且具有应变能力的狗狗,这次他也不例外。同时他还提醒自己:不仅要应对变化,还要在变化到来之前准备好应变。
站在秘道的入口,慧慧认为这次行动跟上次的越野比赛一样,长老告诉我们的只是方向和一个大概情况,他不可能丝毫无误地给我们说明全部细节,更不可能把难以预见的情形都给我们讲清楚。
回想起上次的越野赛,慧慧觉得:上次虽然我赢得了比赛,但中途车坏了两次,走错了三次方向,只比聪聪快了几分钟到达终点。现在想起来都险!这一次无论如何不能再犯错误,要把错误控制在……,慧慧突然激动地跳了起来,“是的,每一只狗狗都认为,我们一定会犯错误,但是这一次,我要把错误控制在‘零’!”
他屏住呼吸,并仔仔细细准备了一个预案。在这个预案中,他对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错误都做了精心准备。他还提出了本次行动的明确要求:必须找到无穷多的骨头和水。
为了避免受到陷阱的困扰,他复习了以前在陷阱路上行走的步伐标准。这个步伐标准的成功率是95%,也就是说,如果路上有100个陷阱,就有95个陷阱可以顺利通过。慧慧对这个标准很不满足,为什么不可以要求自己做到100%的通过呢?
他把穿过秘道当作一个过程,向南走1000米到达Ⅰ点,再向东走1000米到达Ⅱ点,再向南走1000米到达Ⅲ点(秘道的出口)。他认为,只有准确无误地到达Ⅰ点,才谈得上准确无误地到达Ⅱ点,也才谈得上准确无误地到达Ⅲ点。为什么有的人总是习惯于把精确界定的事情搞成“差不多”或者似是而非呢?慧慧认为这是不可以原谅的。他把到达每一个点的误差控制在0米!他从来不觉得这样做是不合理的,或者说是不科学的。为了达到要求,他用笔在纸上画了准确的坐标和行走路线图。
慧慧有坚定的意志和执行力,他相信自己训练有素,并且有预案,更重要的是有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一定可以顺利地通过秘道,而且是最快的。他带上骨头、水以及图纸和笔,满怀信心出发了。
进入了秘道后,慧慧发现,秘道里面静悄悄的,根本没有外面的世界明亮。他意识到,越往里面行走,视线会越来越不清晰。
这里偶尔有蜘蛛向他招呼,于是,他决定把蜘蛛作为自己的同伴,并明确与蜘蛛协作的方式。
他开始用通过陷阱路的标准步伐在秘道里向既定的方向走去,在开始的100米,他找到了第一个陷阱。他对这个陷阱做了一次全面的分析,他总结了秘道陷阱的特点,他发现以前的步伐标准有缺陷,不能完全适应秘道陷阱的特点。于是,他自觉提高了步伐标准的要求。他的努力使他成功地避免了陷阱的困扰,但他并不因此而自满,而是依然对可能出现的陷阱保持高度警惕!
虽然自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秘道的分支比想象的还要多。为了避免迷路后不断地返回重走的恶性循环,慧慧坚持一边行走一边观察记忆周围的景物,再经过自己的分析判断方向和距离。这使他很少发生迷路的情况。
由于路程的延长,秘道两旁的景物也在不断地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于是,他一边行走一边在路线图上用笔标下重要的标志物,这有助于他保持清晰的头脑。
秘道的光线变得更暗了,他的视野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小。当他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他便开始询问蜘蛛。
一开始,他向蜘蛛询问将要出现的情况;后来,他不但向蜘蛛询问将要出现的情况,还将重要的信息记录下来;再后来,他不但要将重要的信息记录下来,还根据记录提出新的问题和意见……慧慧与蜘蛛密切配合,相互协作达到了高度一致,而且他们还把这种默契的配合形成了一种规则和制度。
慧慧先后准确无误地到达了Ⅰ点和Ⅱ点。接着,他成功地通过了一些危险路段,他感觉到自己的行走速度由慢变快,而且越走越快。最后,他感觉自己的行走就像飞一样的快!
慧慧越来越接近秘道的出口。
最后,慧慧只用了1个小时,只耗费了一丁点的骨头和水,就顺利到达了Ⅲ点——秘道C的出口。
推开那扇我们已熟知的大门,慧慧看到,迎面是一扇巨大的书柜。书柜中,有一卷发黄的羊皮卷。
他小心地打开它,在第1页,赫然写着这样的字句:
那个发现它的人,就是第一个打开它的人。
他翻开第2页,发现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正在牵引着他。在一种晕眩中,他看到了一行更令他吃惊的文字:
欢迎回到人类。
……
“太精彩的一个故事了!”比尔又率先叫道,“但是它还是没有说出来那个法则。”
“这也正是今天我们要去学习的一个法则!”克劳士比先生拉开窗帘,让午后的阳光深深地透进来。那种带着暖意的阳光打在脸上,让我感觉到刚才仿佛经历了一次重生。
“你们三个人,可以把自己装扮成故事中的某个角色。比尔,你可以扮演一下聪聪;盖瑞,你可以扮演一下明明;杨,你可以扮演一下慧慧。”
我们三个人闭上了眼,沉浸在对自己角色的回味之中。
克劳士比先生打破了沉默,问道:“盖瑞,你告诉我,你所感知到的明明,他具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您是指在做事的方法上吗?”盖瑞问。
“是的。”
“嗯。”盖瑞想了一会儿,“首先,我是一个很忠诚的人。为了完成任务,可以不顾一切,但好像缺乏方法,做事不讲章法。”
“的确,要求自己做正确的事只是解决了‘脑袋’的问题,但是你并没有解决工具和方法问题。你就是在这个地方摔的跟头,如果你不能尽快地改变自己,你将也永远长不大!”克劳士比用严肃的眼光看着盖瑞。
“那聪聪呢,聪聪不也是和我差不多嘛?”盖瑞很不服气地嘀咕道。
“聪聪习惯于‘正确地做事’,按理说,他比你进步多了,因为他还是注重方法的。但是它从来不注重效率。他总是认为:只要方向和方法都对了,一切就都对了。错!比如说,一个螺丝钉首先要拧在它该拧的地方。这是第一步;第二步,要看怎么拧;第三步,拧十次和拧一次效果绝对是不一样的。如果设想一下,20个人为了做一个工程同时去拧螺丝钉,19个人都是一次做对,花费10分钟,而剩下的那个人拧了10次,花费30分钟,那么整个工程就要因为他一个人整整延误20分钟!同时,整个工程的其它19个人也都必须分别延误20分钟,20个人累积起来就是延误了400分钟,而一个人在400分钟里完全可以创造许多惊人的成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令人痛惜的浪费!
“当然,这种情况在许多组织里已经习以为常、司空见惯,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是,如果我们每天都出现一次类似的情况,哪怕就出现了一次,也许出现了两次、或者更多;哪怕每次只是延误了3分钟,或者更少,当然有时也许比20分钟还要更多,如此常年累月下来,那是一个什么概念?
“几乎没有人想到要坐下来细细计算一下到底浪费了多少时间,也许这是一个无比惊人的天文数字,也许我们根本就无法计算清楚,因为它实在太大了,而且在我们计算的同时,新的浪费又在不断地产生,如此没有穷尽、没有始终,在我看来,它简直就是一个无限大、无限深的黑洞!”
克劳士比神情激昂地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他显得有些激动,顺手端起桌上的咖啡呷了一口,情绪才慢慢平静下来,因为他知道,课程才刚刚开始,接下来还需要探讨更多更重要的东西。这时,他才发现盖瑞和比尔两人仍然直直地直在那里,他刚才的话语深深地震撼了他们的内心。
“杨,你应该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总是能一次把事情做到位,而且善于发挥团队的力量,你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人。”克劳士比带着赞许的目光。
接着,克劳士比郑重地说:“盖瑞就是我们常说的做正确的事的人,但他仅限于做正确的事,他只是一个价值观正确的人。比尔则是一个正确地做事的人,他不仅做正确的事,还正确地做事,所以在比尔的身上,已经开始体现出方法论。杨则是一个第一次把正确的事做正确的人,他不仅讲究价值观和方法论,而且还讲究效能。所以,这个法则就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来,杨,也就是慧慧,这一次你真正做到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来告诉我们,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杨有些不好意思。
“我……我只想避免少犯错误。因为,因为上次越野赛虽然赢了,可是我知道那只是侥幸。”杨已经完全进入了角色。
“我想,我为什么不可以把错误减少到最少呢?于是我便琢磨起来。我一琢磨,便又进一步想到:既然可以避免少失误,为什么不可以不失误呢?如果没有失误,那我就可以一次做对啊!”
杨找到并打开了慧慧在进入秘道之前所作下的计划书,内容如下:
第一次准确到达C站计划书
1.首先,确定自己想要什么
2.对去的过程进行控制
3.对可能产生的错误事先预防
4.对可能出现的错误“不害怕、不放弃、不接受”
5.寻求帮助
6.在变化中总结经验,随时应变
7.到达
克劳士比同时在黑板上写下了如下点评:
确定目标
控制过程
预防错误
建立标准
寻求帮助
要求结果
一次做对
“什么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
‘做正确的事’是战略,‘正确地做事’是执行,‘第一次’则是效率——这就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完整真义。
慧慧做事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首先要确定自己的目标,去做符合要求的事情:我们的目标有A、B、C三个,只有C是符合要求的,完成A、B不一定能完成C,但完成C则可以不必完成A、B,所以聪聪和明明,一开始就选错了目标。
在选定目标之后,要对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和比较,做出优化的选择。只管目标不管过程,这也是聪聪和明明花费那么长时间、耗费那么多骨头和水,而且付出极其艰辛的努力才勉强到达的原因。
然而,控制过程并不能保证错误不会发生。
慧慧相信,预防是正确行动的系统,在错误出现之前就消除错误的成因,错误发生前的预防比错误发生后的检查和改正要高效得多!
预防也是一个思考、分析和计划的过程,以准确的预测错误可能在哪里出现,然后采取行动避免其产生。而且,预防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所有的错误进行分类,并找出这些错误发生的原因。如果我们能够及时消灭这些原因,错误就会在工作的过程中被提前解决掉,而不会影响到工作的结果。所以预防的核心方法是改进工作过程。
进行了过程控制和错误预防之后,我们就会知道‘如何工作’,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有的人一生努力工作,比别人多流了一倍的汗水和血水,但所获寥寥无几。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去工作,只有愚蠢的人才会像驴子那样一圈一圈、漫无目的地低头拉磨。
‘如何去工作’就是要建立我们工作的标准。这个标准必须是可以衡量的和可以评估的,并且是一个人工作哲学的一部分。明明的工作标准是‘差不多’,所以他的工作哲学是“一边工作一边看着办”;聪聪的工作标准是‘95%的通过率’,所以他的工作哲学是“尽量完美但错误总是不可避免的”;慧慧的工作标准是零缺陷,所以他的工作哲学就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即使做到以上几点,我们很难说就可以“一次做对”,为什么?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人,一个人凭一己之力不可能事事做对、次次做对,所以我们需要协助。在人生旅途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寻找的帮助包括:亲人、朋友、事业上的领路人、人生导师、工作上的伙伴、上级领导,甚至素昧平生的人等。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从以往的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中去寻找帮助。最后,我们还可以求助于整个社会。
所有以上这一切实际上只是为了一个目标:达到所要求的结果。反之,当你要求达到结果时,你可以运用“目标倒推”法,你会对目标确定、过程控制、错误预防、标准建立等有一个清晰的概念,那么就行动起来,马上去做!
知道为何去做、如何去做,你就能最大限度地做到“第一次就做对”!
克劳士比的一番话引起了三个人一片热烈的掌声。
午后煦暖的阳光照在带着金丝花纹的地毯上,偶尔反射出金色的光芒。整个房间在强烈的光线漫射下,显得清澈透亮。正在这时,阳台上不知从哪里飞来了一只硕大的花蝴蝶,它正绕着一盆含苞欲放的雏菊翩翩起舞。它好像已经飞了很长一段距离,于是迫不及待地落在了雏菊的蓓蕾上,肚子一起一伏地喘着,两翼悠闲一张一合着。杨发现在这只花蝴蝶两翼上布满了鹅黄色和黑色的斑纹,每个翼的尾部又细长地伸出来一个近乎完美的小翼,小翼上面分别点着一个墨绿色的大圆点,很像中国古典女性两耳下面垂着的两颗耳坠。
克劳士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人类世界创立以来最古老的这个法则: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付出代价最小,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需要的时间最少。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取得的效果最好,效率最高。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可以得到做事情之外的回报,如满足感、从容不迫、信任、口碑等。
盖瑞和比尔已经完全从嫉妒、后悔和懵懂中醒悟过来,就像久渴的鱼儿一下子跃入水中,他们终于感受到一种醍醐灌顶般的喜悦和舒畅。即使是杨也从原来的不自觉中,感受到自觉、自悟、自省所带来的澄明感,
于是,他们三个人一起走到黑板前,写下了自己的誓言:
如果我们时时刻刻警醒自己,要在接手每一件事情时,抱定“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信念,就可以制定“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管理政策;
如果我们对工作设定“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政策和要求,就会对从事的工作有充分的预防,把错误消灭在过程开始之前,养成“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习惯,就可以充分发挥组织的效率和效能以及自己的潜能;
如果我们已经认识到效率、效能的价值体现,又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和充分的信心,相信自己的潜能,并在工作中尽可能地焕发潜能,就可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我们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以上的法则。
克劳士比一边看着三个人把他们自己的誓言亲手写在黑板上,一边又呷了一口咖啡,他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欣慰的笑意。稍微平息了一下情绪,他的表情又开始严肃起来,他两眼盯着三个人说道:
“看到你们都能够领悟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个古老的法则,我真的从内心里为你们感到高兴。我现在把这个法则告诉你们,就是希望你们不仅自己要好好地运用这个法则,尽快地成功,而且还要努力把这个法则告诉世界上尽可能多的人,要让这个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够领悟到这个法则,运用这个法则,尽快地成功。”
听了克劳士比先生的话,三个人面面相觑,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肩上沉重了许多,他们都有些感动。
“放心吧,我们一定会照您所说,把这个法则告诉世界上尽可能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运用这个法则,在工作中获得成功。”三个人坚定地表示。
“不!不!不仅在工作中!你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思维束缚起来呢?”
克劳士比有些着急:“就拿生活中的很普遍的一个情况来说吧,有些人打拼了多年,却依然碌碌无为,看不到一点成功的迹象,不但他们自己,就连别人都觉得,凭他们的能力和努力,也该有一番成就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呢?
因为他们几乎从一开始就没有将自己的才干用在最有把握的工作上,也就是说没有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把才干用错了方向。”
杨这时开口了:“‘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这说明一个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扬长避短。因为世界上不存在门门通的全才。某个人在一方面是行家里手,而在另一方面则很可能是一窍不通的门外汉。”
“我曾经看过你们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那里边有个叫李逵的,他挥起板斧所向披靡,但到了水里却不是‘浪里白条’张顺的对手。所以,李逵只能做步军头领,水里作战就非张顺莫属了。”克劳士比摇摇头,把双手摊开。
“中国数学家潘成洞,曾与王元、陈景润以“哥德巴赫猜想”一起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你能说他头脑不够聪明吗?但据说潘教授不会买菜,一次买芸豆,他围在卖菜的车边团团转,不知道怎么挑。卖芸豆的好心好意地说:‘自己挑,挑好再买。’潘教授却认真地说:‘我不会挑,请你随便给我拿吧。’”
“哈哈……”杨的话音未落,他们三个人就忍不住大笑了起来。
只有克劳士比除外,他突然严肃起来说道:“我们不能仅仅把这当作一个笑话看待,更应该仔细想一下它说明了什么?
杨认真地想了想,说道:“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从一开始就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克劳士比点点头:“其实,即使是那些看起来很笨的人,也许在某些特定的方面有杰出的才能。柯南道尔作为医生并不出名,写小说却名扬天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就是自己特定的天赋与素质,如果你的选择符合自己特长的努力目标,就能够成功;否则,就多少会埋没自己。”
“对了!对了!”盖瑞打断了克劳士比的话,他几乎要跳起来了,“大家都知道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吧!”
“就是那个提出了‘相对论’的犹太科学家吗?”
“正是,大家都知道他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被推举出任以色列总统,但是他断然拒绝了。”
“新鲜,我还没有听说过有人放着总统宝座不坐的,这究竟是为什么?”比尔觉得不可思议。
“这还得从1952年11月9日说起,大家都知道,这一天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了。就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爱因斯坦转达了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当日晚,一位记者给爱因斯坦的住所打来电话,询问爱因斯坦:‘听说要请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国总统,教授先生。您会接受吗?’
‘不会。我当不了总统。’爱因斯坦断然说道。‘总统没有多少具体事务,他的位置是象征性的。教授先生,您是最伟大的犹太人。不,不,您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人。由您来担任以色列总统,象征犹太民族的伟大,再好不过了。’
‘不,我干不了。’他再次说道。
爱因斯坦刚放下电话,电话铃又响了。这次是驻华盛顿的以色列大使打来的。大使说:‘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国总理本•古里安的指示,想请问一下,如果提名您当总统候选人,您愿意接受吗?’
‘大使先生,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总统呢?请您向报界解释一下,给我解解围。’大使进一步劝说:‘教授先生,已故总统魏茨曼也是教授呢。您能胜任的。’
‘魏茨曼和我不是一样的。他能胜任,我不能。’
‘教授先生,每一个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个犹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同胞们的好意令爱因斯坦十分感动,但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不适合当总统。
过了不久,爱因斯坦就在报上发表声明,正式谢绝出任以色列总统。在爱因斯坦看来,‘当总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他还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话:‘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但是,”克劳士比接着又道:“一个人认识自己往往很难,许多人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由此,我们不难想象每天有多少天才带着从未上演的乐章走进了坟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而有些人在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跋涉,才终于发现了真正的自己。比如:英国著名诗人济慈本来是学医的,后来他发现了自己有写诗的才能,就当机立断,把自己的整个生命投入到写诗当中。他虽然只活了二十几岁,但为人类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歌德一度没能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树立了当画家的错误志向,害得他浪费了10多年的光阴。马克思年轻时曾想做个诗人,也曾经努力写过一些诗,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的长处并不在这里,便毅然放弃做诗人的梦想,转到社会研究上面去了。如果他们两个人都不认识自己,那么英国至多不过增加了一位庸医,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也肯定要失去一颗耀眼的明星。”
“中国的鲁迅,一开始就是去日本学医的,后来才弃医从文,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巨匠。著名的作家余华一开始也是作牙科医生的,后来才慢慢发现了自己的写作特长。”
这时,一直在一旁沉默不语的比尔开口了:
“我的一个朋友赛勒毕业已经5年了,他的一些同学都已经取得了相当的业绩,可他却还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他总想从事最热门的工作。IT业未热时,他做电脑设计,一不景气又去做新兴的网络,当发现网络是个泡沫时,又去做保险,到现在一直没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同学相聚时,自然抬不起头来。
一位好友冷不丁问他:‘赛勒,你大学里是学什么的?’
赛勒以为好友健忘,回答说:‘跟你一样,学计算机的。’
好友又问道:‘那你觉得自己最擅长干什么?’
赛勒想了想,说:‘还是计算机专业。’
好友冷笑道:‘那你不做自己的专业,瞎跟着起哄干什么!’
赛勒这才恍然大悟,重新应聘到了一家计算机公司。
一年后,同学再相聚时,赛勒神采奕奕,他已经找到了自己最擅长做的事,并且做出了相当不错的业绩,受到上司的赞赏和同事的尊敬,也在工作中感受到了快乐和满足。”
“一个人能够尽早发现自己真正有兴趣的事,并且将兴趣培养成为专长,才能在人生事业上做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是一种挥洒自如的人生智慧,这将给你带来淋漓尽致的人生幸福!”克劳士比兴奋地说道,他那双深邃的眼睛炯炯有神地盯着他们三个人。
“刚才,我们只是讨论了在人生事业的选择过程中如何做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眼光更广更深远地投向整个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投向整个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整个人类历史的每一个瞬间?!
“真的!我们为什么没有想到呢!”
“这简直就是真的!”
“哦!太神奇了!”
“……”
“每一个人都应该记住,‘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不仅可以在工作中运用,它还可以广泛运用于人生、事业、职场、社会、生活、甚至军事领域——它几乎可以运用于我们人类的所有领域!”克劳士比郑重其事地说,他稍作一下停顿,继续道:
“的确,‘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一法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是如此的重要。同时,它的实质内涵又是如此的丰富,如此的博大精深,以至于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到现在为止,我们只是学习了它的一些皮毛,还没有完全掌握它。事实上我们刚才的讨论仅仅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一法则的大概,我们离这个法则的每一个细微的末梢还有很远的一段路程。
我想请各位务必稍安勿躁,因为我们必须彻底领悟其中的所有理念。所以,我们需要回过头来对‘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一法则进行分条分块地详尽深入地解析和讨论,我想我们一定可以大有收获的。现在,你们可以利用20分钟的时间随便吃点我自己动手为你们做的奶酪和甜点,稍微休息一下,我们开始下面的讨论。”
克劳士比说完就打开了房间里的背景音乐,一首非常熟悉的音乐踩着淳厚的鼓点向他们缓缓走来。这首歌的名字叫《HotelCalifornia》(《加州旅馆》),它是1976年老鹰乐队(Eagles)的最佳组合在巅峰状态之下完成的旷世之作。
在充满忧伤与激情、怀旧与唯美的旋律之中,盖瑞、比尔和杨尽情品尝着克劳士比为他们精心制作的香甜滑嫩的奶酪和甜点。
20分钟之后,他们的讨论以一段幻灯片开始了:
明明带着骨头和水去寻找宝藏。在刚进入到秘道里时,蜘蛛对他说:“没有充分的准备,通过遂道会遇到坎坷,走很多弯路的!”
“废话!”他嚷道,“我机智、灵活、有头脑,到达那里哪怕需要两天两夜,我也有的是精力和智慧。再说,干我这一行,什么事我没见过?什么当我没上过?一直以来,我总觉得任何事情,差不多就行了,不要那么较真!你累不累啊?”
结果大家都知道,他费了好大劲好不容易通过秘道,只找到可供狗狗家族享用1个月的骨头和水。
“明明的‘愚’就在于没有意识到必须要把事情全部做对,才能顺利地找到自己所期望的足够多的骨头和水。智者常常是细致而谦虚的,而愚人总是自以为是,类似的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克劳士比继续道。
“明明认为,把事情做对有很多机会。如果一件工作有10次做对的机会,‘第一次没做对,第二次没做对,第三次没做对……做到第九次做对了’,结果是做对了;如果‘第一次没有做对,第二次做对了’,结果也是做对了。效果不是一样的吗?
聪聪认为,我们对工作的要求是要努力做对,并一开始时就按自己所制定的标准去做,尽量不要有过多的耗损。
慧慧认为,第一次没有做对,必然要修修补补,可能要做第二次、第三次……这些都是额外的浪费。如果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样的浪费也是最少的,效果也是最好的。”
“其实很多事情,本来就可以第一次就做对。”盖瑞禁不住叫起来。
“对,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世界上有哪家医院的医务人员不能搞好卫生?有哪个司机不能遵守行车规程,有哪个煤矿不能按要求作业……追溯曾经发生过的每一桩不幸事件的起因,在这些成千上万的错误里,我们不难发现:人们能否做对,并不取决于人的行为能力,而是取决于支配行为能力的思想观念!
我曾经认识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有一次,他向我报怨说,他忙得没有时间赚钱。问其原因何在?原来他的工厂总是不能按期完成生产计划、按期发货。用户们为此怨声载道。为了赶工期,他不得不新招了400名工人,但是生产进度永远赶不上订单的增加。
于是我去他的工厂作了一次有目的的参观。那是一间非常现代化的大工厂,厂房明净,规划整齐。他们有七条装配线,可以把不同的部件组装在一起。在每条装配线的尽头都设置了检查站,一旦出现问题会被专职人员记录在一张单子上。每台机器都会出现问题。出现问题的产品被送到返工站。在那里搭建了几个工作间,由最有经验的工人负责返工的工作。在返工之后,机器就可以出厂,发给用户了。
回到酒店,我一言不发。中午开始吃饭的时候,老板问我: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返工的次数减下来?他列举了一些达不到的条件:
1.机器不可能不出错。
2.所有的工人都是很敬业的,他们为了返工可以工作到夜里12点,他们已经工作到极限了。
3.技术上的改进在未来2年内是实现不了的。
我告诉他,实际上只需要做一件事,就可以把所有这些问题解决,而且以后永远不会出现返工。
‘这是不可能的!’老板叫道。
我劝他不妨试一下。我给出的方法实际上很简单:取消返工区。
‘取消返工区?那返工的产品在哪里重新加工?要知道返工的产品占了全部产品的30%!’
我在纸上写下了这样的建议:
•关闭返工站,让在那里工作的人都回到各大自的生产线当中去,作为指导员和培训员;
•在生产线尽头摆上3张桌子,让质量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和专业工程师各管一张;将出现的缺陷按“供应商的问题”、“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设计的问题”进行分类,并且坚持永远、彻底地解决和消除这些问题;
•将机器送回生产线去修理;
•建立“零缺陷”的工作执行标准。
他们一脸的疑惑,但还是照着办了。结果,他们发现了许多管理问题,比如,订购零件时,只看价格高低,没有对生产线的工人进行很好地培训;有的人都接受了一种观念,就是一切都需要返工。
几星期之后,他们又能按期生产了。他们还在制造车间立了一个标志板,上面写着无故障、无缺陷产品的天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越来越大,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他们也学会了检查新产品的好方法:工人一边装配,一边将出现的问题提出来并解掉。
而最让人高兴的是,由于它提供的产品质量稳定而可靠,它占领了最大的市场分额。日本人原本已进入了这一市场,但由于看到了该公司的领先水平,又退出了该市场。在他们所属的行业中,他们成为第一家打败日本企业的中国企业。
在我告诉他们取消返工区时,几乎所有的人,包括老板和员工在内,都认为他们不可能做到,第一次就可以制造出无缺陷的产品,这是神话!他们认为,‘第一次就做对’只是一个理想的状况,它是不会在现实中发生,尤其在他们企业。
而实际情况是,‘第一次就做对’如此简单和容易,他们随后兼并的七家工厂,无一例外都做到了这一点。即使是那些工厂的工人只有小学水平的文化,他们都照样做到了‘没有返工区’,随后,每家工厂的利润都翻了10倍以上。”
听了克劳士比的这段经历,盖瑞、比尔和杨个个都张大了嘴、目瞪口呆,他们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巨大威力。克劳士比得意地呷了一口咖啡下去,又开始讲述他的另一个亲身经历。
“还有一次,我去中国,杨,就是你们国家东北地区的一个焦化厂。
这是一家以焦炭生产和销售为主的企业。一年之内,他们曾经四次派出高级管理人员来听我的课。有一次,他们一位负责人终于和我聊起了原因。原来,当年他们的部分产品转销国内,在国外销得极好的产品,在国内却销不动。经过分析,是他们的价格太高。于是企业把产品的价格降了下来,但成本比例却增加了,企业还是没有利润。
他们是一家非常优秀的企业,设备、技术是一流的,产品在欧州都是一流的。为什么在国内赚不到钱呢?
我和他们一起找原因。实际上原因很简单,他们销往欧州的产品,产品的质量标准是固定碳含量86以上,而国内的产品质量标准是固定碳含量80。把“86”当作“80”使用,是用‘86’的成本来核算‘80’的利润,自然没有利润了。
他们用了整整半年的时间才知道,他们为客户所付出的高质量、高成本,并不是客户所需求的。我们每天所说的‘为客户着想’,实际上想的还是我们自己的主观意愿。
尽管第一次没做对,但在明白了‘第一次就做对’理念之后,他们迅速调整产品策略。结果一算下来,仅仅生产成本一项,就节约了3000万。”
克劳士比稍微停顿一下,用关注的眼神在杨的脸上扫了一眼,又继续说道:
“后来,我把这两次经历的心得作了总结,这就成为我“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理念核心元素:
1.首先要确定你工作的目的:为符合客户的要求而工作,而不是自己的主观意愿。
2.建立一次做对的基本标准:“80”还是“86”。
3.消除达成这一标准的障碍:取消工作中的“返工区”,尤其在精神上。
4.为标准而努力工作:你所有的努力会有高额的回报。”
克劳士比边说边把这4个元素写在了黑板上,接着问他们:“你们对此有什么想法呢?不妨说出来。”
比尔一向对军事非常关注,他对世界各国之间军事历史可以说了如指掌。这时候,联系自己的爱好,他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我看来,‘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对于一个将军来说同样至关重要。因为,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绝对不存在第二次选择的机会。一个将军能否‘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不仅关系到成千上万将士的生命,而且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和长治久安。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将军都可以做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在人类战争史上,不同的将军付出了不同的代价,当然结果也会截然不同。我们甚至可以说:许多战争,在战斗开始之前,胜负的结果就已经昭然若揭了。”
这时的比尔,心中有一种强烈的一吐为快的愿望,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就比如在俄土战争中,1790年12月,俄军与土耳其军队在伊兹梅尔进行了一次交战。这是一次经典的城市攻防战。同时,它还是俄国第一名将苏沃洛夫的成名之作。战争发生在第二次俄土战争中,发生在土耳其在多瑙河最坚固的保垒伊兹梅尔。
伊兹梅尔要塞位于多瑙河右岸,控制着多瑙河下游,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该要塞壁垒森严,城墙壁立,壕沟环绕,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驻守伊兹梅尔要塞的土军共有35000人、装备有300门火炮。俄军攻城兵力为31000名步骑兵、600门火炮和200余艘多瑙河区舰队的小型舰艇。
从1790年10月-11月,俄军连续进攻数次,均告失败。俄军统帅总部在走马灯似地撤换了几名将军之后,名将苏沃洛夫奉命来到前线。他制定出了当时几乎是胆大包天的计划:用10天左右时间,一次性攻占伊兹梅尔。这一计划在当时震撼了整个俄军指挥部门。
苏沃洛夫告诉所有的俄军将领和士兵:如果我们的方法不对,即使再用2个月也拿不下伊兹梅尔。如果方法得当,只用1次就可以拿下伊兹伊尔。这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想法。
他用了8天时间作准备,然后给给伊兹梅尔城卫戍司令送去一封劝降信,信中写到:‘我已统帅大军到此,给你24小时的时间考虑。只有投降,才有自由。一但进攻发起,你只有死路一条!’
伊城守将艾多斯•穆罕默德却是十分相信自己的力量,傲慢地复信道:‘天可以塌,多瑙河水可以倒流,但伊兹梅尔决不投降!’
可是,一天后,在苏沃洛夫部署下的俄军就占领了固若金汤的伊兹梅尔。土耳军军队全部被击毙或俘虏,仅有1名土耳其士兵逃出了城堡,游过了多瑙河,将伊兹梅尔失陷的消息带给了土耳其苏丹,但却被恼羞成怒的苏丹下令斩了首。
战后,苏沃洛夫在给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奏表中是这样描述伊兹梅尔之战的:‘没有任何一个堡垒比伊兹梅尔更坚固,没有任何一个抵抗比伊兹梅尔更激烈,但是它在我皇的宝座之下倒下来了,这是英勇进攻的结果。’这句话后来被镌刻在苏沃洛夫的纪念碑上。
这次战役强攻取胜重要理由是,在战争开始前,苏沃洛夫就在内部军事会议上,确定了‘周密准备,绝对保证第一次就攻下’的指导方针。在这次作战思想引导下,俄军军队准备得周密细致,战斗中,各纵队同时突击,行动高度协调一致。
‘当我们确定一定要第一次就拿下敌人的要塞时,我们就已经找到了拿下它的方法。’苏沃洛夫在后来的岁月中说道。‘而且,第一次就拿下是我一生最划算的一次买卖。我们只付出了一次的成本。’”比尔一口气就说了这么多。
“那么,苏沃洛夫是怎样做到第一次就完成任务呢?”克劳士比并不给他喘息的时间,紧接着问道。
“当时,俄军攻击部队大部分是骑兵,并不适合攻城作战。土耳其军队不仅数量上占优势,而且有坚固的城堡,对俄军来说,要打下这个堡垒是很艰难的。尽管这样,苏沃洛夫却并不却步,他有自己的一套做事哲学和做事方法。首先,他立即着手组织俄军进行强攻训练。在训练中,力图使每个军人都“明了自己如何机动”。在预备队的指挥上,实行了集中使用和各纵队指挥官独立指挥相结合的原则。
他仿照伊兹梅尔堡的样子在城堡附近的布斯罗克镇建造了跟伊兹梅尔几乎一模一样的一个土围,每天夜里让士兵一批接一批练习攻城动作,并下令从速制造填塞壕沟的用具以及攀登城墙用的梯子,白天则亲自带领士兵练习白刃战。苏沃洛夫鼓励士兵说:“训练多流汗,

2 条回复

唐进波  2007-10-23 18:35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好难呀.
唐进波  2007-10-23 18:34
久闻不如一见.

 回复

你需要  登录  或  注册  后参与讨论!